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1951年,有一進鄉趕集的老農滿頭大汗地來到鄉公所里,想要討口水喝。
彼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毛主席的畫像被掛到許多地方供人們瞻仰。
網路配圖(非彭友勝)
這老農瞅著牆上掛的毛主席畫像,突然說道:「他是不是叫毛潤之,我認得他,他以前是我帶過的兵。」
這一番話可讓鄉公所里的工作人員嚇了一跳,趕忙說道:「老人家,可不能胡說,這是毛主席。」
可老農卻非常篤定地說道:「我不會認錯的,就是他。」
這老農究竟姓甚名誰?他所說的又是真是假?他和國家領導人之間又有什麼過往呢?
一、軍營初遇
這位老農名叫彭友勝,1884年出生於湖南省衡陽市三樟鄉,是家中獨子,一家人靠種地為生。
清末農民
彭友勝出生那年,清朝已經搖搖欲墜,再加上接連開戰,賦稅很重,百姓們都活在水深火熱中。
在這樣的年代裡,彭友勝一家只能艱難過活。
他將近十歲才去私塾上學,但即便如此,在上了半年之後還是輟學了,因為彭友勝的父母實在掏不出額外的學費來。
輟學之後,彭友勝就一直在家裡給父母幫忙。
放牛、種地,成為了彭友勝生活的全部。
一直到十五歲時,彭友勝看著家徒四壁的屋子,想要去城裡找一份活,多掙點工錢,回來補貼家用。
清末農民
彭友勝獨自一人去到鎮上,他在飯店裡做過幫工,給人下苦力搬東西,還走街串巷地賣報紙、送牛奶。
每天都過得忙碌又辛苦,早出晚歸地穿梭在大街小巷裡。
但掙錢並不容易,彭友勝那時年紀小,有些老闆看他好欺負,故意剋扣他的工錢。
這個半大小子只能忍飢挨餓,有時一連好幾天都吃不上一頓飽飯。
直到1907年,這時清朝已經瀕臨覆滅,各地都爆發起義。
人民再也無法忍受長久地被帝國主義和地主階級欺壓,紛紛選擇了奮起反抗,眾多起義軍在各地都貼出了徵兵告示。
辛亥革命時期的新軍
彭友勝看到後,便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報名參軍。
當了兵可能會戰死,但不當兵也可能會餓死,為國捐軀,總好過餓死在街頭。
彭友勝便是這樣想的,因此他毫不猶豫地一頭扎進了革命的洪流中。
參軍後,彭友勝被編入湖南新軍49標2營,開始了自己的軍營生活。
最開始也大大小小地經歷了幾場戰鬥,規模雖然不大,但彭友勝在戰場上敢打敢殺,平時的訓練也極為刻苦,因此很得營長賞識。
沒幾年彭友勝就被提拔為「副目」,按現在的話說,就是副班長。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這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場影響深遠的武裝暴動,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武昌起義(油畫)
武昌起義旨在推翻清政府的統治,起義爆發後,清政府對革命軍進行了殘酷的鎮壓。
湖北起義軍一時之間難以抵抗,便向湖南新軍求援。
湖南新軍方面接到消息後,即刻兵分兩路,一路向長沙進發,另一路前往武漢支援。
彭友勝作為湖南新軍中的一員,也跟隨部隊一同前往長沙。
在同清政府的作戰中,彭友勝既配合上級,聽從指揮,又能夠隨機應變,率領手下的士兵對敵人發起致命攻擊,在這一場戰役中立下了不小的戰功。
武昌起義最後取得了成功,這是一場來之不易的勝利,也是一場意義深遠的戰鬥。
由武昌起義開端,不少愛國人士都紛紛響應號召,投身於救國行動中。
青年毛澤東
其中,就包括當時年僅十八歲的毛澤東。
起義成功後,各地都掀起了一股「入伍潮」,有不少年輕人都紛紛到部隊想要應徵入伍。
彭友勝所在的湖南新軍也迎來了一大批年輕人加入。
1911年10月下旬的一天,毛澤東來到湖南新軍的部隊所在地,想要報名入伍,卻不想遭到了負責接收新兵的長官的拒絕。
長官給出的理由是,至少需要有兩個可靠的人作為擔保。
但毛澤東那時才剛剛十八歲,是獨自一人從湘潭來到長沙的,哪裡認識什麼「可靠的擔保人」?
