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2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三周年的喜慶日子,早晨和北京的張慶冉老師語音聊天,他跟我講述了他在陝北插隊落戶時度過的第一個國慶節,講述了他在陝北的知青生活經歷。
圖片來源網路
張慶冉是六八屆初中畢業生,他是1969年1月19日乘坐知青專列離開北京的,知青專列抵達陝西境內的銅川車站後,他們又換乘解放牌敞篷卡車一路北上,於1月22日上午10點半來到了陝北延安地區的馬家坪公社,上百名北京知青都集中公社大院里。
大約十一點半,就開始吃午飯了,主食是白面蒸饃,十來個人蹲在地上,圍著半盆豬肉燉菜,大家都吃得很香。公社大院圍牆的外面,有好多人趴在牆頭上看熱鬧,他們好像都在小聲談論著北京知青,只是大家都聽不明白老鄉們說的是什麼。當時知青們還私下裡議論:不是說陝北的生活很苦嗎?有白饅頭有肉吃,這伙食也可以呀。
吃過午飯後,公社知青辦的工作人員把知青們都集中在一起,一位瘦高個的年輕男子開始宣布知青分派名單,張慶冉他們四名男知青和三名女知青被分派在距離公社駐地十二里路遠的柴家溝大隊第二生產小隊插隊落戶。
公社知青辦主任指了指圪蹴在院牆根抽旱煙的幾個老鄉對張慶冉他們說:「你們跟他們走就是,他們是專程來接你們的。」
看公社幹部領著七名北京知青走了過來,圪蹴(蹲)在院牆根的那幾名老鄉都慌忙站了起來,一位三十多歲的男人沖大家笑了笑說:「哦(我)是二隊的隊長,哦(我)姓柴,歡迎你們北京知青到哦(我)們柴家溝來插隊落戶。」
知青們跟老鄉一一打過招呼,柴隊長扛起扁擔,領著五名社員跟在知青們後面來到那一堆行李前,六個人擔著七個知青的行李,走出公社駐地,拐上了崎嶇不平的山路,向柴家溝方向走去。
張慶冉背著自己的那個黃帆布提包,緊緊跟在柴隊長身後,艱難地和柴隊長交談著。柴隊長的方言很重,他說了好幾遍,張慶冉才聽明白,公社到柴家溝的路不好走,要翻過三道山樑,拉著架子車來更費力氣,所以才讓鄉親們來幫著知青擔行李。
十二里山路走了兩個多小時,太陽還有一竿子高的時候,知青們才跟著鄉親們來到柴家溝大隊。雖然是寒冬天氣,可擔行李的鄉親們和知青們臉上都冒著熱氣,大家渾身都汗津津的。
知青們來到柴家溝二隊,沒去二隊隊部,直接去了柴隊長家。當時柴隊長家院子里已經擠滿了人,有看熱鬧的碎腦娃娃,有幫助做飯的婆姨和女子,到村口迎接的鄉親們也都跟了回來。柴隊長看他家院子里擠滿了人,就大聲吼道:「哈呀!有甚(什麼)好看的,都讓一哈(下),好把人家知青的行李放下。」
那天的晚飯很簡單,沒有白面饃饃,也沒有豬肉燉菜,每個知青一碗小米乾飯,半碗洋芋(土豆)燉酸菜,還有一點蘿蔔條鹹菜。知青們以為可能是晚飯就簡單了一點,等明天的早飯和午飯就該有豬肉燉菜和白面饅頭了。
吃罷晚飯,柴隊長對大家說:「隊部的土窯是冷窯,裡面沒有土炕,你們男知青先住到哦(我)家,女娃娃們到郭會計家去住,等開春暖和了,就把隊里的那兩孔土窯拾掇出來,到時候你們就去隊部居住。」
三名女知青跟著郭會計去了他家,鄉親們也把三名女知青的行李送到了郭會計家。打發女知青走了,鄉親們又幫著男知青往窯里搬行李,還有年輕女子幫著他們擺放行李打掃衛生。
等前來幫忙的鄉親們都走了,柴隊長對張慶冉他們四名男知青說:「你們也都看到了,咱柴家溝是個窮山溝,大家的日子都不富裕,哦(我)家五口人,三個娃,兩孔土窯,你們暫時和哦(我)家一起搭夥吃飯,照顧不周全,你們多擔待一些。」
第二天太陽快一竿子高的時候,柴隊長才叫知青們起來吃飯,他知道知青們在路上走了三四天,一定是累了,就讓他們睡了一個懶覺。
張慶冉他們洗簌完畢,跟著柴隊長走進了柴隊長一家人居住的那孔土窯,窯里除了那鋪里外炕(也叫前後炕,就是在一鋪土炕的中間壘砌一道矮牆,把一鋪炕分成兩鋪炕),一件像樣的傢具也沒有,前炕上放著一張破舊的炕桌,知青們都脫鞋上炕,開始吃早飯。
圖片來源網路
早飯很簡單,一人一碗玉米麵糊糊,一人一個玉米面和套秫(高粱)面兩摻的發麵糰子,炕桌上放著半碗鹹菜和半碗辣醬,沒有豬肉燉菜,也沒有白面饅頭。柴隊長的婆姨和三個娃娃圪蹴在灶火屹嶗(做飯的地方),一人捧著一個黑乎乎的菜糰子,吃得很香。
一連好幾天,知青們也沒見到一個白面饅頭,更沒吃到一片豬肉。看看自己吃的凈面乾糧,再看看柴隊長一家人吃的菜糰子,張慶冉他們什麼都明白了,在柴家溝,平日里是吃不到白面饅頭和豬肉的,他們白高興了好幾天。後來問了借住在郭會計家的三名女知青,她們的生活也和男知青差不多,一天能吃上一頓洋芋燉酸菜,就很不錯了。
