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周總理於北京305醫院病逝,享年78歲。
周總理病逝的消息公布後,全國上下無不悲痛。
其中最痛心的莫過於鄧穎超和毛主席了,他們一個是攜手走過半個多世紀的妻子,一個是並肩戰鬥了大半輩子的知己。
可是,作為知己的毛主席卻未能參加周總理的追悼會。
而鄧穎超在追悼會上宣讀了周總理的三個遺願,無不令人淚目。
那麼,毛主席究竟是出於什麼原因才未能到場呢?周總理的三個遺願又是什麼呢?
周總理葬禮
人民的總理
周總理曾經說過。
「在多年的革命歲月中,不少好同志都倒在黎明前的黑夜,我做為戰爭的倖存者,應帶著他們的期望和責任,認真工作,為了新中國的美好未來而努力。」
樸實無華的話語流露出了周總理對工作的負責和拳拳愛國之心,這些不僅體現在話語上,還體現在行動上。
周總理將一生都奉獻給了新中國和人民,踐行著當初的誓言。
毛主席和周總理
新中國成立後,對建國做出巨大貢獻的周總理擔任了多個重要職務,如國務院總理、外交部長等。
周總理對工作從未懈怠過,就算他因病住院,也仍然在病床上處理著公務,直至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因為戰爭留下的創傷和常年高強度的工作,周總理的身子越來越不好,他早在1967年就被查出了心臟病。
他本應好好休息,奈何事務繁忙,周總理只得不顧醫生的囑託,繼續每天高強度的工作。
周總理
周總理在確診心臟病的一兩個月中,就處理了43個中央、地方和軍事的日常問題,接受信訪21次。
除此之外,一些計劃的擬訂和政策的實施,都要經過他之手,其工作強度可想而知。
毛主席和鄧穎超都勸過周總理要勞逸結合,但每次他都會笑著搖搖頭。
「我要是休息的話,那些倒在黎明前的好同志就白白犧牲了,而且,我說過要帶著他們的責任一起為新中國努力的,我可不能做言而無信的小人啊。」
周總理
話雖如此,但周總理的身體不允許他這麼做。
因為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周總理的身體已經越來越差,到最後甚至都不能支撐他完成日常工作了。
在1972年9月,周總理的心臟病突發了兩次,這給他敲響了警鐘,隨著心臟病發作得越來越頻繁,最後居然又檢查出了膀胱癌,這使得他後面的日子備受煎熬。
據周總理身邊的警衛員回憶
周總理
「總理啊,都是累出來的!我常常看到總理房裡的燈從晚上亮到早上,睡不了幾個小時又要處理公務,吃也不捨得吃,總說要節約節儉。」
儘管身體給周總理敲響了警鐘,但他不在乎,還是每天晚睡早起,任何事都親力親為,既處理國家大事,又處理民間小事,
因此,周總理的書桌從來就沒有「矮」過,書桌上所放的文件每日都會高過他的頭頂,每天早上都有一摞摞的材料送到房裡,到了下午或晚上又有一摞摞的材料送出去,周而復始。
1974年4月,周總理終於支撐不住了,於是主動向毛主席請了病假,希望能去北京305醫院治療,毛主席十分重視他的身體狀況,二話不說就同意了。
周總理
在醫院的5個月中,周總理一邊接受治療,一邊處理公務,光是在住院期間,就高強度工作了121天,要知道,周總理在住院的時候已經76歲了!
一位高齡的、患有心臟病的老人,幾乎每天都在做著青年人都不一定承受得了的高強度工作,這需要多麼強的負責心和自制力啊?這又怎能不讓人民佩服?
