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對不對?對,為何不成功?錯,為何後世尊敬?

2022年07月01日19:56:08 歷史 1634

諸葛亮的後半生,竭盡全力進行北伐戰爭,從公元227年到公元234年,八年中六出祁山,最後一次竟病死於軍營之中,譜寫了一曲壯志未酬的悲歌。

千百年來,人們在對諸葛亮表示不盡的慨嘆和惋惜之餘,也曾反思過: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對不對?如果對,為什麼不能取得成功呢?如果不對,又為什麼能贏得後人如此的尊敬與惋惜?

千秋功罪,留與後人評說。今天我也來評議一下諸葛亮六出祁山的功與過。

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對不對?對,為何不成功?錯,為何後世尊敬? - 天天要聞

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

首先,諸葛亮的北伐是勢所必行,是由他的人格和志向所決定的。他和劉備有知遇之愚。作為一個士人,他的最高的政治目標當然是建功立業,治國平天下;他的最高的道德準繩則是感恩圖報,堅守信義,士為知己者死。這兩個方面都是與劉備發生聯繫。

劉備是有大志的英雄人物,又有皇室後代的名聲,劉備對他是如此的禮遇和信賴,作為一個知識分子,還有什麼比這更好的境遇呢?所以劉備活著的時候,他對劉備盡心竭力,幫著劉備創建帝業;劉備死了以後,託孤於他。在這種情況之下,他能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嗎?

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對不對?對,為何不成功?錯,為何後世尊敬? - 天天要聞

其次,諸葛亮的北伐也為形勢所逼。魏、蜀、吳三國,從地域和實力來看,魏據有中國北方這個廣大地區,人力物力資源豐富,實力最雄厚。吳佔據整個長江以南,實力僅次於魏,又有長江天塹作為屏障。蜀國雖然是天府之國,但畢竟偏處一隅,人口少,國力最弱。這從蜀、吳滅亡時開列的文簿也可以看出來:蜀國是28萬戶,94萬人;吳國是52萬多戶,230萬人。吳國比蜀國大多了。

正因為如此,蜀國遲早也是魏、吳的口中物。與其坐以待亡,不如以攻代守。諸葛亮採取的就是這個方針。他在《後出師表》中說: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坐以待斃,不符合諸葛亮的性格;主動進攻,才是他的志向。「非惟天時,抑亦人謀」,這就是他的世界觀。而且,在進攻中,也許還能找到某種戰勝敵人的契機,從根本上扭轉局勢。歷史上也不乏先危而後安的例子。

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對不對?對,為何不成功?錯,為何後世尊敬? - 天天要聞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固執地非要兵出祁山,而不選擇另外一條進攻道路呢?

這個問題同樣是由形勢與決策人的個人性格相結合而決定。按諸葛亮的設想,原來是打算分兩路合擊,一路是從漢中秦川,佔領長安,以向宛、洛,一路是由荊州,取襄陽而北上,徑襲許昌,這的確是很高明的戰略。可是,由於孫吳的背盟,關羽丟失了荊州。荊州一失,等於喪失了一個拳頭。現在當然只有出漢中一條路了。

當然,即使是出漢中,也存在著兩條路線:一是魏延在出師之始就提出的,以五千精兵,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北,奇襲長安。但是這個方案沒有被諸葛亮採納,諸葛亮認為這個計劃太冒險。

其實,魏延這個計劃雖然有點冒險,但不失為良策。就連司馬懿也批評諸葛亮因過於謹慎,而失去了戰機。司馬懿在被起用領兵來與諸葛亮作戰時,對先鋒張邰說:「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逕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他非無謀,但恐有失,不肯弄險。」司馬懿竟與魏延早先說得不謀而合。由此可見,諸葛亮堅持「從隴右取平坦大路,依法進兵」,是他的軍事個性決定的。

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對不對?對,為何不成功?錯,為何後世尊敬? - 天天要聞

諸葛亮在回答眾將問他為什麼只攻祁山時說:「祁山乃長安之首也:隴西諸郡,徜有兵來,必經由此地;更兼前臨渭濱,後靠斜谷,左出右入,可以伏兵,乃用武之地。吾故欲先取此地,得地利也。」

諸葛亮的選擇並非是錯誤,但不一定是最佳方案,這是很顯然的。

然而,諸葛亮的北伐註定了不能成功(實際上就是失敗,不成功不過是一個委婉的說法),也是很顯然的。這也是多種因素造成的。

首先,是遇到司馬懿這個不可逾越的障礙。

諸葛亮在首次出師之前,曾多次說,他早就想伐魏,只是顧慮司馬懿。後來馬謖跟他獻了一個反間計,讓魏君曹睿解除了司馬懿的兵權,諸葛亮一接到這個情報,便出兵了。正如諸葛亮自己所說的:「平生所患者,獨司馬懿一人而已。」