年輕氣盛的毛澤東認為這一規定並不合理,便和長官起了爭執。
青年毛澤東
此時恰好遇到了朱其升,他聽到了毛澤東慷慨激昂的雄辯之詞後,便將毛澤東帶到了兵營里,找到自己的好友彭友勝。
朱其升同彭友勝說:「彭副目,這位兄弟想要參加革命,但無人為他擔保,咱們給他擔保,行嗎?」
彭友勝聽到這話,便詳細詢問了毛澤東的個人情況,還問他:「你還是個十幾歲的學生,為什麼想來當兵?這可不是過家家,很有可能死在戰場上。」
毛澤東答道:「身為國民,自當為革命的成功儘力。」
正是這番回答打動了彭友勝,他與朱其升一同為毛澤東做了擔保。
就這樣,毛澤東以「毛潤之」的名字順利入伍,成為了一名大頭兵。
毛澤東
此時的他們都未曾想到,就是面前這個稚氣未脫的年輕人,在多年後真的實現了自己的諾言,帶領中國走上了新的革命道路。
真正實現了那句「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二、軍營生活
入伍後的毛澤東被編入第二十五混成協第五師標第一營左隊,同時還是彭友勝的下屬。
當時已經進入十一月了,天氣轉寒,但由於時局未定,軍隊里物資裝備匱乏,過冬的棉衣、棉被等還沒有發下來。
彭友勝已經是老兵了,兩人同在一個宿舍,彭友勝處處關照這個新來的小兄弟,還將自己的新軍裝送給他,幫助他禦寒過冬。
毛澤東 劇照
毛澤東當時在部隊里可算是個香餑餑,當時部隊里的戰友多是大老粗,小時候沒上過學,也不認得幾個字,因此毛澤東這個文化人就像一股清流。
他念過書,認識很多字,文采又好,常常幫助一些戰友寫家信,有時還會給大家念報紙。
時間一長,大家都對他另眼相看。
不僅如此,在軍事訓練中,毛澤東也沒有放鬆。
新兵操練非常辛苦,每天出操三次,結束後還要點名訓話。
即便如此,毛澤東依然對自己嚴格要求,進入部隊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他就已經掌握了基礎的軍事知識和戰鬥技能。
毛澤東 劇照
因為毛澤東身材魁梧,動作又做得漂亮,班長總是在訓練時叫他做示範。
有時也會讓毛澤東帶著其他戰士們「開小灶」,給他們提高軍事技能。
不僅戰友們喜歡他,就連彭友勝,對毛澤東也多加照顧。
最初,彭友勝見這個年輕人一腔熱血地想要為革命事業獻一份力,彷彿看見了年少時的自己。
進了軍營後,毛澤東的刻苦訓練,和幫戰友們念報寫信,這些彭友勝都看在眼裡,也越發地欣賞起這個年輕人。
毛澤東入伍沒多久,連隊上就接到了命令,彭友勝所在的部隊要前往另一戰區待命。
毛澤東 劇照
兩地相距150公里,情況緊急,必須連夜行軍。
在行軍路上,他們遇到了不少困難,路途遙遠,半道上又下起了大雨,本就難走的山路變得更加泥濘。
毛澤東雖然年輕力壯,但還是經驗不足,在這樣的惡劣天氣下,逐漸變得體力不支,落到了隊伍後面。
此時彭友勝正在隊伍末尾負責斷後,見毛澤東面色有恙,生怕他出什麼危險,便同他一直走在一起。
所幸最後部隊順利到達了指定地點,毛澤東也在彭友勝的幫助下沒有掉隊。
這次的經歷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也讓他對彭友勝這個老大哥感激在心。
南北議和
這段軍營生活也讓毛澤東在日後回想起來時頗有感觸,他在1967年一次同國外領導人的會面中,還曾提到過自己的行伍經歷,說自己的「軍姿和槍法還算可以」。
1912年,孫中山和袁世凱達成了和議,南北統一,湖南新軍被就地解散。
毛澤東以為革命便到此結束了,因此準備回到家鄉去繼續讀書。
臨走時,毛澤東找到了彭友勝,告訴他:「我將要回家去了,非常感謝這半年來班長對我的照顧,特意前來告別。」
彭友勝聽後,也曾勸過毛澤東留下來,但毛澤東去意已決。
他覺得自己學業未完,首要的是先回去把書念完,左右現在也沒有戰事,也就不再留在部隊里了。
毛澤東
彭友勝聽後便也沒有多勸,他知道金麟非池中之物,毛澤東是有大志向的人,離開軍營或許會有更大的作為。
在毛澤東離開的前一天,彭友勝和戰士們一起為他舉辦了一個小小的歡送會。
還特意為毛澤東準備了紅燒肉,這是他最喜歡吃的菜。
酒過三巡,眾人都舉起酒杯,大家都知道,這一別或許就難以再相見了。
雖然只相處了短短半年,但他們都捨不得毛澤東這個好戰友。
到了第二天,毛澤東就要坐上回家的火車了,彭友勝代表戰友們前去送行。
毛澤東
到了臨別的最後一刻,彭友勝從兜里掏出了兩塊大洋,那是他從自己的工資里一點一點攢出來的,此時卻慷慨地送給了毛澤東。
毛澤東本不欲收,他知道這兩枚銀元彭友勝攢得並不容易。
但彭友勝還是強塞到了毛澤東的兜里,哽咽著跟他說:「好兄弟,照顧好自己,咱們後會有期。」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毛澤東最終還是踏上了回家的列車。
彭友勝看著逐漸遠去的火車,心中明白,以後怕是再難相見了。
三、書信來往
送別了毛澤東後,彭友勝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要何去何從,此時南北已經議和,他便選擇加入了國民黨的隊伍,繼續在部隊里當兵。
