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有年威福自專,歿後其屬人首告定罪除封。念定鼎之初王實統眾入關,肅清京輦檄定中原,前功勞未可盡泯。——《清史稿》
眾所周知,在我國的歷史上皇帝是一個王朝的最高領導人,即使主少國疑、君弱臣強的時期,在名義上皇帝的權力都是最大的,也是別人無法僭越的。
大清王朝是我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朝代,它大約存在了二百八十年,因當時是封建制度達到了最巔峰,皇權也迎來高度集中的時代,任何人、物乃至法律皇權都要凌駕於它們之上。
不過,即使在皇權如此之高的大清朝,依然有一個特殊的職位比皇帝的權力還大,甚至能夠直接越過皇帝代行國政,縱覽整個大清朝也僅僅只有兩人擔任過,
那麼這個職位是什麼呢?居然有這麼厲害,擔任這一職位的兩個人都是誰,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其中的話題。
自古以來對皇權威脅最大的丞相
在很多人的眼中,丞相是古時僅次於皇帝的職位,也是對皇許可權制最大的一個職位。最早期的丞相併不是一個職位,而是兩個職位,一個名為相或者相邦,一個名為太宰。
隨著時間的推移,王朝的制度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及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天下,而後設立了「三公九卿」制度,丞相正式出現在歷史的舞台上。
三公分別是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從名義上來說三個職位地位差不多,都是為皇帝直接服務的,但從實權上來說丞相要高過太尉、御史大夫,有時候後兩者需要為前者服務。
「九卿」便是三公之下的九個部門,說是「三公之下」其實更像是為丞相專門服務的部門,所以說這一時期的丞相權力非常大,要不然也不會出現李斯廢除太子扶蘇,扶持秦二世胡亥登基的事情。
封建王朝有2000年的歷史,這2000年也是一部皇帝與丞相鬥爭的歷史,自漢朝時期開始皇帝就不斷設立各種部門,以此來分化丞相的權力,增加自己的對王朝的控制力度。
比如,漢武帝就曾設立尚書台,削弱了丞相的行政大權,隋唐時期又出現了三省六部制度,這一時期的丞相不再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丞相的權力進一步削弱。
可即便如此丞相的權力依舊很大,比如明朝時期的胡惟庸,原本丞相的權力分散到了許多人身上,但胡惟庸卻把這些人聚集到了一起,形成了一個小朝廷與洪武皇帝對抗。
這樣的行為無異於觸碰了朱元璋的逆鱗,以至於一怒之下朱皇帝製造了「胡惟庸案」,前前後後被牽連的人上萬,丞相制度也被徹底廢除了。
通過上述的介紹不難看出,自秦朝以來丞相制度都是官僚體系中權力最高的職位,然而在皇權面前它顯得依然是那麼無力,依然無法超越皇權。
值得一提的是,女真人覆滅明朝建立大清朝後,因為她們權力之都的特殊性,逐漸創造了一個新的職位,從權力分配、行使權力的角度來說,這個新職位比皇帝的地位還高,它便是攝政王。
滿清時期第一位攝政王
何為攝政王?一般是指在君主制國家裡因為皇帝年幼等各種原因,攝政王便可以代替皇帝使用君王的權力,或許是因為它的權力極大吧,能當攝政王的不是親族就是外戚。
其實自王朝建立之後,很多朝代都有攝政王的影子,比如周朝時期的周公,但真正將這一個職位拿到檯面上來則是在清朝,再加上清朝一些特殊的背景,使得攝政王的權力一度超越皇權。
女真族還在關外發展時,努爾哈赤為了籠絡各個小部落對抗大明朝,他發明了「八旗合議」制度,意思就是說凡是加入我們這個聯盟的部落,都有參政、議政的權力,但是女真(後金)主要兵力是「八旗」,所以又叫八旗議政。
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繼位,他在明朝制度的基礎上設立了一種新的體系,八旗貴族的權力得到限制,皇權得到了加強,朝廷的制度得以完善。
不過,這一時期的八旗各大旗主依然勢力很大,尤其是軍事權力。皇太極去世時,因為王朝的政權沒有一個確切的繼承人,有嫡長子繼承製度,也有兄終弟及一說,更有立賢不立長。