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對不對?對,為何不成功?錯,為何後世尊敬? - 天天要聞

可是,曹睿畢竟也是個聰明人,每當事情緊急時,他總是及時地起用司馬懿,從而打破了諸葛亮的計劃。首出祁山,雙方爭奪街亭,本是英雄所見略同,但由於諸葛亮錯用馬謖,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以後幾次,各有勝負。雖然蜀兵勝利居多,但司馬懿一到不利,便採取堅守策略。司馬懿堅守,諸葛亮攻不破,只好退兵。

最後諸葛亮病死於五丈原,從另一方面看,未嘗不是司馬懿的勝利。

其次,即使司馬懿在葫蘆谷真的被燒死了,諸葛亮也未必能攻佔長安

二出祁山時,就因為魏國郝昭守住陳倉城,諸葛亮攻了20多天,始終未能攻下,最後因糧盡退兵。由此可見,魏國不乏人才,司馬師司馬昭鄧艾鍾會等層出不窮,而蜀國人才零落,到後來只有姜維在獨力支撐。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成了貽笑後世的口實。

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對不對?對,為何不成功?錯,為何後世尊敬? - 天天要聞

第三,兵力、糧食不濟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諸葛亮的北伐。

司馬懿早就料定:蜀兵利在急戰,如果一堅守,蜀兵必然糧乏退兵。二出祁山即因魏兵堅守,蜀兵缺糧,無功而返。五出祁山時,諸葛亮還率師跑到隴四裝神做鬼去割小麥李嚴因軍糧供應不上,製造謊言讓諸葛亮撤兵,多少也反映了一點問題。

從兵力來看,魏是泱泱大國。出兵十幾二十萬不成問題。蜀是小國,難以肩負過重的軍事負擔。諸葛亮初出祁山,說是兵力30萬,如果說,蜀國總人口不到一百萬,那豈不是三人中有一人在當兵打仗?戰爭不可能不死人,蜀兵怎禁得起連年戰爭的消耗?所以在五出祁山時,諸葛亮不得不讓該輪休的士兵留下來打仗。

第四,蜀國內部虛弱。

後主劉禪昏庸,重用宦官,貪圖享樂。四出祁山時,司馬懿用同樣的反間計,離間劉禪與諸葛亮的關係;在蜀兵節節取勝的情況下,劉禪竟下詔將諸葛亮召回來。致使這次北伐又中途而廢。諸葛亮到了後期,不得不事事躬親,他自己也感到越來越心勞力拙,以至於嘔血而死。

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對不對?對,為何不成功?錯,為何後世尊敬? - 天天要聞

第五,蜀兵是孤軍作戰。

東吳赤壁之戰以後,一直與蜀國存在著隔閡。關羽、劉備直接毀棄了吳、蜀同盟。劉備死後,諸葛亮雖然恢復了同盟,但東吳並不誠心。諸葛亮六出祁山,東吳多持觀望態度,只有在第六次才出兵攻魏,但旋即遭受慘敗。諸葛亮聽到這消息,不由長嘆一聲,昏倒在地。他知道,他已經無能為力了。

綜合上述情況,不難看到,諸葛亮的北伐,必然是難以成功的。即便有某種機遇(比如司馬懿在葫蘆谷被燒死了,或者說採用了魏延的方案)。僥倖地成了功,佔領了長安,那就能滅魏吞吳嗎?那肯定也是不可能的。

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對不對?對,為何不成功?錯,為何後世尊敬? - 天天要聞

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千秋萬代,人們瞻仰崇拜、歌功頌德的只是諸葛亮呢?

這一方面取決於中國民眾的胸懷和歷史觀:不以成敗論英雄。民眾的歷史觀與「勝則為王敗則為寇」的歷史觀是對立的。《三國演義》無疑體現的是中國民眾的歷史觀。

另一方面在於諸葛亮所堅持的事業,即諸葛亮北伐所樹立的旗幟:恢復中原,重興漢室。這面旗幟顯然只是一種象徵意義。事實上,三國時代的人都已知道漢室的衰微是不可避免的。魯肅初見孫權,給孫權分析形勢,便說「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諸葛亮的隆中決策便是建立在鼎足三分的基礎上的,難道諸葛亮、劉備自己真的是要將曹操除掉後,仍然扶著漢獻帝當皇帝嗎?恐怕不是那麼回事吧。所以,「興復漢室」只是劉備爭取人心的一面旗幟。

同時,「興復漢室」還是宋元時代漢民族的愛國精神的體現。宋元時期是三國故事廣泛流傳與《三國演義》成書的時期,因此,宋元時代漢民族反抗異族侵略的願望便在小說中體現出來。陸遊不就是高歌過「邦命中興漢,天心大討曹」嗎?

