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春秋時期的戰爭模式被一個名叫孫武的人改變以後,中國古代戰爭就換了一個模樣。兩軍對壘之際,誰也不會老老實實地等你擺好陣型,然後一決高下。只要能夠取得勝利,對陣雙方都會無所不用其極。
不過到大兵團曠野作戰的話,最終決定勝負的還是雙方的實際戰鬥力究竟如何,尤其是自己旗下的將士能否沖亂敵方的陣型。
如果能夠打亂對方的布置,取勝的機會自然會更大一些。為此,雙方將領們往往都會將作戰最勇猛的士兵放在第一排。可就古代打仗的實際情況來說,明知道前排必死,為什麼士兵還搶著到第一排去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無非是想要出人頭地以及無路可退而已。即便躲到最後一排,就真的能夠躲避戰爭的影響?
出人頭地
首先是在出人頭地這一點上,拿破崙就曾經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句話不僅適用於西方戰爭,也同樣適用於中國古代戰爭。
可士兵們想要出人頭地,那就必須要引起將領和上級的重視才行。在萬人乃至數十萬人交鋒的戰場上面,除去意外保護將領之外,唯有全力殺敵。
更重要的是,一定要讓自家將軍看到自己的勇猛才行。倘若將軍衝鋒在前,士兵擱後面「撿漏」。無論戰績多麼好看,將軍們都不會放在心上。
畢竟古代沒有哪個將領會放心將後背交給只會明哲保身的士兵,自己傻乎乎地在前面衝殺。一旦發現這類情況出現,將領們甚至還會對該士兵嚴厲處罰、以儆效尤。
所以沖在最前面的士兵們只要勇猛殺敵,古代將領們就一定會牢牢記住他們的身影。倘若戰鬥結束以後,這些士兵能夠僥倖存活下來,就必定能夠得到升遷。
而古代士兵只要上了戰場,幾乎都要明白狹路相逢勇者勝這個道理。如果自己在戰爭中畏縮不前,敵人的刀刃可不會手下留情。
除此以外,中國古代講究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商鞅曾經用立木為信的方法宣揚自己的治理方針時,沒有人選擇相信。可當他將賞金提高,便有人果斷選擇嘗試。
這樣的方法在古代戰爭中同樣適用,隨著戰鬥獎賞地不斷提高,勢必會有人甘願沖在第一排和敵軍戰鬥。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只要活下來,那就是美好明天。
無路可退
其次就是無路可退,冷兵器戰爭時代,兩大軍團對沖的時候,所有士兵都會和敵人近距離交鋒,沒有誰能夠幸免於難。
當第一排的士兵倒下,第二排、第三排、直至最後一排的士兵都會不斷頂上去,這個時候比拼的便是軍團的凝聚力究竟如何。倘若沒有前赴後繼的勇氣,軍團戰敗僅僅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退無可退的情況下,士兵們自然會爆發出前所未有的戰鬥力。而這時候的選擇也很簡單,既然所有人都不能幸免於難,那還不如沖在第一排。即便自己不幸戰死,相信己方勢力也一定會照顧好自己的家人。
對於古人而言,他們並不會有過多的利己想法,覆巢之下無完卵的道理,他們的理解遠比現代人更加深刻。
當然,作為古代軍團的重中之重,軍隊給予前排士兵們的保護也一定是最好的。最鋒利的矛、最堅硬的盾,這些都是為了保證他們的衝鋒不會被對方打斷。
如此情形,衝鋒尚且還有生存的機會,可如果選擇後退的話,別說對方不會放過衝殺的機會。己方後續的士兵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也會直接殺死他們,避免戰鬥受到影響。
特別是在攻城戰期間,如果被選為第一批次的攻城部隊,那就只有前進沒有後退。除非將領鳴金收兵,否則他們只能一直衝鋒。這聽起來十分殘酷,但也十分現實。
一旦貪生怕死,在敵人的火力下向後退卻,導致戰鬥全線崩盤,軍營後方負責壓陣的士兵絕不會手軟。與其死在袍澤的刀下,不如為自己博一份功名。
在絕大多數人看來,衝鋒在前算不上理智,可殘酷的古代戰爭之中,哪有那麼多投機取巧。我們站在上帝視角上評判以往的戰爭,永遠不會有身臨其境的感悟。
可當數萬人從自己身邊衝過,誰又能置身事外。與其想辦法苟活,不如為自己而戰,為勝利而戰。打贏了有機會活下來,打輸了都是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