每一位旗主手裡都有不可忽視的軍政大權,以至於清朝陷入了諸王奪權中,在這個危機關頭多爾袞站了出來,他頂住豪格等諸多人的壓力,將福臨送上了皇帝之位上。
或許是為了感謝多爾袞的輔佐之情,也或許是為了藉助他的權力穩固自己的地位,順治皇帝便封他為攝政王,後期還追封為皇叔攝政王,多爾袞的人生迎來了巔峰。
攝政王就是代替6歲的順治皇帝行使皇帝的權力,但嘗到權力所帶來的滋味後,再加上多爾袞本就野心勃勃,他便不願再將權力交出去,即使福臨成年依舊代替皇帝攝政。
看過相關影視劇的人或許都清楚,巔峰時期多爾袞手裡的權力比一個正常的皇帝還要大,順治在他的眼裡只是一個傀儡罷了,就連重臣豪格都被他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掉。
自此大清朝的文武百官,只知政策出於多爾袞之口而非順治皇帝。然而,在人生的巔峰期多爾袞意外墜馬身亡,皇權才得以回歸到順治皇帝的手裡。
因過於痛恨多爾袞的所作所為,多年後順治將他的屍骨從墳墓里挖了出來進行鞭打,以解自己的心頭之恨。多爾袞之後的近兩百年里,因攝政王的權力太大,所以再也沒有一個人當過。
康熙時期的輔政大臣鰲拜,權力一度是朝堂最大,可他依舊是「輔政」而非「攝政」,不把他放在眼裡的人很多,最後也死在了皇權之下。
通過上述的介紹不難發現,攝政王的出現一般都是王朝的敏感、特殊時期,也因為攝政王的權力極大容易與皇權形成衝突,導致他最後難以善終。
然而,清朝末年依然出現了清朝初期危機的局面,此時又誕生了一位攝政王,相比於多爾袞死後不得安寧,這一位攝政王卻能夠急流勇退保全自身,他便是載灃。
清朝的第二位攝政王載灃
公元1908年光緒皇帝去世,慈禧太后為了繼續穩固自己的統治,她選擇了載灃的兒子溥儀為皇帝。按照她的想法,溥儀皇帝幼小好控制,未來的大清朝依舊是自己的天下。
可惜的是,光緒皇帝死後不久她也達到了大限,臨終前還說「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不得令太監擅權......」意思就是說女人不可干涉國政,太監也不可擅權。
隆裕皇后以及諸多貴妃的背後勢力都極大,溥儀皇帝才僅僅只有三歲,所以為了保障大清政權的延續,臨終前慈禧把溥儀的父親載灃以及諸多的軍機大臣叫到了皇宮,進行臨終的安排。
載灃被慈禧任命為清朝的攝政王,輔佐溥儀進行管理朝政,載灃是溥儀的親生父親不會坑自己的兒子,慈禧太后這樣的安排也合情合理。
作為大清朝的第二位攝政王,載灃在清末也曾紅極一時,影響力比溥儀皇帝還要高,他也曾致力於讓大清朝起死回生,恢復往日的輝煌與榮耀。
可惜的是,載灃雖然是攝政王,但他卻沒有多爾袞那樣的手段,更沒有他那樣的才華與能力,難以在亂世之中將大清給拯救回來,以至於復興的希望遙遙無期。
我們都知道,清末民初社會動蕩不安,帝國主義列強更是對大清朝虎視眈眈。載灃的思想雖然較為進步,也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奈何三年的攝政王生涯過得相當煎熬,完全沒有多爾袞那種意氣風發。
辛亥革命爆發之時,載灃下了一招臭棋,他將手裡僅有的兵權、政權交給了袁世凱,可後者最後卻背叛了清朝,同年延續200多年的大清王朝滅亡。
話說,載灃三年的攝政王生涯雖然沒有多爾袞輝煌,但他卻獲得了善終。清朝覆滅後,他卸任了攝政王一職,回到了自己的藩邸過上了自在的小日子。
民國期間,滿清的舊臣曾進行了一次復辟,載灃沒有參與。九一八事變之後,溥儀皇帝成為了日本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載灃依舊沒有參與其中,所以新中國成立後載灃得以善終。
現如今有一句話叫做「興於攝政王,亡於攝政王」,清初若不是多爾袞專權治國,或許很難壓住其它的旗主,清朝很有可能陷入內鬥,自然就不會有後來的盛世。
清末載灃執政,奈何他沒有多爾袞的豪氣干雲,沒能挽救風雨飄搖的大清。正所謂「失之東隅得之桑榆」,多爾袞擅權而不得善終,載灃不貪戀權力晚年過得十分美好。
從某個角度來說,多爾袞得了江山失了人生,載灃失了權力卻得了晚年,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美好的選擇呢?對於此事,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