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王國崛起之謎

2022年07月01日13:00:21 歷史 1389

西夏王國崛起之謎 - 天天要聞

在我國西北大地上,曾經聳立著一個與宋、遼鼎立的少數民族王國——「大夏」封建王朝,西夏語為「大白高國」。因其位於同一時期的宋、遼兩國之西,歷史上稱之為「西夏」。它「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里,倚賀蘭山以為固」,雄踞塞上,立朝189年,先後傳位10主,為中國西部地區的開發作出過不朽貢獻。「西夏」當時所處的環境,東有正處於封建文化鼎盛時期的北宋,東北方向是契丹人建立的軍事強國遼,其後是女真人建立的野心勃勃的金政權,西方是繁榮的西域大國高昌,西南方是高原上的強大對手吐蕃政權,北方更有一個令整個歐亞大陸膽寒的蒙古正在崛起,只有南方段氏大理國的實力稍弱。可以這樣說,西夏帝國是在強敵如林的夾縫中生存、發展、壯大起來的。

西夏王國崛起之謎 - 天天要聞

一般認為,西夏是以党項族為主的多民族政權,党項族是我國古代廣佈於西羌族中較晚起的一支。歷史文獻記載,他們在南北朝末期已初露頭角。原居於黃河河曲一帶。到隋末唐初,活動範圍逐步擴展,「東距松州,西葉護,南春桑、迷桑等,北吐谷渾」。唐初,居住在党項人西面的吐蕃族日益強大,對党項諸部落形成很大威脅。為求得生存和發展,党項人開始了長達百年的大遷徙。他們先是到甘肅慶陽,後其中一部分再次遷到陝北米脂、橫山一帶定居。遷徙到陝北的党項部族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利氏、米擒氏和拓跋氏,其中以拓跋氏勢力最強。

但也有學者認為,党項人中的拓跋氏原為拓跋鮮卑人,原居住在東北額爾古納河東南大興安嶺北段的大鮮卑山一帶。公元1世紀,拓跋鮮卑乘匈奴分裂成南北兩部,勢力衰弱之機,南下至現在的內蒙古呼倫貝爾湖一帶。到2世紀初期,又遷徙到河套陰山一帶。公元3世紀中,拓跋鮮卑中的一支,遷到了河西地區。建立了南涼政權。414年,西秦滅南涼。拓跋鮮卑歸服於吐谷渾政權。這時候,党項作為羌的一支已經有了自己的名字,但因為羌族勢力衰弱被吐谷渾征服,所以党項也還只是屬於吐谷渾政權中的一個部落。隋朝時,吐谷渾在隋軍的攻擊下,一度被驅逐出以青海湖為中心的駐地。拓跋鮮卑乘機聯合党項諸部,並吸收了另外幾個羌族部落,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党項部落聯盟。

西夏王國崛起之謎 - 天天要聞

西夏王城景區

唐朝末期,社會動亂,最終釀成了一場農民起義。為鎮壓起義,唐僖宗徵調各路人馬,党項首領拓跋思恭率部參戰,作戰有功,升任夏州節度使,封夏國公,並賜李姓。五代時期,中原分裂,党項人藉機不斷擴張自己勢力。881年,拓跋思恭「雖未稱國而王其土」建立夏州,在自己統治的轄區內任命官吏,徵收租稅,形成了一支不可忽視的地方勢力。北宋建國之初,党項諸部與宋廷相安無事。後來,拓跋部對宋廷時叛時附,雙方之間的戰爭持續了十多年。拓跋氏失敗最慘重時,領地盡失。後來族人李繼遷糾集力量,經過十幾年的征戰,重新佔領了陝北銀、夏、鹽等5州之地。1001年,李繼遷連取北宋懷遠(今寧夏銀川市)等河外5鎮。1002年,又一舉攻破靈州,並定都於此。1003年,李繼遷率軍與吐蕃戰,不幸中箭身亡,其子德明即位。他實行東合西進的政策,向東與宋和親結好,為党項社會的發展營造了一個和平安寧的環境;向西「掠吐蕃戰馬」;向北「收回鶻銳兵」,將自己的勢力範圍推進至河西走廊。1020年,德明將都城由靈州遷至懷遠鎮,升為興州,並大興土木營建宮室。1032年,李德明去世,其子元昊即位,改興州為興慶府。1036年,元昊擊敗河西回鶻,把勢力一直擴大到敦煌一帶。此時,西夏國力強盛,雄踞塞上。1038年,元昊在興慶府南郊高築祭壇,在眾大臣的擁戴下,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建立「大夏」王國。

一些學者認為,李元昊雖然是「大夏」王國的開國之君,但「西夏」政權的實際開創者是他的祖父李繼遷和父親李德明。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定難軍節度使李繼筠卒,李繼捧以其弟的身份襲職,党項內部因承襲問題發生內訌。李繼捧被迫向宋朝獻出經營了三百年的定難五州之地,率領族人遷往京師居住。宋太宗喜出望外,下令取消「許之世襲」。實際上太宗是犯了一個錯誤,長期來定難李家無負趙宋。在鞭長莫及,勢力遠未能完全掌控定難局勢的情況下,貿然輕開邊釁,乘人之危,取消「許之世襲」,這在道義上是站不住腳的。何況李繼捧獻地,並非真獻,本可「恤其家屬,厚其爵祿」,在党項人里樹立天朝威信,安定西北番夷之心;而太宗皇帝卻不察真偽,斷然收取五州,結果激化了與西北民族之間的矛盾。

