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是楚國人,因被小人陷害他的父親伍奢、兄長伍尚,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被迫外逃,幾經周折逃奔到了吳國。還沒逃到吳國國都便病倒了,滯於途中而討飯苟活。到達吳都時吳王僚當政而公子光(闔閭)是將軍。公子光發現伍子胥是個人才便收留了他。於是伍子胥開啟了他的開掛人生,同時也因為他的性格使然最後被吳王夫差賜死的悲劇結局。
他先給公子光推薦一位勇士專諸,並助力公子光殺了吳王僚,可以說公子光也就是吳王闔閭對他非常器重,一上位就讓他參與策劃國家大事。闔閭在位期間主要對吳作戰,闔閭3年,吳王派伍子胥、伯噽攻打楚國,佔領舒地(安徽廬江縣西南四十里的古舒城),闔閭想乘勝追擊,伍子胥也報仇心切都想繼續西進楚國,後來孫武認為百姓疲憊不能進攻,於是就收兵了。闔閭6年楚國主動進攻吳國,吳國派伍子胥迎戰,在豫章打敗楚軍,奪取楚國的居巢(安徽巢湖)。闔閭9年吳國聯合唐國、蔡國一起進攻楚國,列兵於漢水兩岸,經過多次交戰攻佔了楚國的郢都,這就是著名的柏舉之戰。
吳軍進入郢都而楚昭王外逃,伍子胥報仇心切,於是他把曾經殺害自己父兄的楚平王的墳挖開,拖出他的屍體,鞭打了三百下。當初伍子胥和申包胥是好朋友,伍子胥逃亡時說「一定要顛覆楚國。」而申包胥作為楚臣說「一定保全楚國。」一對好朋友分道揚鑣各為其主了,申包胥聽說伍子胥為報仇竟然鞭打平王屍體的消息,申包胥派人給伍子胥稍話說「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並接著說「您這樣報仇太過分了,您曾經也是楚國人臣,如今侮辱人到了此種地步,難道不是傷害天理到了極點了嗎?」伍子胥對來人說「請您替我向申包胥道歉,我的處境好比日暮途遠,只能倒行逆施了。」可見伍子胥並非不知道這樣倒行逆施,只是感到人到暮年還未報仇雪恨,完成自己的壯志而感到恨惜。這樣一來伍子胥也算報了殺父之仇了,後來申包胥向秦國搬來救兵,最終保全了楚國,這一對朋友可以說最終都實現了自己的任務目標。後來吳國採用伍子胥、孫武的戰略,西敗強楚,北鎮齊晉、南降越國,在天下諸侯中聲名開始大了起來。可以說伍子胥對於吳國的強大立下了汗馬功勞,闔閭非常看重他。後來闔閭在姑蘇之戰中被射殺,他把伍子胥、伯嚭兩位大臣留給太子夫差,夫差當王后似乎不太重用伍子胥,很多意見相左,時間久了君臣之間矛盾重重。主要表現幾個大事上:
在夫椒之戰中,吳國打敗越國,越王勾踐派文種求和,伍子胥規勸要一舉滅了越國,以絕後患,而吳王夫差不聽和越國講和。5年以後吳王計劃北上攻打齊國,伍子胥依然勸說:「南方的越國後患無窮,應該把主要戰鬥的矛頭指向南方。」吳王此時稱霸的野心膨脹,堅持北上伐齊。艾陵之戰大獲全勝,威逼周邊小國臣服後回國,從此吳王夫差更加不信任伍子胥了而聽從伯嚭的意見。4年後吳王決定再次伐齊,越王勾踐賄賂伯嚭,試圖挑撥越國的君臣關係,於是太宰嚭經常在夫差面前說伍子胥的壞話,一來二去吳王夫差徹底疏遠了伍子胥,並派他出使齊國,伍子胥預感到了吳國要亡,於是把自己的兒子託付給了齊國的鮑牧,伯嚭上報吳王說「伍子胥把自己的兒子里給齊國,如今我們攻打齊國,裡面必有陰謀。」吳王夫差本來對伍子胥很不滿了,聽到伯嚭的報告更加生氣,於是就派人把屬鏤寶劍賜給伍子胥寓意自殺,伍子胥揚天長嘆「饞臣伯嚭作亂大王反而來殺我,我曾幫助你父親成就霸業,夫差你做太子時也是我冒死舉薦,現在你卻聽信讒言來殺害長輩。」接著對親近的門客說「你們一定把我的墳墓上種植梓樹,讓他長大成參天大樹做成棺材,挖出我的眼睛放在都城的東門上,我要看看越國是如何滅吳的。」說完自刎而死。吳王夫差聽到這番話大怒,把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袋裡沉入江中。伍子胥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後來吳王夫差北上黃池會盟時被越國偷襲,打的慘不忍睹,幾年後越國滅了吳國,夫差因不聽從伍子胥的屢次勸諫自己也自殺了。
伍子胥身負為父報仇的使命任務,不惜逃往吳國,曾一路乞討,還差點死去,但這個報仇的任務目標始終銘記在心,最終不僅實現報仇而且幫助吳王闔閭成就霸業,又因與夫差的矛盾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可以說伍子胥是一個悲情俠義、謀略智慧而又至情至性的忠義之士,雖然鞭打楚平王屍體報仇過分,又因與夫差沒能處理好君臣關係而含冤而死,但這絲毫不能掩蓋他忠義智慧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