周總理在生命正式進入倒計時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頻繁性地做手術了,平均40天就要做一次大手術,時不時地還要做個小手術,到後期甚至全身都插滿了管子。
在病情還沒惡化的時候,周總理住院住「煩」了,忍不住要求讓醫護人員「放他出去」,他說他還是習慣在中南海的西花廳辦公。
周總理與鄧穎超
在病情徹底惡化的時候,他又笑著安慰眾人。
「等我死了,你們先別火化我,國家現在沒錢找國際有名的醫療團隊研究癌症,我的身體剛好是最好的範本,你們要好好研究啊,研究結束了再火化。」
醫護人員聽到這番話都默默流淚,周總理不愧是人民的好總理,到死都想著為國家和人民做些事情。
因為周總理兢兢業業,對國家和百姓認真負責,所以在他去世後才會有「萬人同悲」、「十里長街送總理」、「聯合國降半旗」等情況出現。
周總理葬禮
這些事件在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那麼,當毛主席知曉周總理的死訊後,又是什麼反應呢?
走不動的毛主席
1976年1月8日,周總理終究是沒有戰勝病魔,從此與世長辭。
此前,鄧穎超一直都守在周總理的身邊,她希望周總理清醒後第一眼就能看到自己,當周總理從昏迷中清醒過來時,鄧穎超就握住了他的手。
周總理與鄧穎超
「恩來,我在這,不怕,我會一直陪著你。」
她不知周總理有沒有聽見,因為癌細胞的擴散,他幾乎所有的身體機能都退化了,甚至連簡單的動動手指、發出聲音都做不到。
不過當鄧穎超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周總理的淚水從眼角滑落。
當周總理去世時,鄧穎超的情緒非常平穩,她只是輕輕地吻了吻周總理的額頭。
毛主席與周總理
「恩來,再見了,你在信中說相信有來世,那麼我也相信,你在下一世等著我,我們還要做一輩子的夫妻。」
一句話使得在場所有人淚目,還有的人甚至還哭出聲來,當周總理被蓋上白布時,鄧穎超終是忍不住了,開始掩面痛哭。
在周總理病逝後的幾小時里,相關人士不敢將消息放出去,只得先走特殊通道將周總理的遺體運到太平間,再陸續通知中央重要領導人處理後事。
不久之後,鄧小平等中央重要領導人趕到醫院,他們每個人的神情都相當凝重,鄧穎超則向眾人說明了周恩來的遺願,而他們都因此紅了眼眶。
毛主席與周總理
此時,周總理去世的消息也傳到了毛主席耳中。
但是,毛主席現在也是多病纏身,疾病使他不能獨立起身和行走,連正常的吃飯都做不到,只能靠別人喂或者弄鼻飼。
他的眼睛也看不清了,上個月剛做完手術,這才使得他恢復了一隻眼睛的視力,因此,他無法處理文件,只得讓旁人念給他才能進行處理。
所以周總理去世的消息,是由貼身秘書張玉鳳彙報給他的。
周總理與鄧穎超
當張玉鳳念出「周總理,於1976年1月8日9時57分,因搶救無效去世」時,毛主席愣了許久,久久不能出聲,只流下無聲的淚水。
前些陣子朱德元帥才剛剛去世,還未等悲傷過去,周總理也去世了。
現如今,毛主席的戰友和知己越來越少了,回想起他們曾經一起並肩作戰的時光,毛主席還是哭出了聲。
待毛主席的心情平復後,張玉鳳才將周總理的三個遺願念了出來。
毛主席
「不保留骨灰,要將骨灰灑向大海;後事處理不要特殊化;不開追悼會。」
「恩來的第一個要求可以答應,但後兩個不行,如果不給他舉行國葬,那會讓百姓和國際寒心。」
而張玉鳳則小心地問道:「主席,那您還去參加周總理的追悼會嗎?」
毛主席聽罷又忍不住流下了眼淚,略帶怨恨地錘了錘自己的雙腿。
「我想去,可惜我動不了了。」
鄧穎超
張玉鳳看著毛主席如此自責,不禁也流下了淚水,那個無所不能的毛主席,也沒能敵得過歲月的侵蝕。
原本他矯健的雙腿能走遍大江南北,如今卻被困在了病床上,原本寬廣結實的肩膀撐起了中國人民的一片天,如今卻被疾病壓垮了。
在周總理的追悼會上,沒有出現毛主席的身影,但所有人都知道毛主席未到場原因。
鄧穎超還特意告訴張玉鳳。
周總理與鄧穎超
「請主席多注意身體,恩來在離世前非常想念主席,但因疾病纏身,一直都未能見面,這也算是恩來的遺憾了。」
「我知曉了,我會向主席傳達您和周總理的關心。」
在宣讀悼詞時,鄧小平哽咽了好多次,短短一篇稿子居然念了好幾個小時,後來鄧穎超也向大眾宣布了周總理的遺願,一時間眾人聲淚俱下。
1976年1月11日,全國人民自發為周總理祈禱,有的人在天安門廣場擺上了鮮花,有的人為周總理寫了悼念詩,還有的人將周總理畫成畫貼在了牆上,以此來懷念他。
周總理
周總理將一生都奉獻給了人民,而人民,也用自己的最崇高的敬意和虔誠之心來懷念周總理,所謂領導百姓一家親大抵就是如此了。
周總理的三個遺願中,有一個遺願是希望將骨灰灑向大海,這又是為何?
