前言:
1982年9月,與鄧小平的會談結束後,撒切爾夫人特意前往香港,與當時名噪一時的作家金庸先生見了一面。
面對鐵娘子的詢問,金庸直言不諱地表示自己支持香港回歸,支持一國兩制的制度。
而金庸之所以有這樣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和一年前與鄧小平的那次會談有關。
作為第一位被正式接待的香港同胞,工作人員對金庸進行了仔細的審查,結果發現金庸的私生活有些不好的影響,本人更是與國民黨有些關係。
正是這兩件事,導致金庸與鄧小平的見面充滿了戲劇性。
這兩件事到底是什麼,最後一又是如何解決的?
這還要從1973年說起。
一、與國民黨接觸,私生活成焦點
金庸的武俠小說中,經常出現關於政治的描寫。拋除作品之外,金庸本人也對政治充滿獨到的見解。
1973年,在蔣介石的晚年,金庸被國民黨邀請去台灣做客,蔣經國親自接見,帶著金庸四處參觀。
更重要的是,金庸與蔣經國等人進行了密切的交談。在得知蔣介石和蔣經國都支持一個中國的立場後,金庸對國民黨的態度也有了極大改觀。
除了與國民黨接觸外,另一件被工作人員詬病的地方在於,金庸是一名「負心漢」。
金庸的第一任妻子是因為感情不和而分手,並沒有鬧出太多糾紛。可第二任妻子卻是婚姻中的受害者,因為丈夫的移情別戀而退出婚姻。
更重要的是,金庸創辦的知名報刊《明報》,正是在第二任妻子的幫助下建立。
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當《明報》知名度逐漸提升時,金庸卻喜歡上了年紀更小的女人。
就這樣,為金庸的事業和生活都做出不小貢獻的賢內助,帶著滿滿的失望結束這段婚姻。
從此之後,金庸帶著第三人妻子名正言順地出席各種社交場合,絲毫不顧及其他人的眼光。
在還是英租借的香港,不論是與國民黨接觸,還是生活作風上的問題,都不是一件大事。
可當金庸要帶著妻子來北京看望鄧小平時,這兩件事就成為工作人員最擔心的隱患。
二、滿不在乎的鄧小平
從倫理道德角度來說,金庸的第三人妻子並不光彩。在思想還比較保守的內地,這樣的人不適合見重要的賓客,何況還是國家領導人呢。
考慮到金庸的妻子會給鄧小平帶來不好的影響,工作人員希望金庸不要帶妻子前來,只不過這一要求被金庸拒絕了。
除了這件事以外,最讓大家擔心的還是金庸曾經與國民黨的密切接觸。
首先,誰都不知道金庸與蔣經國等人討論的是什麼,又是否對他下達過什麼指示。
其次,金庸創辦的《明報》在香港極具影響力,而且當時已經確定要在1997年收回香港。
一旦金庸在報刊上說些什麼不合時宜的話,必然會引起香港人民的波動,也會影響祖國的統一。
而且鄧小平經歷過多次大起大落,若是因為此事出現差錯,也會給鄧小平帶來不可逆轉的影響。
綜合以上這些信息,工作人員對鄧小平接見金庸一事充滿猶豫。
可當鄧小平聽說這些原因後,大手一揮道:「他見過誰不重要,別人想怎麼說就怎麼說。」
「邀請他來為什麼要禁止家人前往,讓他們儘管來就是了。」
在鄧小平的拍板下,金庸最終帶著夫人一同前往北京,見到了仰慕已久的鄧小平。
鄧小平之所以不顧及金庸的過往,除了鄧小平本人胸懷坦蕩之外,還與金庸一直以來對鄧小平的聲援有關。
三、支持鄧小平,為香港回歸出力
金庸本人不光是一名出色的作家,同時具有敏銳的政治洞察力,而且為人正直敢說敢做。
這是因為這樣,他創建的《明報》才能如此受到青睞。
當鄧小平多次遭受到考驗時,金庸多次在報刊上支持鄧小平,即便被許多人扣上叛徒的標籤也不在意。
鄧小平主張改革開放後,金庸又在報刊上大力倡導,支持鄧小平的所有決策。
對於金庸而言,鄧小平更像自己筆下的英雄,充滿民族大義與俠骨柔情。
事實證明,金庸對鄧小平的支持是正確的,鄧小平確實為中國帶來了一番新的景象。
值得一提的是,鄧小平同樣也是金庸的書迷,每天睡覺之前都要讀幾頁。
1981年7月,這兩位相互敬仰已久的老人,終於在人民大會堂碰面。
這一天,金庸為了表示對鄧小平尊重,身著正裝來到人民大會堂。鄧小平則延續一貫的儉樸,身著短袖迎客。
看到姍姍來遲的金庸,等候多時的鄧小平微笑上前道:「歡迎查先生(金庸的姓),你的小說我都看過,我們已經是老朋友了。」
就這樣,鄧小平與金庸一同進入人民大會堂,根據當前中國內外的形式,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尤其是在香港的問題上,鄧小平對金庸詳細闡述了一個中國、一國兩制等內容。
一個多小時後,心滿意足的金庸帶著家人告辭,並在不久後回到香港,同時也將中央對香港的重視、及香港回歸祖國後的一系列問題刊登在《明報》上。
之後的時間裡,在面對撒切爾夫人的詢問、面對英國政府不配合的態度,金庸多次在《明報》上指出要害,呼籲香港人民共同促進祖國統一。
看到香港人民的態度,英國政府不得不做出調整,在多項政策上同意中國的要求,香港也終於重新回歸祖國。
可惜的是,金庸親眼見到了香港回歸的全過程,可鄧小平卻在幾個月前就去世了。
或許在見到香港重回祖國時,金庸也無比思念鄧小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