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丨毛主席和開國元勛們在天安門城樓上
前言
1991年5月1日清晨,新的升降旗儀式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這也是國旗護衛隊首次公開亮相。
這天凌晨,太陽尚未升起之時,天安門廣場已是人山人海,數萬群眾在共同等待一個莊嚴的時刻,新的升國旗儀式即將舉行。
5時14分,太陽的上邊沿兒與地平線相遇的剎那間,升旗手分秒不差地按動電鈕,2分07秒後,國旗升至旗杆頂端。
在這個時刻,天安門廣場一派莊嚴肅穆。人們深情地注視著飄揚的五星紅旗,心潮隨著軍樂隊奏起的《義勇軍進行曲》起起伏伏。
毛主席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
1949年上半年,隨著人民解放軍的勝利進軍,客觀上而言建立新中國的條件已經成熟了。
6月,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成立,著手進行建立新中國的各項準備工作,其中負責擬定國旗、國徽、國歌的工作組,經過討論後,決定向全國公開徵求國旗圖案。
廣大群眾在得知這個消息後,便紛紛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想要為新中國的建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裡,工作組便收到國內外群眾寄來的國旗稿件1920件,圖案2962幅,國旗審查小組平均每天收到100張國旗圖案。
工作小組對這些稿件進行了認真地審閱和反覆研究,最終選出38幅圖案印發給出席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的代表討論。在這些圖案中,絕大多數都是紅旗加五角星,或者是加上鐮刀斧頭等。在評選國旗過程中,眾代表的意見並不一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毛主席在主持討論國旗的座談會之前,張治中將軍來到毛主席的住處,他是國民黨政府的和談談判代表,在和平破裂後,他在毛主席等人的挽留下,留在了北平,並應該出席了政協一屆會議。在和毛主席閑聊過程中,毛主席向他詢問道:「現在大家都在討論國旗方案,你的意見是什麼呢?」
圖丨毛主席
毛主席先說出了自己的意見:我同意一顆星一條黃河這個設計,你看怎樣?
張治中聽後則搖頭說:「我不贊同這個圖案。紅地國旗是代表國家和革命,中間這一道杠,不變成分裂國家、分裂革命了嗎?」
毛主席在聽到張治中將軍的話後,點了點頭說道:「你說的這個,確實是個問題。不少同志都同意這個方案,我再找大家研究一下吧。」
9月25日,張治中接到毛主席和周總理的邀請,到中南海參加了商討國旗方案的會議。在這場會議上,毛主席將張治中的建議說了出來,並提議大家再好好研究下,選出一個大家都同意的方案。經過大家反覆討論後,最終取得比較一致的意見:五星紅旗作為國旗!
在閉幕式上,主席台的一側走出三個穿軍裝的男女軍人,他們在主席台上撐開一面特製的五星紅旗。這是五星紅旗第一次出現,全場掌聲雷動。
圖丨新中國成立時的開國大典現場
1949年10月1日,舉行開國大典。這天首都各界群眾手擎紅旗,高挑彩燈,從四面八方湧進廣場,天安門匯成了錦繡的海洋。
下午2時,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首次會議在中南海舉行,毛澤東主席、朱德、宋慶齡等副主席和56名委員宣布就職,2時55分,毛主席和開國元勛們經西華門來到天安門,沿著城樓西側的古磚梯道拾級而上,出現在莊嚴的天安門城樓上。
下午3時,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宣布開會。人民領袖毛主席走進話筒前,莊重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於本日成立了!」
頓時,廣場30萬軍民群情激動,歡聲震天,紅旗、花束、彩燈捲起了洶湧的波濤。毛主席的聲音也隨著廣播傳遍了大江南北,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隨後,大會秘書長宣布:「請毛主席升旗!」