乾淨的來,乾淨地走
周總理的屍身被火化後,鄧穎超將他的骨灰擺在了人民大會堂的台灣廳。
對此,鄧穎超是這麼說的。
周總理與鄧穎超
「這也是恩來的遺願,他生前一直為兩岸關係忙前忙後,兩岸一家親是他最大的心愿,台灣同胞也是他最掛心的人民,將他暫時放在這裡,也是為了完成他的遺願。」
到了1976月1月16日,周總理的追悼會結束了,鄧穎超來到人民大會堂台灣廳,手中還拿著四個袋子。
她小心翼翼的捧起裝有周總理骨灰的盒子,溫柔的說道:「恩來,我已經把事情都處理好了,現在就要帶你去你最想去的地方了,也到了我們真正說再見的時候了。」
鄧穎超將骨灰小心翼翼地分好,裝在了四個袋子中,然後她來到了通縣機場,把骨灰交給了機場的工作人員。
周總理葬禮
「鄧主任,您要隨我們一起去嗎?」
鄧穎超笑著搖搖頭,然後摸了摸裝有骨灰的袋子,眼中充滿了不舍。
「我已經和恩來說完最後的道別了,你們去就好。」
在鄧穎超的目送下,工作人員帶著周總理的骨灰登上了一架小型飛機,他們就這樣向著遠方飛去了。
周總理
鄧穎超就在原地站了很久很久,不知在想些什麼,也許對她來說,以後的日子都要在懷念中度過了。
周總理最想去的地方是大海,但經過鄧穎超和毛主席的商討,他們一致決定將骨灰灑在北京上空、密雲水庫、天津海河,以及山東的黃河入海口。
這又是為何呢?
北京是周總理處理公務和病逝的地方,承載著他無數的回憶,灑在這裡也是為了證明周總理一直都沒有離開人民,永遠與人民同在。
周總理
密雲水庫是周總理重視國家水利事業的表現,在他生前,曾不止一次地強調其水庫的重要性,灑在這裡就可以讓他第一時間看到國家水利發展的進步。
選擇天津海河,則是因為周總理曾在這裡求學,同時也是在這裡參加了革命,這裡對他來說有著非凡的意義。
最後選擇山東的黃河入海口,則有兩個原因。
周總理葬禮
第一、因為黃河是華夏族的母親河,灑到黃河裡就像回到了母親的懷抱一般。
第二、因為黃河入海口的海潮十分猛烈,水流彙集到這裡就可以通過海潮的作用流向四面八方,甚至可以流到台灣,而周總理最挂念的就是台灣同胞。
16年後,鄧穎超也離世了,國家將她火化後,把骨灰裝在了曾經裝有周總理骨灰的盒子里,並灑向了天津海河,就這樣,二人便以這種方式重逢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鄧穎超臨終之際,把一生的積蓄都上交給了國家,正所謂「乾乾淨淨的來,乾乾淨淨地走」,他們做到了。
周總理
回顧周總理的一生,青年時期就參加革命,此後他一直在為共產黨而奮鬥,他沒有孩子,也沒有給自己留下一分錢。
周總理和毛主席都真正做到了,將自己與國家融為一體,與國家共存亡。
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也值得我們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