柴隊長家三個娃娃都是男娃,大的十歲,叫大柱,二的八歲,叫二蛋,小的六歲,叫三狗。三個娃娃都長得虎頭虎腦的,棉襖棉褲都露著棉絮,小臉蛋黑乎乎的,好像好久沒洗過臉一樣。張慶冉他們把從北京帶來的糕點和糖果分給這哥仨吃,他們拿著從沒見過的糕點,不知所措,三狗竟然把糖塊直接放到了嘴裡,連包裝紙都不知道剝開。
看看柴家溝的生活狀況,知青們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難受滋味,來陝北插隊落戶之前他們就聽說陝北的生活很苦,陝北很落後,他們根本想不到會落後到這種程度。
那年過春節,知青們總算吃到了白面饅頭,也吃到了豬肉燉菜和餃子,他們從大年三十到初二連續吃了三天白面饅頭,柴隊長一家就吃了一頓白面饅頭和一頓餃子。那天張慶冉拿著白面饅頭分給柴隊長家的三個娃娃吃,三個娃娃都跑到了院子里,誰都沒接張慶冉手中的饅頭。每當想起那一幕,張慶冉心裡就很難受。
三個半月後,知青們才搬到隊部居住了,張慶冉他們在柴隊長家借住了三個半月,柴隊長和他婆姨給了知青們很多的關心和照顧,三個半月的時間裡,都是柴隊長的婆姨為知青們做飯洗碗,知青們都很感動。搬家那天,他們四個人湊了十塊錢放在了柴隊長家的土炕上,想表達一點心意,柴隊長說啥也不要,差點跟知青們翻了臉。柴隊長不光沒要知青們的錢,還把家裡僅有的幾個雞蛋都給了知青們。
陰曆的八月二十日是張慶冉的生日,吃過早飯,張慶冉去找柴隊長請假。柴隊長問他為什麼請假,張慶冉笑著說:「隊長,今天是國慶節,我想歇一天,順便到公社供銷社買瓶燒酒,慶祝一下。」張慶冉是想自己給自己過一個生日,可他又不好意思說,只好說到了國慶節,因為那天是1969年的10月1日,正好是國慶節。
聽了張慶冉的話,柴隊長一臉茫然,他疑惑地問:「國慶節是個什麼節?八月節(中秋節)才過完嘛,咱柴家溝也沒有國慶節嘛。」「隊長,國慶節就是咱們國家成立的時間,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紀念日,是全國人民的節日。」「你說的這哦(我)知道,1949年嘛,這都過去二十年哩。」
說了半天,張慶冉看柴隊長還是不明白,他又說道:「隊長,你說得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可每年的10月1日就是國家的生日,就是國慶節,國家的生日是個值得慶祝的日子,是非常隆重的節日,比八月節還要隆重。」
這下柴隊長總算聽明白了,他笑著說:「慶祝,要慶祝國慶節。你去公社供銷社買燒酒,我去地里給你們挖一些洋芋,中午你們燉洋芋過節。」
快到了吃午飯的時候,張慶冉去公社供銷社買東西回來了,到了隊部院門口,他就聞到了香噴噴的味道。走進院子一看,只見柴隊長的婆姨在幫著知青們做飯,鍋里是雞肉燉洋芋。
這下輪到張慶冉茫然了,他疑惑地問柴隊長的婆姨:「哪來的雞肉呀?」「今天不是國慶節嘛,娃他大(爸)把哦(我)家打鳴的那隻大公雞殺了,他說讓你們慶祝國慶節。」柴隊長的婆姨一邊燒火一邊說。
在陝北插隊落戶的第一年,張慶冉他們度過了一個終生難忘的國慶節。可一想到陝北老鄉的生活狀況,再想想柴隊長家那僅有的一隻大公雞,張慶冉心裡說不出是啥滋味。
1970年冬季,張慶冉參軍入伍,他成了第一個離開柴家溝大隊的北京知青。
離開柴家溝的前一天,張慶冉把他的那個大木箱子和全部生活用品都送給了柴隊長家,還有他那件穿了不久的藍大衣也送給柴隊長。看著張慶冉送了這麼多東西,柴隊長兩口子高興得眼淚都出來了。當天晚上,柴隊長就讓他婆姨蒸了十幾個白面饃,說讓張慶冉帶著路上吃。那些白面,是柴隊長一家人準備過春節的白面。
第二天一早,張慶冉就偷偷去了公社武裝部,他怕柴隊長為他送行。可柴隊長還是背著那十幾個白面饃攆到了公社武裝部。聽武裝部的工作人員說新兵不用自帶乾糧,柴隊長才背著那十幾個白面饃回到了柴家溝。
影視劇照,來源網路
時隔五十多年,每當想起在陝北插隊落戶的日子,每當想起在陝北度過的第一個國慶節,每當想起柴隊長背著白面饅頭攆到公社送行的那一幕,張慶冉老師心裡就有一種說不出的溫暖和難受。他說一輩子也不會忘記淳樸善良的陝北鄉親,更不會忘記淳樸善良的柴隊長兩口子。好在陝北的鄉親們現在都過上了富足的小康生活,都奔小康了,張慶冉老師心裡也就不那麼牽掛第二故鄉的鄉親們了。
今天是國慶節,是祖國的七十三歲華誕,衷心祝願偉大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祝願祖國的明天更加美好!
作者:草根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