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9月中旬的一天,林彪帶著一行人來到井岡山視察,這是他時隔多年後,再次回到井岡山。
林彪
林彪上山以後,對警衛人員說:「創立井岡山根據地幾十年了,沒有這塊立足之地,就沒有今天。如果不是因為這裡的天時地利條件好,就很難保住這塊彈丸之地。有了它,才保住了紅軍,最後打下了整個江山。應該說,井岡山是中國革命和人民解放軍的發祥之地……」
林彪一向沉默寡言,這天竟然一口氣說了這麼多話,可謂是十分難得了。
第二天,林彪繼續在井岡山視察,他走著走著,突然在一棵大樹前停住。此時林彪用手指著樹榦,深情地說:「我認識它,這棵樹起碼有百年樹齡了!想當年,毛主席領著紅軍戰士挑糧上山,常常在這棵樹下歇腳,這棵樹也算是『革命功臣』了。」
這天林彪詩興大發,填下了一首《西江月·重上井岡山》的詞,並呈送毛澤東閱:
繁茂三灣竹樹,蒼茫五哨雲煙。井岡山搏鬥憶當年,喚起人間巨變。紅日光彌宇宙,戰旗涌作重洋。工農億萬志昂揚,誓把敵頑埋葬。
四十年前舊地,萬千往事縈懷。英雄烈士沒蒿萊,生死艱難度外。志壯堅信馬列,豈疑星火燎原。輝煌勝利盡開顏,鬥志不容稍減。
毛澤東看到這首詞後,微微一笑,然後用鉛筆在「志壯堅信馬列,豈疑星火燎原」這句話正面划了兩條粗杠,並打了一個問號,他說:「這是歷史公案,不要再翻了。」
毛澤東和林彪
為什麼毛澤東要這麼說呢?這就得從井岡山時期說起了。
1927年南昌起義後,8月10日,周恩來叫陳毅到25師73團當指導員,他對陳毅說:「73團是我們黨最早建立的一支武裝,在北伐戰爭中有『鐵軍』之稱。現在有2000多人,你要好好地去工作,不要嫌官小。」
陳毅連忙回答說:「什麼小哩,你叫我當連指導員我都干,只要搞武裝我就干。」
陳毅來到73團報到的那天,一個年輕人急匆匆地跑進團部,向團長黃浩聲報告說:「報告團長,我們連120塊毫洋的伙食錢給勤務員背跑了,我連的伙食錢現在發不出來。」
黃浩聲聽後大怒:「你怎麼搞的?自己為什麼不背伙食錢,現在經費這麼困難!我要槍斃你!」
年輕人解釋說:「這個勤務員是我的表弟,本以為可以相信,不料卻拐款逃跑。」
此時陳毅問年輕人:「你是哪個連的?叫什麼名字?」
年輕人高聲回答:「7連連長,林彪。」
年輕時的林彪
陳毅於是對黃浩聲說:「他已經把錢都丟掉了,現在要準備打仗,只好由公家給他補發算了。不然,他這個連長到哪兒去搞錢呢?」
黃浩聲點頭表示同意。隨後陳毅又對林彪說:「林彪同志,你既然當連長,以後伙食錢無論如何要自己背,你自己不背,讓人再拐跑了怎麼辦?」
林彪感激地回答說:「感謝團里的決定,以後我保證自己背伙食錢!」
南昌起義失敗以後,朱德、陳毅帶領起義部隊余部在1928年4月來到寧岡縣的礱市,同毛澤東直接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勝利會師。兩軍會師以後,整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林彪被任命為第28團1營營長。
朱毛會師
不久以後,紅四軍在井岡山茨坪開會,林彪在會上慷慨陳詞:「敵人來進攻,紅軍集中打敵人;敵人打走了,消滅了,紅軍就分散做群眾工作,打土豪分田地,組織赤衛隊,建立蘇維埃。」
當時毛澤東還不認識林彪,他問陳毅:「這是哪一個?」
陳毅說:「他是28團1營營長林彪,樹林子里三隻虎。」
此時的林彪已經帶隊打過不少勝仗,毛澤東也聽說過他。會議結束後,毛澤東把林彪留了下來,並好好地誇獎了他,林彪謙虛地說:「謝謝毛委員!」
毛澤東笑著說:「謝什麼喲,我們是同一個灶吃飯的人。你有20歲了吧?」
林彪回答:「21歲。」
「哦,21歲了。還不過是個娃娃么,今後有得仗打,有得事做,我真羨慕你們這個年齡!」
毛澤東和林彪
陳毅在一旁補充說:「他是黃埔4期生,打過好多勝仗!」
初次見面,毛澤東對林彪的印象很好,認為他不僅年輕,而且思想敏銳,又能打仗,只要好好培養,可擔重任。
在毛澤東的培養下,林彪在1929年3月被提升為紅4軍第1縱隊司令員。但隨著敵人不斷派兵圍剿井岡山,林彪見強敵我弱,井岡山又地域狹小,漸漸產生了悲觀失望的情緒,他曾多次發過牢騷:「現在邊界很困難,只有紅米飯、南瓜湯是不行的,一定要打出山去,否則沒法維持。」「天天吃南瓜,能打得天下嗎?」
1929年5月18日,紅四軍在瑞金召開前委擴大會議,討論時局和紅軍行動計劃,林彪竟然在會上發表悲觀言論,主張紅軍應該在粵贛邊界區域流動游擊。他的發言當即遭到了毛澤東的批評。
