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荃在任兩江總督之時,左宗棠有求於他,專程趕到南京與他會晤。
曾國荃這人喜好被吹捧,左宗棠故作誇張地問他成功的秘訣。
能被左宗棠這樣傲氣的大人物吹捧,曾國荃果然很得意,所以他說了八個字來精鍊概括,那就是——揮金如土,殺人如麻。
左宗棠聽後,再感慨時也多了幾分真心,說道:「如今你的作為不亞於你哥了。」
曾國荃的話雖粗鄙,卻指出了其中要害,他能有此突出的成就,全靠他敢想敢幹。
一. 殺人如麻
曾國荃帶兵打仗頑強而兇狠,他的這種風格直接影響了他手下的將士。
曾國荃每攻下一處城池,都會放任手下將士燒殺搶掠,而後把所得財寶運回湖南老家買地建房。
攻克安慶和南京屠城時為最殘忍。而這兩次戰役雖然是曾國荃的莫大功勛,卻也讓人詬病。
曾國荃到底有多殘忍?
在攻克南京,也就是太平天國的大本營天京之後,曾國藩放任所率湘軍,肆意在城內殺戮、搶劫、強姦、放火。
而這種惡盜似的行為持續了整整七天七夜,把整個城池變成了人間地獄。
此時洪秀全已死,不過,曾國荃並沒有打算放過洪秀全。
他命人把洪秀全的屍體從地宮裡挖出來,拖到江邊,澆上麻油燒成灰,再把骨灰塞到炮筒里,點燃引信,發射到長江江心。
滾滾江水直接沖走了洪秀全在世上存在的最後痕迹。
直接把陳獨秀挫骨揚灰,讓他永世不得輪迴,對篤信六道輪迴的國人來說,這一點不可謂不毒辣!
曾國荃還在安慶和南京犯下了屠城重罪,他在領兵作戰這一點上當然可以算得上「殺人如麻」。
這種悍勇的氣勢雖然殘酷,但是確實讓曾國荃在兩軍交戰時有了一往無前的氣勢。
作戰時這種氣勢有多重要,相信大家都懂的,而當的清廷也懂的:剷除了太平軍,還有捻軍呢!
二. 「揮金如土」
1867年,曾國荃又稱病隱退,在湘鄉老家悠閑地生活了八年之久。
1875,同帝駕崩後的第二年,即清光緒元年,曾國荃受清廷徵召,出任了陝西巡撫。
1877年,曾國荃被調任山西巡撫,一個人能有多大作為,因為一場曠日持久的早災和蝗災,而聲名遠揚。
這場災荒就是丁丑奇荒。
一個「奇」足以說明這場災害受災程度之重,影響之廣。
丁丑奇荒遍及北方九省,先是由於乾旱少雨,導致莊稼受災,接著爆發了一場鋪天蓋地的蝗災。
蝗蟲所過之處,植物被啃食凈盡。
然後,各地普遍發生了餓死人的現象,其中以山西受災最為嚴重。
為什麼這樣說?一組數字告訴你:
當時山西共有一千六百萬人口,餓死的多達五百多萬,幾乎佔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
在這種受災成都下,人倫道德蕩然無存,發生了人相食和易子而食的慘象。
此外,「樹挪死,人挪活」,大批民眾為了混上一口飯吃,大規模地背井離鄉,出省逃荒。
如此一來,山西的人口數量只剩下幾百萬了。
就是在這樣慘烈的背景之下,朝中幾乎無人敢接這個燙手山芋。
曾國荃臨危受命,被清廷調任為山西巡撫。
為什麼選擇曾國荃這一屆武夫,我認為有三點原因:
一是為了挽救這數百萬生靈,重振山西的農業經濟;
二是萬一北方因災而再次爆發農民起義,以曾國荃的鐵血手段,定能將之消滅於萌芽狀態。
三則是因為曾國荃是曾國藩的弟弟,自然而然地繼承了曾國藩在官場上留下的人脈資源。
曾國荃本來在全國的為官的聲譽甚差,大家都在拭目以待,坐等著看他的笑話。
曾國荃到達山西後,不是高坐在巡撫大堂,而是用腳踏遍了受災地區,遍訪各地災民,然後再把詳情上報清廷。
清廷為了支持曾國荃賑災,在中央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仍然給他劃撥了數十萬銀兩。
這些銀子可以用來購買糧食緩解災情,但是對於整個山西省來說仍是杯水車薪。
這個時候,曾國荃的人脈就派上了大用場。他大刀闊斧地採取了幾條措施,幫助山西度過了這次奇災。
一,向兄長的學生李鴻章等外省總督借調了大批金錢和糧食。
二,向朝廷申請了兩千多張空白執照,向山西的士紳富戶發放,用來換取賑災物資。
