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相鄉 | 嘉興郊區最早撤併的鄉

2022年07月03日08:11:01 歷史 1677

文 | 嘉興地名

凈相鄉 | 嘉興郊區最早撤併的鄉 - 天天要聞

嘉興市區(原嘉興縣)的東南部曾經有個叫凈相鄉的鄉鎮。該鄉鎮撤併時間較早,可能已不被後人所記憶。

1981年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時,嘉興市(縣級)有30個人民公社,凈相人民公社即是之一,1984年政社分設時人民公社改為鄉。

1992年全省開展撤區擴鎮並鄉工作,凈相鄉是嘉興市郊區最早撤併的鄉(另一個是新農鄉)。

2000年嘉興市本級行政區劃大調整時,秀洲區(原郊區)有4個鎮3個鄉劃歸秀城區(現南湖區),這時已經沒有凈相鄉建制存在了。

原來的凈相鄉,東連平湖市曹橋鄉(現曹橋街道),南鄰新篁鎮(後併入鳳橋鎮),西接竹林鄉(後併入新豐鎮),北隔平湖塘與新豐鎮相望,面積22.52平方公里。

下轄橫港、北湯、金豐、上八、永濟、壽山橋、葉家橋、張家埭、棲凰埭、金章、凈相、漁村等12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棲凰埭集鎮。凈相鄉轄區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至新中國成立為棲鳳鎮及槜李鄉的轄境。

新中國成立時建政為凈相鄉,在嘉興縣劃區建鄉中,屬新篁區8個鄉之一 。1956年凈相、竹林兩鄉及金章鄉一部分合併,仍稱凈相鄉。

1958年秋,由凈相、新豐、步雲、大橋4鄉合併成立紅旗人民公社,後稱新豐人民公社。1961年分為凈相、新豐、步雲、大橋、竹林5個公社。1984年復稱凈相鄉。

凈相鄉是行政區域名稱中少有的不以政府駐地命名、而以其他自然村命名的鄉鎮,或許是因境內的凈相寺更著名的緣由吧(暫無考證)。

凈相寺,千年歷史的著名古剎,約在公元500年由南齊丞相解景榮所建,歷代多次修葺、重建。萬曆《嘉興府志》載:

梁武帝賜額,為梁福寺,後廢。漢南王重建。天福七年,武肅王重修。祥符戊申,改名凈相。」

清康熙十七年(1678)僧超基重建大殿。康熙四十三年(1704)置常住田。道光元年(1821)僧上蓮重修寺宇和寺南香花橋,橋柱上兩側鐫有「果珍曾紀魯春秋、門開古寺留元井」的聯語。

凈相寺槜李久負盛名,宋代張堯同《凈相寺槜李》詩,有「地重因名果,如分沆瀣槳」之句。清代新篁人王芑亭《槜李譜》云:

「槜李雖嘉興土產,總以凈相寺為第一」。

據傳,凈相寺槜李不輕易予人,僧人貯果於蘭花細瓷蓋碗中,視為禪林珍品,清代朝廷列為貢品嚴加勒索。寺佔地近10畝,有大殿、僧舍數十間,轄十房僧人。部分建築毀於太平天國期間,大部分建築則毀於日寇侵佔期間。

新中國建立初,尚剩的小部分建築(屬西房)改建為凈相寺小學。凈相寺現為自然村。棲凰埭,該集鎮原為自然村,住戶以王姓為主,因位於東王埭之西,故名西王埭。

清代,逐漸形成集鎮,將西王埭雅化為棲凰埭,意為鳳凰棲息之地,據傳曾有棲息在鳳橋鎮鳳喈橋欄上的鳳凰向東飛來此地。舊時棲凰埭有7爿茶館、4家酒店,另有南貨、腌臘、藥材、食品店和魚行等。

凈相鄉 | 嘉興郊區最早撤併的鄉 - 天天要聞

境內交通便捷,乍王公路(老07省道)橫貫北境,河流縱橫,東、西青龍港南北川流,灌溉、航運便利。農業主產水稻、大小麥糧食,還種植油菜,植桑養蠶,飼養豬、羊、兔,養殖淡水魚。工業有棉紡織、塑料製品、農機配件、小五金、水泥預製件等。有中學1所,小學11所,有郵電所、衛生院、電影隊等。

1992年6月,撤銷凈相鄉建制併入新豐鎮。作為四級行政區域名稱的凈相鄉,40餘年後不復存在。



--END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發現罕見30萬年前的木器!雲南甘棠箐遺址考古獲重要突破 - 天天要聞

發現罕見30萬年前的木器!雲南甘棠箐遺址考古獲重要突破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近日,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等國內外多家科研單位合作,通過對甘棠箐遺址發掘出土的遺存進行分析研究,發現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約為距今30萬年的木器,與木器伴生的文化遺
1942年敵軍中將送給粟裕一包香煙,粟裕看後大怒:處決電報科長 - 天天要聞

1942年敵軍中將送給粟裕一包香煙,粟裕看後大怒:處決電報科長

1942年,新四軍指揮部,粟裕看著手中的香煙盒,臉色平靜,接連下達了多道重要命令:全軍保持無線電靜默,派騎兵,火速追上高級幹部,讓他們緊急返程。如果粟裕的命令再晚上半天,整個新四軍的指揮體系,可能就被日軍給一鍋端了。粟裕將軍究竟在香煙盒上看
泉州一地發現一座清代古橋! - 天天要聞

泉州一地發現一座清代古橋!

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簡稱「四普」)工作中,泉州台商投資區普查隊發現兩座承載著歷史記憶的古橋——梅嶺惠安橋和上侖石塔及水尾橋。它們不僅是古代交通的重要節點,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有趣的民間傳說。
85年前大學畢業證書成「傳家寶」,無償捐贈入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 天天要聞

85年前大學畢業證書成「傳家寶」,無償捐贈入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7月3日,一場承載著歷史記憶與家國情懷的捐贈儀式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舉行。捐贈人王曉思先生將其父親——老戰士、老黨員、著名文藝工作者王雲同志生前珍藏的一批珍貴抗戰文物及史料,無償捐贈給該館永久收藏。把個人記憶、家庭記憶變為社會記憶王雲同志(1920-1980)是一位經歷豐富、貢獻卓著的老戰士和文藝工作者。...
香港培僑中學喜迎北京天安門國旗 - 天天要聞

香港培僑中學喜迎北京天安門國旗

7月4日,香港培僑中學在校內舉行活動,喜迎2023年7月24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升起的國旗。據了解,培僑中學在2025年7月1日組織60名師生代表團到北京參加天安門升旗儀式,並獲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贈予2023年7月24日在天安門廣場升起的國旗(編號2023-0205號)。圖為迎國旗儀式。中新社記者 陳永諾 攝7月4日,香...
寶成鐵路電氣化50年:鐵軌上的傳承 - 天天要聞

寶成鐵路電氣化50年:鐵軌上的傳承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龍門陣工作室】2025年7月1日,寶成鐵路電氣化迎來開通50周年。這條穿越秦巴山脈的鋼鐵巨龍,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幾代人的夢想。在這個特殊的年份,一個關於父女與寶成線的故事,也在這蜿蜒的鐵軌上,清晰迴響。
講述抗戰故事 弘揚抗戰精神 | 抗戰勝利8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梳理 - 天天要聞

講述抗戰故事 弘揚抗戰精神 | 抗戰勝利8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梳理

央視網消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7月3日上午舉行新聞發布會,請文化和旅遊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等單位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和推出優秀文藝作品、文藝活動有關情況。9月3日晚將舉行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晚會根據中央安排,中央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