圖丨左起:劉少奇、朱德、毛澤東、宋慶齡、李濟深、張瀾
毛主席神情莊重,他用力按動了電鈕,一面嶄新的五星紅旗,在數十萬人的注視下,緩緩升高。
此刻,新華社廣播電台現場播音員,以她那清新明亮的語調對聽眾解說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現在正由毛主席親手把它升起。參加大會的30萬人都整齊肅立,注視著人民祖國的莊嚴而美麗的五星紅旗徐徐上升。
毛主席親自升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後,莊嚴的閱兵式開始了。閱兵總司令朱老總走下天安門城樓,在閱兵總指揮聶榮臻的陪同下登上黑色敞篷汽車,檢閱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海、陸、空三軍部隊和工人、農民、幹部隊伍。
閱兵式結束時正是傍晚,廣大群眾還沉浸在新中國建立的喜悅中,大家紛紛參加了慶祝活動。毛主席看著眼前的場景,內心也是非常的高興,他從午後2時55分到晚上10時,毛主席一直在天安門城樓上,他始終舉著一隻手,時而莊嚴地停在空中,時而有力地揮動,他不停地在城樓上走動,向廣場上的群眾頻頻招手。
圖丨開國大典時毛澤東升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面國旗
1949年10月2日,舉行開國大典後的第一個黎明,北京市供電局一個名叫程宏年的老人,扛著五星紅旗,穿過正陽門,來到天安門城樓前,準備將國旗升上了蔚藍的天空。
那時,還沒有現如今這樣莊嚴壯觀的升旗儀式,諾大的廣場上沒有什麼行人,更別說是觀看升旗的群眾了。但程宏年老人還是非常莊重地仰望著祖國的東方,當太陽剛剛在地平線上探出頭來時,他將手中的五星紅旗緩緩地升了上去……
開國大典後的兩年是由程宏年同志負責升降國旗,後來在1951年這項工作則由胡其俊同志接任。對於這件事,胡其俊晚年時曾回憶道:
當時對升旗沒有什麼特殊的要求,只要能夠把國旗順利地升到桿頂即可。那時候也不是每天升降國旗,只在春節、元旦、『五一』、『七一』、『八一』等節日才升掛國旗。當時升國旗時,邊上沒有什麼人觀看,廣場上除了有幾個解放軍哨兵外,沒有現在這麼多的圍觀群眾。
圖丨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按動電鈕,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不過在1976年以後,天安門廣場升降旗任務則移交給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市衛戍區。解放軍在接收次此任務後,便改重大節日升掛國旗為每日升降國旗,直到發展成今天這樣莊嚴隆重的儀式。
人大代表去美國考察後,向黨中央提出一建議
原本升旗儀式就這樣保持了下來,不過1986年人大代表李玉坤前往美國學習考察歸來後,向黨中央提出一個建議,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李玉坤是八屆全國人大代表,1986年6月他跟隨省企業家代表團前往美國學習考察時發現,在美國許多重要場所都懸掛著美國國旗。除了在重大的節日或慶典懸掛國旗外,美國許多公共場所常年擺、掛著星條旗。
李玉坤還了解到,在洛杉磯的「大學公園」小學,每個教室里都掛著國旗,而且該校每天都要舉行升旗儀式。升旗時,學生把手放在胸前,口中念道:「我效忠於國旗和美利堅合眾國。」
這些事情,讓李玉坤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他想到一位美籍華人回到如皋,在一家商店買了三面五星紅旗,說是準備回到大洋彼岸給他的三個孩子,讓他們不能忘記他們的根在中國。
圖丨開國大典中的毛主席
回國後,李玉坤在當年的國慶節那天,在如皋街頭竟沒看到一面五星紅旗,他深深地感到,國民的國旗意識太淡薄了。這些事情,讓李玉坤思潮起伏,強烈的愛國意識和人民代表的責任感,促使他奮筆疾書,向黨中央提出一建議: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喚醒人民的國家觀念,儘快制定張掛國旗具體方法!
