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農民起義軍領袖闖王李自成在陝西西安建立自己的王朝—大順,並發起了對大明帝國心臟北京城的進攻,李自成親率10萬最精銳的大順軍主力部隊,沿大明的長城防線一路向東攻擊前進,一路所向披靡,明軍望風投降,除在寧武關遇到守將周遇吉的抵抗外,沿途幾乎未遇到實質性的抵抗。當年3月,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僅僅一天時間,李自成就在明軍內應的配合下攻入北京,大明最後一位君王朱由檢在煤山(今景山)自殺殉國,統治中國276年的大明帝國滅亡。
從西安出發到進入北京,李自成只用了3個月的時間,突如其來的勝利沖昏了李自成的頭腦,再加上李自成根本也沒有做好統治一個國家的準備,濃重的流寇思維充斥著李自成集團的上上下下,在具體操作層面,李自成仍然對明朝的官僚階層進行拷掠(是為追臟助餉),李自成在北京城的種種行為暴露了其集團的缺陷,尤其是對吳三桂家人的處理上,更是粗暴蠻橫,直接把吳三桂推到了滿清的陣營。最終吳三桂統率其麾下的6萬關寧鐵騎(當時明軍戰鬥力最強的部隊)投降了滿清,滿清在吳三桂的配合下在山海關一片石戰場大敗李自成,之後入主中原,成為北京城新的主人。
滿清入關之初,打著為大明報仇的旗號收穫了不少明朝遺民的心,使得其在北方的統治未遇到大的抵抗,之後通過三場大戰蕩平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南明弘光政權、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於公元1646年初步統一了全國。
結束以上三場大戰後,滿清攝政王多爾袞認為天下底定,於是推出了剃髮令,要求大清所有轄區內的民眾全部實施剃髮易服,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漢人對滿清的剃髮令無比厭惡,於是反抗剃髮令的運動興起,面對漢人風起雲湧的反抗運動,多爾袞決定強勢鎮壓,所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是也。多爾袞的高壓政策,使得漢人的抵抗運動更加頻繁,於是一場浩大的反清復明運動拉開序幕,本來平靜的天下再一次陷入了戰火之中。
公元1646年,朱由榔在廣東肇慶重建南明,年號永曆,是為永曆政權。作為朱明皇室正統的朱由榔,他的永曆政權很快成為漢人抵抗滿清的一面旗幟,他的存在使得滿清如鯁在喉,必欲除之而後快。此後,張獻忠大西軍四大將(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帶領大西軍余部歸順南明,南明的勢力為之一振。特別是在1652年的桂林之戰和衡陽之戰中,擊斃清定南王孔有德(桂林被圍自焚而死)、敬謹親王尼堪,史稱「兩撅名王、天下震動」。此後,雙方在西南地區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最終滿清憑藉其龐大的體量逐步將南明勢力壓縮到了雲南的中緬邊境和中越邊境地區。
公元1662年,投降滿清的馬前卒吳三桂攻入雲南,朱由榔遠走緬甸,迫於吳三桂大軍壓境,緬人發動「咒水之難」,屠殺了朱由榔的隨從大臣,並將朱由榔交給吳三桂,吳三桂用一條弓弦結束了朱由榔的性命,朱由榔死後,南明最後的旗幟倒下, 堅持抵抗16年的永曆政權滅亡。
永曆政權滅亡後,部分不願投降滿清的明軍和明朝遺民逃亡緬甸和越南。逃往緬甸的那一部分人逐漸演變為後來的果敢族,而逃亡越南的那一部分人則繼續在越南積蓄力量,試圖東山再起。他們在越南河內打出了「唐雖二三戶、必復舊河山」的旗號,當地的華僑踴躍參與,盛況空前。
隨著滿清在中原統治的穩固,越南當局也從支持明朝復興轉變為對清朝稱藩,越南成為了清朝的藩屬國,於是開始逐步限制取締境內的反清勢力,並將當年逃亡越南的明朝遺民納入戶籍,是為「明香社」也叫「明鄉人」(意為保留大明的香火,也算是對大明最後的一絲感情了)。在這些「明香社」里,華人們可以講漢語,可以束髮穿明朝服裝,建立宗祠、廟宇和學校。
「明鄉人」在越南居住了400多年後,由於不斷地混血、本土化和法國的殖民教育、強制同化等因素,這些明鄉人在語言文化上最終與越南京族區別不大。不過在某些文化方面,仍然保持著故國明朝的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