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延坡工作室丨誰能讓中國成為那不打仗的「一片凈土」

2022年07月01日22:36:20 歷史 1019

井延坡工作室丨誰能讓中國成為那不打仗的「一片凈土」 - 天天要聞


誰能讓中國成為那不打仗的「一片凈土」

■井延坡


1932年,《東方雜誌》曾策划了一次徵求「新年的夢想」活動。它向全國各界人士發出徵稿函,提出的問題是「先生夢想中的未來中國是怎樣?」有學者給出了這樣的答案:「只希望國中有小小一片不打仗、無苛稅、換門牌不要錢、人民不必跑入租界而可以安居樂業的凈土。」


「不打仗的一片小小凈土」,可能就是90年前很多國人心中的「中國夢」。


這個夢想現在看起來是多麼的卑微,但卑微的背後又承載著多少苦痛。自1840年西方列強用艦炮轟開清王朝的國門開始,貧弱、愚昧、落後,彷彿就如一條從天而降的緊箍,緊緊地套在中國人的頭上。忍耐或是抗爭,沉淪或是奮起,成為所有中國人不得不面對,也不得不扛起的歷史重責。


現在看來,作為這場時代風雲最直接的應對者,當時的一些清廷官員們也不可謂不努力:


19世紀60年代,為挽救沒落帝國,清廷洋務派提出了諸如「自強求富」「師夷長技以制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等口號,不遺餘力奔走朝堂,窮盡各種辦法引進西方武器裝備和科學技術。但一場甲午戰爭就輕易擊碎了這些清廷大員們的迷夢。豐島海戰失利、黃海海戰失利,接著旅順失陷、威海失陷,就連30餘年洋務運動積攢的最大軍事成果——北洋水師也在落日下全軍覆沒,空留一腔余恨。


井延坡工作室丨誰能讓中國成為那不打仗的「一片凈土」 - 天天要聞

「鎮遠」艦鐵錨。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鎮遠」艦被日軍俘獲,編入日本海軍艦隊,後來日本為炫耀戰績,將「鎮遠」艦鐵錨陳列在東京上野公園。抗日戰爭勝利後,日本被迫將鐵錨歸還中國。圖片來源: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有人說,這是帝國決策者枉顧國際時局、醉心虛假繁榮造成的戰略性失誤;也有人說,這是清廷大員們臨陣怯戰、保存實力導致的軍心渙散。但透過歷史的表象,失敗苦果其實早在甲午戰前就已埋下。就拿當時規範水師官兵的《北洋海軍章程》來看,「總兵以下各官,皆終年住船,不建衙,不建公館。」實際的情況卻是水師「操練盡弛」「軍士去船以嬉」,水師提督丁汝昌在海軍公所所在地劉公島蓋鋪屋,出租給屬下各將領居住。更有甚者將艦船用作「生財之道」,以軍艦走私販運,搭載旅客,賺取銀兩。政治腐敗導致軍紀敗壞,軍紀敗壞又釀成國防不斷衰敗。在列強環伺的19世紀,想以這種方式走出一條富強之路,無疑只能是痴人說夢、空忙一場。


洋務運動沒能給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續命,安慶軍械所也好,馬尾軍港也好,北洋水師也好,無不折戟沉沙、灰飛煙滅。儘管存在著技術不足、人才不足、工業體系薄弱等客觀原因,但歸根到底是腐朽的封建王朝不可能為貧弱的中國尋得真正出路。


埋葬帝制,迎來共和。在辛亥革命中走上歷史舞台的民族資產階級,卻不過是近代中國的一縷微光。


「無量頭顱無量血,可憐購得假共和。」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曾進行無限暢想,築鐵路、鋪公路、建大港,連通大江南北、內陸邊疆,但這樣宏偉的藍圖在那個紛繁離亂的年代只能空留紙面。當時,剛剛剪去辮子、脫去馬褂的中國人,不僅沒能迎來一個朝氣蓬勃的未來,反而陷入到更加矛盾的時局之中。列強依舊橫行,軍閥混戰不斷,官員瘋狂斂財,百姓流離失所……那個曾經的革命黨,很快在時代的洪流中迷失自我,成為封建地主、買辦階級、官僚資本的代言人。而這個政黨領導下的那支軍隊,也從高唱「打倒列強除軍閥」的北伐先鋒,淪落為只知欺壓百姓、強拉壯丁、依靠美式軍援也不會打仗的疲敝之師。


這樣的軍隊如何成為國家的柱石,這樣的政黨又如何擔當起國家和民族的希望?


