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大清朝的福臨皇帝在十四叔多爾袞的幫助下,踩著山海關的殘磚碎瓦入主中原,這不是滿清第一次涉足中原,當年滿洲族還不叫滿洲族。
歷史上習慣性稱呼他們為女真族,女真族驍勇善戰,他們滅遼國,破宋都,何等意氣風發,以至於時人送給他們這樣一句近乎神話的評價: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
如所有封建王朝的命運一般,他們最終也沒能掏出興亡衰滅的怪圈。
女真的後人,此時跟隨在福臨皇帝身後的文武群臣都懷揣著一個偉大的理想,即讓愛新覺羅家族千秋萬世傳承下去。
歷史上產生這種想法的人有大秦帝國的締造者秦始皇嬴政。
有提三尺劍而安天下的漢高祖劉邦。
還有起身貧寒奠定大明王朝近三百年基業的明太祖朱元璋。
......
奈何歷史尺寸在一個奇怪的現象,總是如月亮那樣,在盈滿之後出現虧損,自然界客觀規律如此,人力除非是順應自然自然規律,一旦逆規律而行,就會出現反抗的現象。
闖關東的歷史
清王朝也沒能倖免,為了鞏固祖宗的基業,避免山海關收到漢族文化的浸染,他們下令封關口。
巍峨的山海關矗立在遼東大地,過往歲月留在城牆上的痕迹似乎在訴說著過往的歲月。
從此關內關外對於民間社會而言,音訊斷絕。起初這項政策並沒有引起大規模的不良反應,畢竟塞外是女真人的天下,漢族百姓盡數生活在山海關以內。
以時間、條件的轉變為基點,清朝初年的政策已然不符合歷史的發展,山東、河北一帶人數呈爆炸性增長,耕地已經被開發到了極限。
同時黃河中下游一帶經常性地堤壩決口,使得大家山東一帶的百姓食不果腹,堅韌莫過於山東人,他們選擇了鋌而走險,開始了漫長而又艱苦的「闖關東」之旅行。
關東,原來指的是函谷關以東的地方。春秋戰國時期,秦國位於函谷關以西,其他六國位於函谷關以東,因而首次出現了「山東」、「山西」之類的稱呼。
不過這裡的指稱和今天不同,還不具備政治概念,具備的僅僅是地理概念。
電視劇《闖關東》引出的問題
清朝建國,原來屬於戰國時期的戰略要塞函谷關早已失去當初的意義,山海關成了千里鎖鑰無雙地。
因而清朝歷史上的「闖關東」指的就是闖過山海關,到茫茫的東北去討生活。
自從電視劇《闖關東》熱播以後,大家圍繞著闖關東提出一系列疑問。
有人問道:「富庶不過江南,為什麼大家不到江南地區呢?歷史上有多次大規模的移民,一直是經濟重心南移,比如兩晉時期的衣冠南渡。」
問題從歷史事件出發,最終回到事件發生前的問題階段,有歷史常識的人都會這麼問:「的確是如此,蘇湖熟,天下足。南方不是更加適合討生活嗎?」
如同今日,年輕人渴望見證繁華,都要到北上廣深落地生根,立志到偏遠地帶工作的人大有人在,但是我們得承認是屬於人群中是少數。
其實問題解答的關鍵就在於問題本身,中國的經濟重心原本一直在北方,因此最早才有了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後來隨著北方戰亂的不斷升級。
到了三國時期,經濟重心逐漸開始向南偏移,不過這一偏移不是瞬間完成,而是一段漫長到必須經歷幾代人才能完成。
南北朝時期,北朝被五胡踐踏之後,一片狼藉,雖然孝文帝經過改革,度過一段和平的時期,但是和南方相比,北方正在開歷史的倒車。
南方宋齊梁陳的朝代更迭僅限於上層的奪權篡位,對於百姓們的生活影響不大。
大量北方百姓向南遷移,最終在南宋時期完成了經濟重心的南移。
清朝時期,南方人口稠密,山東人到南方討生活,第一點是必須要具備足夠的頭腦,南方以經商聞名天下,山東人以樸實無華著稱,善於經商者少之又少。
到南方討生活無異於自斷其路,有人說:「可以到南方開墾荒田啊!」
南方以丘陵地帶為主,為了提升糧食產量,甚至於填湖造陸,使得八百里洞庭湖縮為全國第二湖泊。
地力已然被開發到了極限,接下來就是通過商品和貨幣的流通來增加收入。
東北大地
此時的東北由於清朝初年政策的影響,大量的黑土地閑置著沒有主人,如果可以抵達東北,種下一片莊稼,養活全家人定然不成問題。
電視劇《闖關東》里朱開山一家就是如此,他一身虎膽,先是參加義和團手刃洋人,後來在中外聯合勢力的絞殺下離開故鄉。
茫茫的東北大地,不但土地資源豐富,而且有山參,鹿茸等價格不菲的奢侈品,同時還有幾座開掘的金礦山。
這片土地上需要的是膽量過人的英雄,朱開山闖出一條血路,在黑土地上建好了房子,置上了良田,一家人其樂融融地生活在一起。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如同電視劇片尾曲所唱的那樣:漂泊者的家到底在那一片,回頭故鄉渺遠,抬頭前路依舊茫然。
他們渴望安定下來,可惜亂世之中,一粒塵埃豈能左右潮流的流向,他們只能再次搬家,到齊齊哈哈,去哈爾濱,一家人也沿著各自的生命軌跡,有的參了軍,有的承了祖業......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移民潮之一,與下南洋,走西口並稱為重大三大移民運動。
這些安全是民間自發的運動,他們為了生活,只能放棄祖祖輩輩守護的土地,對於喜歡安土重遷的中國人而言,這種選擇無異是痛苦的。
但是做為世界上最頑強的民族,我們可以在任何一片艱苦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告訴世人:這兒生活著一群人,他們有著五千年的文化,他們叫做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