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對不對?對,為何不成功?錯,為何後世尊敬? - 天天要聞

第三個原因是諸葛亮的光輝人格。諸葛亮為了恢復中原,興復漢室,做到了竭忠儘力,死而後已,這種精神體現為了一種正義事業,為了國家民族而不惜自我犧牲的偉大人格。諸葛亮在六出祁山中,做到了憑個人主觀努力所能做到的一切,他發揮出極大的聰明才智:使戰爭成為一門絢麗多彩的藝術,創造了令人頭眩目昏的光輝戰例。這本身就是一種成功。特別是他的悲壯的死,足以使後人血淚滿襟。

杜甫有詩云: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唱出了天下後世緬懷諸葛亮的共同心情。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不殺功臣的劉秀 - 天天要聞

不殺功臣的劉秀

有一次漢景帝劉啟(當時還是太子)喝醉了,來到一程姓寵姬的寢宮就寢。然而那天程姬正好是生理期,不能接待,但又不敢拒絕。於是心生一計,便讓自己的貼身侍女假扮自己,接待了劉啟。不料一夜雲雨之後,這位侍女便懷孕了。程姬只好如實稟報,劉啟得知後給了這
世界的稻作文明源於長江中下游平原 - 天天要聞

世界的稻作文明源於長江中下游平原

你知道嗎?世界的稻作文明其實源於長江中下游地區!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但背後的故事更加引人入勝。稻作文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篇章,而長江中下游地區正是這一文明的發源地。這裡氣候適宜、水資源豐富,為稻穀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春秋篇—論生死管鮑之交30 - 天天要聞

春秋篇—論生死管鮑之交30

王室衰落,諸侯征伐,英雄五霸鬧春秋。三家分晉,列國爭強,戰國七雄分天下。今日我們說齊國。主要人物:管仲、鮑叔牙先前管至父為收買人心,向公孫無知推薦了管仲。此人生得相貌偉岸,精神俊爽,有經天緯地之才。管仲有一摯友名鮑叔牙,二人同去行商,到分金
老債王格羅斯本周衝擊美國郵票拍賣紀錄 原因:年輕人不玩了 - 天天要聞

老債王格羅斯本周衝擊美國郵票拍賣紀錄 原因:年輕人不玩了

財聯社6月11日訊(編輯 史正丞)曾被喻為美國「債券之王」的知名基金經理比爾·格羅斯(本名叫威廉·韓特·格羅斯)將在本周舉行一場盛大的郵票收藏拍賣,有望將美國的郵票拍賣價格紀錄翻一倍有餘。在被問及為何要把珍貴的收藏投入拍賣市場時,老債王直言不諱地表示:現在的小孩已經不玩郵票了。衝擊美國郵票價格紀錄受到家...
八十年代的南昌人間煙火氣,我們曾經的生活是這樣的 - 天天要聞

八十年代的南昌人間煙火氣,我們曾經的生活是這樣的

這裡是八十年代的南昌百貨大樓內部的照片,你還記得自己小時候去百貨大樓買東西時的樣子嗎?這裡是八十年代南昌電視機廠生產調試線,當時誰家要是能有一台這樣的電視機,那是很了不起的,四十多年後的我們現在幾乎不再看電視了。
知縣屢次遭到上級為難,皇帝得知這件事後,最後將知縣連升數級 - 天天要聞

知縣屢次遭到上級為難,皇帝得知這件事後,最後將知縣連升數級

清朝時期,一知縣總被上級打壓,根本無法出頭。不僅如此,他還總是被人陷害。但即便被人欺壓,他也從沒有屈服過。當乾隆得知這背後的真相後,直接「出擊」,將這名被「欺負」的官員連升數級。直接高過了曾經欺負他的官員。實在解氣!這名官員為何總是被欺負?
縱覽熱點|「辛追夫人」數字形象被網友質疑是復原專家按自己面容復刻,湖南博物院:已關注到網上討論,感覺可笑 - 天天要聞

縱覽熱點|「辛追夫人」數字形象被網友質疑是復原專家按自己面容復刻,湖南博物院:已關注到網上討論,感覺可笑

製作/王悅 縱覽新聞見習記者 尹鑫  記者 尹鳴 近日,湖南博物院首次公開發布「辛追夫人」3D數字人形象。但有部分網友稱,「辛追夫人」的面容尤其是鼻子與主導該項目的中國顱面復原專家袁中標極為相似,懷疑專家是按照自己面容對「辛追夫人」的面容進行的復原。11日上午,湖南博物院馬王堆漢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