近代中國的政治舞台,給了各種角色粉墨登場的機會。苟延殘喘的清廷政府,割據一方的軍閥勢力,獨裁統治的蔣家王朝,哪一個都想改變中國,但哪一個也沒能拯救中國。因為他們只代表了一小部分統治階級的利益,嘴上講主義,心裡卻全是生意,註定只能是站在廣大中國人民的對立面。


直到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的命運開始轉折,中國的面貌煥然一新,中國的復興不可逆轉。101年偉大歷史征程雄辯證明:誰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誰真正捍衛人民的利益,和人民一起抗爭、一起奮鬥、一起創造,人民就會選擇誰、跟誰干。大浪淘沙之下,中流砥柱恆存,歷史和人民最終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井延坡工作室丨誰能讓中國成為那不打仗的「一片凈土」 - 天天要聞

郝毅上世紀60年代留影。


來看看中國共產黨人革命理想高於天的如磐信念。1932年,當時15歲的郝毅報名參軍就是親眼目睹了紅軍「為窮人撐腰」。「頭頂有紅星,心中不迷途」,他的腿在戰鬥中受了傷就拄著木棍用「三條腿」走了2000多公里的長征路,「我就跟著隊伍走,走到哪兒當時真不知道。但我相信,只要跟著黨、跟著紅軍,就能得解放」。退休後的郝毅只要看到了、聽說了哪裡有念不起書的孩子、哪裡出現災情,從幾百元、幾千元到幾萬元,他都毫不猶豫地捐出去。2008年初,從不向組織提要求的郝毅,提交了一份特殊的申請——捐贈遺體。共產黨人的長征有多長?需要用一生的信仰去丈量。


井延坡工作室丨誰能讓中國成為那不打仗的「一片凈土」 - 天天要聞

凍死在陣地上的志願軍戰士宋阿毛絕筆。資料圖


來看看新中國建立後的第一場戰爭。在長津湖畔,零下40攝氏度的極端嚴寒下,戰士宋阿毛寫下了「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冰雪啊,我絕不屈服於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的聳立在我的陣地上」的豪言壯語。這就是中國共產黨所締造的人民軍隊,在嚴酷的作戰條件下,他們用「氣多」力克「鋼多」,將裝備世界一流的「聯合國軍」打回了「三八線」,為新中國奠定了和平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


來看看70餘載黨領導下的國家復興、山河重塑。為摘掉「貧油少油」的帽子,「鐵人」王進喜「寧肯少活20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為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縣委書記焦裕祿頂著風沙帶領蘭考人民整治「三害」;為打牢國家安全的基石,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在茫茫戈壁隱姓埋名,創造了「兩彈一星」的奇蹟;「清澈的愛,只為中國」,新時代衛國戍邊英雄們寧灑熱血、不失寸土;貴州萬山深處,懷揣「向宇宙的深處進軍」的壯志,南仁東帶領團隊建造「中國天眼」,正是在無路的地方辟出一條路來;戰風沙,斗酷暑,和若鐵路開通運營,鐵路建設者們完成了世界首條環沙漠鐵路實現「閉環」的壯舉……


井延坡工作室丨誰能讓中國成為那不打仗的「一片凈土」 - 天天要聞

6月23日,在重慶團結村中心站,鐵路工作人員從中歐班列(重慶)第10000列列車旁走過。新華社發


從「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到「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從近代苦難長夜到「時與勢在我們一邊」,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新時代的中國已經牢牢把握住了歷史的主動。


90年前的「中國夢」在今天有了迴響,我們的國家和平、人民安寧是黨帶領全國人民不懈奮鬥的結果,如今的世界戰火頻仍,但中國真正成為了那「不打仗的一片凈土」。正因為擁有黨的領導這一最大優勢,我們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兩大奇蹟」,搞建設、促改革、戰疫情、抗洪水、消貧困……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效率的集中體現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最重要的歷史結論,也是最寶貴的成功經驗。


百年奔流激蕩,曾經苦難遠去,如今意氣昂揚!


(執筆:李景璇、趙鐳餉)



中國軍網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李景璇 趙鐳餉

編輯:王麗娟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入選「遺產名錄」 !龍江兩組珍貴檔案首發 - 天天要聞

入選「遺產名錄」 !龍江兩組珍貴檔案首發

12日,黑龍江省檔案館舉行慶祝「6.9」國際檔案日暨檔案開發成果公布發布會,現場《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檔案開發成果《清代黑龍江戶口檔案選編》、《鄂溫克族滿文歷史檔案譯編》首發,該資料也填補了國內外史料研究的空白。為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黑龍江省檔案館依託特色館藏,持續發力檔案價值挖潛,成功...
1942年,游擊隊長未經組織同意,跟日軍軍官吃飯,聶帥這樣處理 - 天天要聞

1942年,游擊隊長未經組織同意,跟日軍軍官吃飯,聶帥這樣處理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文章不收費!但含廣告解鎖,幾秒後點擊右上角關閉即可繼續閱讀。1942年,晉察冀軍區的某家農戶里,游擊隊隊長樊金堂坐在土炕上,笑容滿面地沖著對面的人舉杯。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