這是清廷很熟悉的「賣官鬻爵」,只不過用來賑災當然是一項功德無量的義舉。
三,親自書寫字幅,賣給本地有錢人,用自己的名望和書法來賺取錢財,彌補賑災資金的不足。
因此,曾國荃籌到了大批糧餉和物資。
他根據災情派發到各州府,並派人嚴格監督發放到每一戶災民的手中,絕不允許有人中飽私囊。
在曾國荃的大力籌措和安置下,廣大饑民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農民們也拿到了種糧並重新播種。
曾國荃還率領山西全體官員和士紳一起去玉皇閣,連續跪地三日向上蒼祈雨。
曾國荃的運氣格外好,就在祈雨的第三天,山西果然下了一場大雨,大大地緩解了災情。
當地的災民當然想當然地認為是曾國荃的真誠感動了上蒼。
而他奮力賑災的行為,不僅僅拯救了一省百姓,也使得受的災民們把他當做了救世主。
曾國荃以此迅速地與本省民眾建立起了血肉聯繫。
更難能可貴的一點是,在這場幾番聯動的賑災中,曾大發戰爭財的曾國荃作為中心樞紐人物,沒有侵吞一兩賑災銀。
這在封建官僚體系中,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這不僅使曾國荃的為官的聲譽迅速好轉,更使得朝野上下,無不對他刮目相看。
曾國荃只在山西主政兩年,卻創立了宏大的功業和良好的政績。
等他離任的時候,以省會太原為中心的士紳百姓無不含淚相送,並自發聯合起來,為他樹碑立傳,給他立生祠。
可以說,曾國荃做官能有此一遭,也可謂是相當成功了,足以在青史中有一席之位了。
這也證明了,曾國荃不僅僅是個只會打仗的武夫;只要機遇得當,他也可以是清廉有為的一方大吏。
之後,曾國荃在官場上,如有神助,幾乎是平步青雲。
1881年,即清光緒七年,清廷為了表彰曾國荃在山西的政績和功勞,便把他提升為陝甘總督。
曾國荃在陝甘總督任上待的時間並不長,因身體原因,他很快再次就向清廷乞病離職了。
但是,曾國荃的能幹、實幹已經名譽朝野,僅一年,清廷便把他起複為兩廣總督,讓他掌管了南國繁華之地。
兩年之後,清廷將曾國荃調任為禮部尚書,搖身一變,躋身為京城大員。
1884年8月,清廷授予曾國荃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的職務。
如此一來,他就掌握了東南富庶膏腴之地,實職也已經趕上兄長曾國藩了。
曾國荃在兩江總督任上,充分發揮了他的理政才能,全力開辦洋務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而這這正是其兄曾國藩的遺志遺願和未竟之業。
中法戰爭爆發後,曾國荃奉命去福建前線督師助戰。
一開始,曾國荃並不了解戰場敵情,督戰不力,受到了清廷的處分。
曾國荃痛定思痛,積極鑽研戰爭局勢,以及我方軍情、當地民情,而後採取了一系列軍事措施。
比如,主持整頓海防,增添兵船和魚雷等,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曾國荃使得沿岸軍民數年相安無事,撐起了東南半壁江山。
曾國荃的功勞最終獲得了清廷的充分認可,1889年,即清光緒十五年,慈禧太后授予他太子太保的榮譽職銜,以表彰他對清朝的功勞和貢獻。
作戰「殺人如麻」,在亂世中意味著軍隊作風強硬,作戰悍勇,氣勢如虹,更容易打勝仗,得軍功。
曾國荃的「揮金如土」,不僅僅體現在他山西賑災之中,他對待部下也很是慷慨。
在曾國荃的侍衛中,有很多人從一個什麼都不是的大頭兵,一路憑軍功做到參將,甚至是副將銜的軍官。
但是,他們即使功成名就,仍然甘願給曾國荃當侍衛,恐怕就是因為他的這個性格特徵。
1890年,即清光緒十六年,時年六十六歲的曾國荃病逝於南京兩江總督署,追隨其兄曾國藩而去了。
曾國荃的死,同樣像他的兄長一樣,令清廷痛失棟樑。
慈禧太后授予他「忠襄」的謚號,從此他被世人稱作曾忠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