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定 國
1898年,瑪麗·居里和她的丈夫皮埃爾從瀝青鈾礦渣中分離出溴化鐳。1903年,居里夫婦以及亨利·貝克勒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使居里夫人成為了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女性。1911年,她因為首次分離出了純鐳,還發現了另一種元素釙,以及她對放射性新現象的研究而獲得了第二個諾貝爾獎。她是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也是唯一獲得兩種不同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人。
居里夫人
元素周期表系列第88號鐳元素被發現時,誰也不知道它有什麼用,居里夫人也說:「當鐳被發現時,沒人知道它會在醫院派上用場。這項工作是一項純粹的科學,這證明不能從直接有用的角度來考慮科學工作,它必須為自己、為科學之美而做。」
就是這個當時被認為無用之用的科學研究,奠定了現代放射學的基礎,引起了20世紀科學和哲學的巨大變革。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居里夫人又發現利用鐳的放射性可殺死頑固的癌細胞,時至今日,這一發現已經發展為癌症治療中非常常見的放射療法,造福了成千上萬的患者。
不同於科技應用,基礎研究更像是一種公共產品,不是誰投入誰受益,而是誰投入,大家受益,投入者不能直接從結果中獲益。可是只有付出,沒有收穫的事誰又願意干,光靠奉獻精神是不足以推動科學發展的。
陳景潤
80年代,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風靡一時,它描寫了傳奇人物陳景潤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依然痴迷於科研,證明「1+2」的過程。這個證明即:「任何一個足夠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數之和,而這兩個數中的一個就是奇質數,另一個則是不超過兩個奇質數的乘積。」這個定理被國際數學界稱為「陳氏定理」,它是人類目前最接近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即使現在許多人都不知道這個定理有什麼實用價值,但陳景潤作為一代具有奉獻精神的科學工作者形象至今仍然讓人感動,也引起人們對如何推動科學事業發展的思考。
我們要認識到基礎研究的特點,它往往充滿了挑戰,充滿了不確定性,短期內也很難看到應用潛力。這種風險不能全部讓科研人員來承擔,也不能讓科研機構來全部承擔。而基礎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正是這些突破性的基礎研究才能奠定科學發展的基石,開拓認知的新領域,甚至帶動一個國家的起飛。無用之用有時是大用。
如何認識基礎研究的無用之用,如何推動基礎研究的快速發展,作為專門提供公共產品的政府部門而言,就是補市場之不足,補社會不願意做也不好做的空缺,其最重要的職責就是為這些基礎研究提供條件。只有這樣,科學家們才能放心地追隨個人興趣,無拘無束地探索那些科學的「無人區」。(作者系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