在國民黨軍隊中,彭友勝的表現依舊出挑。
他有過當兵的經歷,軍事素質極為紮實,得到了上級的賞識,一路升到了少尉軍銜,擔任排長一職,後來還升到了副連長。
1926年,北伐戰爭爆發,恰逢國共合作,彭友勝與毛澤東在廣州曾倉促地見過一面。
當時彭友勝正在廣州,在報紙上看到了《毛潤之來穗講學》的消息,便專程來到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看望毛澤東。
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此時的毛澤東已經成為了中國革命軍的中堅力量,彭友勝也正值意氣風發,兩人徹夜長談,聊了許多這些年發生的事,直到深夜才依依不捨地告別。
但在北伐戰爭結束後,彭友勝就退伍回鄉了。
一來,是覺得自己已經年逾四十,實在是心力不濟,不想在戰場上拚命了。
二來,當時國民黨全面鎮壓共產黨,已經違背了孫中山建立國民黨的三大政策。
彭友勝也不想與昔日戰友刀劍相向,便乾脆脫下軍裝,退伍回鄉了。
回到湖南老家的彭友勝干起了祖祖輩輩的老本行——種地,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雖然辛苦,但至少不用時時刻刻面對刀光劍影,讓他覺得現如今的生活也算是安寧了。
毛主席
只是偶爾想起那段崢嶸歲月,想起曾經並肩作戰的老戰友們,也頗有幾分唏噓和感慨。
時間就這樣慢慢過去,來到了1949年,這時新中國剛剛成立,這一消息傳遍大江南北,毛主席的豐功偉績被口耳相傳。
彭友勝也有所聽聞,但他那時並不知道,現如今的毛主席就是當年那個面容青澀的毛頭小子。
直到1951年,彭友勝去鄉里趕集,路上實在口渴難耐,便去了鄉公社想討口水喝。
誰知一抬頭就看見了牆上掛著的毛主席畫像,他這才知道,原來這位毛主席就是當年的毛潤之。
毛主席畫像
金鱗豈非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彭友勝當時雖然看出了毛澤東以後必有一番成就,但實在是沒想到,他竟然會成為國家領導人。
他聽聞過毛主席的傳奇,不論是帶領紅軍跨雪山過草地的長征,還是讓人驚嘆的四渡赤水出奇兵。
看著四十多年前的那個毛潤之,現在成為了全國人民的領袖,彭友勝心中除了感慨之外,還有一點驕傲。
回到家裡的彭友勝趕忙去找了村裡的教書先生,他不識字,想請教書先生代自己寫一封信,寄到中南海去。
毛主席回信
信中,彭友勝向毛主席訴說了自己的近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被劃為貧農,還分到了土地,比以前的境況好了太多。
這封信寄出去後,足足一個多月都沒有音信,彭友勝本以為等不到回信了,卻在兩個月後收到了一封毛主席的親筆回信。
毛主席在信中表示,對收到彭友勝的來信感到非常欣喜,同時詢問這位老大哥身體是否康健。
並且在信的最後還表示,如果遇到困難,可以去湖南省省政府找程星齡副主席,他已經打好了招呼,會儘力照顧彭友勝。
毛主席回信內容
收到回信的彭友勝欣喜若狂,他沒想到主席竟然真的能夠給自己回信。
而這個昔日的小兄弟竟然在四十多年後還能記得自己,也讓彭友勝感慨萬千。
後來,彭友勝拿著這封親筆信到湖南省政府,找到程星齡副主席,想讓他給自己幫個忙。
彭友勝已經67歲了,前半生戎馬征戰,後半生田間耕作,身體早已大不如前。
他種不動地了,收入微薄得可憐,便想借著這封親筆信請湖南省政府幫幫忙,給自己找一個可以糊口的工作。
彭友勝找到湖南省政府後,程星齡副主席親自接見了他,聽聞他的來意後,當即表示可以為他解決,讓他不必擔心。
程星齡
程星齡還說道:「主席早已給我來信告知,有人帶著他的信前來的話,一定要儘力幫助。您放心,您是抗戰老兵了,無論如何我們也不會不管的。」
彭友勝聽聞頓時潸然淚下,既感謝程星齡的儘力幫助,又對毛主席的良苦用心感激不盡。
因為他已經67歲了,如此高齡也不好安排什麼工作,政府便乾脆每月按標準給他發放退休金。
從1951年6月起,彭友勝每個月都會收到湖南省政府發來的30元生活費。
後來,彭友勝在家附近種了大片茶樹,每到採摘的季節,都會精挑細選出最好的茶葉給毛主席送去,18年來從未間斷。
圖片來源於網路
這一逸事後來被作家葉蔚林在湖南一帶採風時獲悉,便以此為原型創作了一首《挑擔茶葉上北京》的歌。
歌中所描述的,就是老農每年都會挑出最好的茶葉,挑到北京送給毛主席的故事。
1969年11月23日,彭友勝於湖南衡陽老家與世長辭,享年85歲。
彭友勝與毛主席於年輕時相識,共同經歷過險境,雖然最後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都是希望這個國家能夠變得更好、更加繁榮昌盛。
兩人直到晚年時還保持著密切的聯繫,也正印證了那句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