不久以後,紅軍攻佔福建上杭縣城,林彪又幾次向前委寫信,提出要去上海工作或去蘇聯學習。
對於林彪思想上的錯誤,毛澤東起初並沒有太在意,因為在他的眼裡,林彪還是個「娃娃」,因此他曾對何長工說:「林彪的說法是小孩子之見。」這也間接導致林彪的悲觀情緒越來越厲害。
1930年元旦,林彪提筆給毛澤東和陳毅寫信,信的內容除向他們倆人祝賀新年外,還建議前委召開一個擴大會。在信中,林彪繼續堅持對形勢的悲觀估計,他甚至還提出了一個問題:「井岡山紅旗到底能打多久?」
此時毛澤東終於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經過思考,他認為這種悲觀的思想並非林彪一人所有,在紅四軍內部也有一定的代表性。這種思想的根源,在於沒有把中國是一個許多帝國主義國家互相爭奪的殖民地的特點搞清楚。因此毛澤東決定給林彪回一封信,既對他本人、也對紅四軍內部的這種悲觀情緒進行一次系統的批評。
1930年1月5日,毛澤東利用難得的短暫戰鬥間隙,在晚上秉燭夜書,給林彪寫下了一封六七千字的回信。對林彪的悲觀思想,毛澤東從4個方面進行了批評:
1.中國的革命力量雖然弱,但當時的反革命力量也是弱的。
2.大革命失敗後革命力量形式上雖然弱小,但卻具備了發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這是問題的實質。
3.反革命力量表面上強大,本質上卻是虛弱的。
4.革命高潮能否到來是由引起革命高潮的各種矛盾是否向前發展決定的。當時全國都已經布滿了乾柴,很快就會燃成烈火。
毛澤東給林彪的回信
毛澤東還在信中說:
只要看一看許多地方工人罷工、農民暴動、士兵嘩變、學生罷課的發展,就知道這個「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時期,毫無疑義地是不遠了。
這句話經過概括,就是後來我們所熟知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林彪讀到這封信已經是一個月之後了,他深受觸動,再也不提那些悲觀的想法了。同時毛澤東為了提高廣大幹部的思想認識水平,還要求軍黨代表辦公室把信發給紅四軍營以上幹部閱讀,從而對統一當時部隊的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48年,中共中央決定編輯出版《毛澤東選集》時,準備收入這封信。當時在東北的林彪聽說後,馬上給中央和毛澤東發電報說:「為不致在群眾中引起誤會起見,我認為只公布信的全文,而不必公布我的姓名,以免對中央內情不了解的人發生種種無謂的猜測。」
毛澤東收到電報後,出於對林彪的愛護,於是指示說這封信不要出版。所以在1948年出版的《毛澤東選集》里,最後沒有收入這封信。
1950年5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成立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由中央統一編輯《毛澤東選集》,由於這封信對於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地位,因此它再次入選。不過這封信出版時,毛澤東刪去了對林彪點名批評的部分,同時把題目改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不過在建國以後,林彪始終對這封信耿耿於懷,這封信畢竟對他來說是不光彩的。所以林彪重上井岡山以後,寫的詞里才會有「志壯堅信馬列,豈疑星火燎原」,這樣後人讀到這首詞時,自然不會認為林彪在井岡山時曾有過悲觀情緒了。
毛澤東當然清楚林彪的想法,所以他才會打出一個問號,這也是他實事求是思想的一貫表現。
1991年7月1日,《毛澤東選集》第二版在建黨70周年之際正式出版發行。這封信再次被收入其中,標題仍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作者簡介:帝哥,一位90後上班族,專職寫作2年,已在各大自媒體平台發表多篇10萬+的爆文。如果你對自媒體、寫作、賺錢感興趣,想每個月都能靠下班時間做副業、兼職,可以搜索關注我的公眾號「帝哥說史」,一起探討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