李玉坤向全國人大呼籲在全國範圍內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恢復升降國旗儀式,藉以喚起和增強人們的「國家觀念」。李玉坤在建議中這樣寫道:
製作一面五星紅旗的代價是有限的,而這在人們心中所起的作用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李玉坤的建議,很快寫進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提案,有關領導非常重視。國旗的使用和儀式,引起人們更深入地關注。
1990年10月1日,新中國第一部關於國旗的法律《國旗法》頒布實施。這部法律,對國旗的使用、升降、保護等作出了詳盡的規定。與此同時,國家教委也專門發文要求在軍隊和中小學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國旗意識。
圖丨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
人大代表的呼聲和《國旗法》的頒布實施,加快了改革天安門升降旗儀式的步伐。
從1949年的開國大典開始,天安門城樓前的旗杆已經在風雨中站了40多年,這支旗杆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它也該好好「休息」了。
1991年2月23日,修建新的國旗杆基座工程在天安門廣場破土動工,改建工程由天安門管理委員會負責實施。國旗班全體戰士向老旗杆舉行了告別儀式,不久後,在天安門廣場屹立了40多年的老旗杆被遷到中國革命博物館西門外,作為文物保護起來。
隨著莊嚴、大方、設備齊全的新旗杆落成了,這給擔負升旗任務的武警戰士帶來了鼓舞,他們不用再從旗杆基座的欄杆上爬過去了,但這同時也給他們帶來無形的壓力。為了與擴建後的國旗基座相協調,他們必須設計出一個更完美、更規範的國旗升降儀式。
圖丨天安門國旗
天安門警衛大隊為此五易其稿,設想了八套方案,最終選定一套由12人組成的隊列。他們據此將隊伍行進、升降旗動作拍成錄像片,呈送各方面領導徵求意見。不久後,有關領導同志很快給予了具體指示:
第一,平時升旗應該由齊步改為正步;第二,護旗隊員應該增加一點;第三點,軍樂隊隊員再增多些。
根據這個意見,天安門警衛大隊決定12人的升旗儀式擴編為36人。
新的升降旗儀式分為節日和平日兩套方案,平日升旗時,同步播放國歌的錄音。每月逢旬的第一天和元旦、春節、國際勞動節、建黨節、建軍節、國慶節升旗時,則由60名軍樂隊員隨國旗護衛隊一起從天安門城樓出發,護旗隊邁步時,由軍樂隊行進演奏《歌唱祖國》樂曲,升旗時奏《義勇軍進行曲》。
這則方案在遞交中南海後,黨中央在經過仔細審閱後,便批示:同意!
圖丨第一代天安門國旗班戰士合影
方案獲准通過後,有關部門決定從1991年5月1日起啟用新的升旗儀式。新儀式啟用之後不久,原天安門「國旗班」改編為武警天安門警衛支隊國旗護衛隊。
人們對新國旗升降儀式的評價
1991年4月19日,國旗班在接到上級通知:12個人的規模仍然偏小,要擴編為36人。
得知這個命令,國旗班上下都很著急:「去哪裡找這麼多的人呢?」
當時距離「五一」節啟用新儀式只有11天了,為此緊張地挑選國旗護衛隊隊員的工作開始了。最終在經過層層挑選後,最終找到了符合條件的人選,而此時距離「五一」國際勞動節不足一星期。
圖丨國旗護衛隊訓練
護衛隊開始了強化訓練,訓練的目標是行進的隊伍要橫看成行、縱觀成列,動作儀容完全協調,做到臂幅一致,步幅一致,間距一致,目光一致,還要求32名護旗兵到國旗基座南側一齊立定、轉體、下槍、行持槍時必須動作一致,發出同一個聲音。
訓練過程是艱苦的,是超負荷的,但是沒有一個人退縮。一天24小時,除了吃飯、睡覺外就是訓練,有幾次甚至「連軸轉」,以至於訓練期間,大家坐在原地休息時,幾分鐘的時間便能睡著。正是經過這樣艱苦的訓練,戰士們才達到了近乎苛刻的要求,也迎來了新儀式首次啟用的盛典。
1991年5月1日清晨,新的升降旗儀式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這也是國旗護衛隊首次公開亮相。
新的升旗儀式,也給現場觀看的百姓們帶來極大的自豪感。自從1991年5月1日開始實行新的升旗儀式後,迎來了數以千萬計的海內外群眾。天安門前國旗杆下的這塊地方,成為了每一個中國人都惦記著的地方。
圖丨觀看升旗儀式的人們
根據北京市旅遊部門統計資料表明,到天安門廣場看升降國旗,已經成為眾多旅遊團設計旅遊日程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每年大約有300萬的海內外群眾前來,觀看五星紅旗的升降儀式。
關於天安門廣場五星紅旗的升降儀式引起的熱議,一些社會學家認為:
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的「觀賞效應」反映了中國社會總體上積極向上的心態,即對國家的未來抱有信心。儘管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但人們普遍相信明天的生活會比今天的生活更好,整個社會面對希望。而從國旗護衛隊戰士挺拔向上的軍姿和大方得體的儀式表演上,群眾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這種希望。
不少百姓在看過新的升降旗儀式後,紛紛感慨道:「現在的儀式好,威武雄壯,與泱泱中華的形象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