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經三次參觀故宮,卻每次都止步於城牆,什麼原因?難道說毛主席對故宮有獨特的理解?背後的原因,得從頭說起。
從故宮門前走過,這裡的富麗堂皇讓人五味雜陳
位於北京的故宮,承載了千百年中國歷史,對於中國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同一般的建築,它的輝宏與廣袤,不僅來自於紅牆黛瓦與金碧輝煌,更來自於故宮本身所沉澱的往昔。
中外來客的行程計劃里,少不了故宮,它的美是全世界的人都為之驚訝的,毛主席也不例外。
毛主席第一次親眼感受到故宮的廣闊,是在1919年。當時的毛主席與眾多年輕的能人志士一同從南到北,走進北平,探尋救國救民的新思潮。
毛主席與楊開慧途徑故宮門前時,不禁感嘆,故宮這麼大,舊時的皇帝難道不孤單嗎?
1919年的故宮還未曾對外界開放,清朝最後一位皇帝雖然被廢,但還住在其中。
所以,那時的毛主席雖十分驚訝於故宮的廣闊,也不能走進去參觀。但從那時起,故宮的沉重感就已經深深烙印在毛主席的心裡,對於毛主席來說,故宮的美和輝煌有些矛盾。
美在於建築本身的華麗稀奇,矛盾在於一個被廢除的封建皇帝居然還能生活在其中,而那麼多流離失所的平民百姓卻連一個穩妥的住所都沒有。
三十年之後,當毛主席再次踏入北平時,他已經是一位集共產黨的精神和人民的希望於一身的領袖。
再艱難、再重要的戰爭,也要把文物保護好,這是中華民族歷經千百年沉澱的文化瑰寶
由於我黨和國民黨反動派的對峙十分激烈,本來毛主席來到北平以後可以直接下命令用強硬的辦法攻擊殘留於北平的國民黨反動派,但毛主席想到了故宮,想到了那些文物。
毛主席並沒有直接下令攻擊,而是叮囑建築專業人員儘快繪製出一幅詳細的圖紙,標明哪裡可以打,哪裡堅決不能破壞。
對此毛主席特彆強調,文物對於國家來說至真寶貴,是一個民族不可或缺的寶物,更是整個中華民族都應共同保護的歷史文化珍寶。
北平解放以後,黨中央特意為文物的修繕和管理專項撥款,足以看出毛主席和我黨領導人們對文物的重視。
既然毛主席對故宮的感情這麼深刻,為什麼又會出現三登故宮城牆而不入的事情呢?
1954年,毛主席和兩個同志一同遊歷故宮,然而奇怪的事情出現了,毛主席只是拿上板凳登上坐在城樓上,悠閑自得地向遠處眺望,還不忘把手裡的果子分給同伴吃。同行的人提議繼續向裡面走走,毛主席擺手拒絕。
如果說上次是公務繁忙而沒有進故宮,那麼第二次去的時候總該進去看看吧?然而幾天後毛主席路過故宮時,依然只是登上城牆遠眺,時而看看新出土的文物。
不出人所料,第三次也是一樣,儘管毛主席主動提出合影拍照留念,但還是止步於城牆。
可見,毛主席對故宮、對文物是十分珍愛的,但出於種種原因,毛主席並不想踏入其中。根據推測和猜想,一共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個:故宮雖然是值得一看的歷史建築,可他曾經是舊皇權、舊封建的皇宮,故宮所代表的含義與新中國所顯現出來的思想相背離。
第二個:毛主席是新中國的領袖,更是人民的領袖。故宮的曾經充滿了皇權與專制,縱使它再美,毛主席也不願意踏入。
新中國的建立,猶如將中國的歷史翻開嶄新的一頁,那條摺痕對於所有中國人來說意味著新生,意味著希望。
故宮自然有它的美,但一想起人民一想起國家,毛主席更願意止步於城牆,遠望那些中華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