很快,李繼捧之弟李繼遷糾集族人起兵反抗,李繼遷從太平興國七年到雍熙三年打了無數的敗仗,連敗連戰,最後連銀州老營也丟了。除了他的兄弟繼沖和親信張浦等人,手下兵馬幾乎損失殆盡,李繼遷無奈之下只得依靠遼人。他派親信張浦去遼朝求好,並要求結成婚姻關係。遼聖宗隆緒將宗室義成公主嫁給了他,並授他作「定難軍節度使銀夏綏宥等州觀察處置等使特進檢校太師都督夏州諸軍事」。在遼國幫助下,李繼遷再次向大宋反擊。大宋得五州而亂六路,西北邊防歲無寧日。太宗死後,真宗趙恆和繼遷議和條件是「割河西銀、夏五州與之」,將太宗的意圖全部推翻。對於李繼遷來說,他夢寐以求的恢復祖宗基業,重振定難五州的夙願,已完全實現。但是這下他已掂到了趙宋的分量,「定難五州」 已不是他的最終目標。他的最終目標是開疆擴土,雄踞西北,建立西夏國,與宋遼爭霸。

西夏王國崛起之謎 - 天天要聞

西夏王城遺迹

李繼遷死後,其子李德明一方面與宋締約,通過朝貢貿易等途徑,得到大量經濟上的好處;一方面同遼繼續結成聯盟,得到遼的政治上的聲援,增加對宋討價還價的砝碼,並在宋、遼間虛委周旋,坐收漁翁之利,穩定了政權。同時,「西掠吐蕃健馬,北收回鶻精兵」,相繼攻佔甘、涼二州,降服瓜州王賢順,初步征服了河西,為其子元昊進一步徹底統一河西,稱帝建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德明日後得謚「光聖皇帝」,廟號「太宗」。清人吳廣成贊他,「夏國之業,實基於此。元昊雖雄,非藉德明燕翼,其遂夜郎自大乎?」

西夏王國崛起之謎 - 天天要聞

西夏王城遺迹

當然,西夏真正成為與宋、遼並立的國家還是應從李元昊建立「大夏」王國開始。他在吸收利用漢族文化的同時,注意保持本民族的特性,最終定下了「尚武重法」的原則,走上了一條軍事化國家的道路,對外擴張獲取資源。為了適應建立獨立國家的需要,元昊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仿效唐宋建立官制,設中書、樞密、三司(戶部、度支、鹽鐵)、御史台、翊衛司、官計司、受納司、農田司、群牧司、飛龍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學院與漢學院等機構,各司其職,元昊內閣中蕃漢比例為漢七蕃五。健全軍事機構,將全國分為東西2個大的戰區,共設12個軍區(監軍司),軍區級別的官員都統軍、副都統和監軍使都是由中央直接任命党項人擔任。李元昊為了彰顯党項民族特色,廢棄唐宋賜姓,恢復党項姓「嵬名」,改名曩霄,自稱「兀卒」,意為青天子,與大宋的黃天子對應。同時規定國內党項人必須禿髮,三日期限,不執行者人人得而誅之,所謂禿髮就是把頭頂的頭髮剃掉,保留周邊頭髮。不過元昊的禿髮令只針對党項人,不對其他民族強制執行。同時廣攬各族人才,吸引了一批漢族知識分子投奔到西夏帳下。此外,元吳採取了諸如定都興慶府,廣建宮室,編製西夏文字,定官民服飾,定禮樂典章等措施。他率領西夏鐵甲軍與宋朝和遼國進行戰爭,獲得兩國的尊重,最終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西夏王國崛起之謎 - 天天要聞

西夏王陵遺址

溫馨寄語:

進無止境

一切皆有可能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1952年中葡之戰:解放軍的英勇與國家的尊嚴 - 天天要聞

1952年中葡之戰:解放軍的英勇與國家的尊嚴

標題:1952年中葡之戰:解放軍的英勇與國家的尊嚴作者:溫讀歷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關注溫讀歷史)此文為首發原創,未經本人同意嚴禁各種抄襲、搬運,否則將訴諸法律,後果自負!在歷史的洪流中,有一些事件猶如璀璨的星辰,不僅照亮了當時的天空,更成
中國海岸線上的租借地與不平等條約 - 天天要聞

中國海岸線上的租借地與不平等條約

中國海岸線上的租借地與不平等條約作者:溫讀歷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關注溫讀歷史)此文為首發原創,未經本人同意嚴禁各種抄襲、搬運,否則將訴諸法律,後果自負!一、引言中國,這個擁有數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不僅擁有廣袤的陸地疆域,還擁有著漫長的海岸
羅瑞卿的最後歲月 - 天天要聞

羅瑞卿的最後歲月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只要羅長子往我身邊一站,就感到十分的放心!」川湘等地的男子很多身材都不高,但羅瑞卿卻是個例外,他身材十分高大,毛主席親切地稱呼他為「羅長子」。
蔡英文和賴清德會分步驟地特赦陳水扁 - 天天要聞

蔡英文和賴清德會分步驟地特赦陳水扁

蔡英文不可能特赦陳水扁,但是,她一定會為特赦陳水扁創造出最好的法律通道,為陳水扁解除法律方面的阻礙,這一點蔡英文在這8年里早都在做,現在基本也比較成熟了,蔡英文辦任何事情都是比較穩妥的,陳水扁這件事情,不可能一步到位,更不可能立即特赦陳水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