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第三章 明朝與鄭經西兩岸分離的政策 鄭經違背盟約

2022年07月01日08:26:12 歷史 1416

作者:戚嘉林(中國台灣)

文章較長不妨聽著音樂慢慢閱讀

明朝與鄭經西兩岸分離的政策

鄭經西征福建康熙十三年(1674)初三藩亂起,鄭經乘機率軍西渡廈門,攻取同安、泉州海澄漳州,因與耿精忠的勢力範圍發生衝突,經吳三桂出面調停,鄭、耿雙方於次年初議和,以楓亭為界。

《台灣史》第三章 明朝與鄭經西兩岸分離的政策 鄭經違背盟約 - 天天要聞

鄭經此後乃轉而經略廣東。1676年夏,鄭經違背盟約,佔領汀州,接著和碩康親王傑書率軍進入福建,當時廣東尚可喜病重,耿精忠乃於是年底剃髮降清。清軍人命後,長驅直入,所向皆捷。1677年初,先後收復汀州、興州、泉山、常州、海澄。鄭經又退守廈門。是年夏,廣東尚之信降清,潮州惠州所題辦相維歸清:1678年戰事再起,鄭經節節失利,退至海澄。

載數東日病世1680年初,清軍克複海壇。鄭軍節節敗退,3月20回京四朝泰合牽守海整回援廈門,由於獲報清廷水陸各軍即將會同合攻廈門,一時余高百姓鼎清選察,局勢再也沒法控制。鄭經見大勢已去,乃於3月27日率軍皇退回合灣:此後、鄭經意志消沉,縱情花酒,整天作樂,於1681年3月16日病故,時年39歲,遺命傳位於鄭克蔵。

恃海上風濤之險,約為兄弟之國清廷在統一台灣的過程中,也曾力爭經由設判方式完成統一,故自康熙元年(1662)鄭成功逝世鄭經繼位始至康熙十人年(1679)止,清廷與鄭經當局先後進行多次和談,但均告失敗。

《台灣史》第三章 明朝與鄭經西兩岸分離的政策 鄭經違背盟約 - 天天要聞

鄭和談失敗的關鍵之處,在於鄭經認為「今日東寧(台灣),版圖之另闢乾坤,幅員數千里,糧食數十年,四夷效順,百貨流通,生聚教訓,足以自強,又何慕於藩封,何羨於中土哉」,故要求清朝「能以外國之禮見待」「況今東寧遠在海外,非屬版圖之中,東連日本,南蹴呂宋(菲律賓),人民輻輳,商賈流通,王侯之貴,固吾所自有,萬世之基已立於不拔」,故堅持「比朝鮮不制發,願進貢投誠」。

對於鄭經要求依朝鮮例的獨立政策,康熙皇帝於1669年敕諭「不便允從,朝鮮系從來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並採取只要鄭經「果遵制剃髮歸順,高爵厚祿,朕不惜封賞,即台灣之地,亦從彼意,允其居住」的寬大政策,但仍遭鄭經拒絕。

《台灣史》第三章 明朝與鄭經西兩岸分離的政策 鄭經違背盟約 - 天天要聞

清廷與鄭經當局和談,不但付出艱辛努力,並作過重大讓步,但每次均告失敗,其主要失誤在於和談策略,缺乏足以對鄭經當局形成致命威脅的軍事實力與戰爭手段作後盾,使鄭氏恃海上風濤之險,一聞招安,便約為兄弟之國,企圖使台灣獨立於中土之外,最後迫使清廷動用武力,出師東征,攻克澎湖,完成統一大業。

康熙統一中國

施琅琢公,漢族,福建晉江南潯鄉人,天啟元年(1621)生,出身於較富裕拉衣戶,少年時管拜師學經,17歲參軍,後轉入鄭芝龍所部,並因功升任副總兵,施酸於順治三年(1646)隨那芝龍降清,但不久又加入鄭成功的抗清行列:惟鄭成松西除於1651年夏殺其父施大宣與弟施顯、施琅遂於當年再度降清:1664年9月,施琅出任靖海將軍,於是年底及1665年5月兩次率軍出海東征,但均為風海所醫:1668年5月,清廷調施琅入北京為內大臣。

《台灣史》第三章 明朝與鄭經西兩岸分離的政策 鄭經違背盟約 - 天天要聞

1681年3月16日,鄭經病逝,鄭克藏繼位,侍衛馮錫范聯合反鄭克藏的參力發動政變。將之縊殺,並於3月20日擁立年僅12歲的鄭克壤(鄭經次子)繼位:福建總督就自聖獲悉後,認為此乃天亡海逆之時,乃於7月4日奏請乘機攻取台灣:是年9月10日,康熙皇帝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總兵官加太子少保,前住福建,剋期統領舟師,進取澎湖台灣。當時,明鄭領導層劉國軒積極備戰,選按精壯,抽調但丁民兵,使澎湖守軍增至二萬餘人,於澎湖諸島分遣官兵死守,有如「星羅棋布,堅如鐵桶」。當時,在明鄭統治階層的強制下,誰載二心?用現代的術語來說,就是借政權機器操縱民意,強制人民保衛台灣。

《台灣史》第三章 明朝與鄭經西兩岸分離的政策 鄭經違背盟約 - 天天要聞

一鼓平南,澄萬裏海波1683年7月8日晨,施琅率領官兵二萬餘人、大小戰船約240次,自銅山(福建東山)出海,浪靜風順。9日下午抵獵嶼、花嶼,是夜船風泊人罩水地溪,隨後數日曾與鄭軍小船發生戰鬥。16日上午十時前後,施琅造船50艘自東畔直入雞籠嶼,另船50艘自西畔入牛心灣作疑兵牽制,施琅本人則親率大烏船56艘,分為八股,每股7艘,各作三迭,施琅居中,乘風前進,另有80餘艘留為後援,對澎湖娘媽宮鄭軍發動總攻擊。當時,鄭軍大炮船及烏船盡出迎戰。

《台灣史》第三章 明朝與鄭經西兩岸分離的政策 鄭經違背盟約 - 天天要聞

戰鬥正要展開之際,正刮著北風,清船逆向,鄭船位居上風,清軍恐懼不已:當時黑雲乍起,忽然殷雷震動,風向南轉,清船反居上風。是時水桶、火罐。矢石、炮火等相互交攻,有如雨點,咫尺莫辨,清軍奮不顧身,拚命死戰,戮力擊殺,乘風縱發,決戰終日,煙焰漫天,鄭船相繼燒毀。黃昏時,鄭軍主將劉國軒乘小船自侯門逃出,其餘明鄭守軍先後降清,施琅大軍遂登陸澎湖。

《台灣史》第三章 明朝與鄭經西兩岸分離的政策 鄭經違背盟約 - 天天要聞

此役,鄭軍慘敗,船隻沉失190餘艘,焚殺湯死約12,000人,降清者計官165人,兵4,853人。

鄭克壤納土輸誠清軍佔領澎湖後,當地居民驚竄。施琅立即下令安撫,禁止清軍侵犯百姓,並於7月27日公布曉諭澎湖安民示,免除澎湖百姓三年的勞役租稅。

對於5000名降清鄭軍官兵,施琅不殺一人,並賞明鄭鎮營以袍帽、給眾以銀米、濟帶傷者以醫藥,且盡釋所俘士卒歸東寧(台灣)。這些被釋放返回東寧的明鄭官兵對施琅莫不感泣,爭相傳說,東寧人民因此都願意歸順。當時的東寧「人心瓦解」,在「民心既散,誰與死守」的民意壓力下,劉國軒也失去了戰鬥意志,雖有人主張南下呂宋,再建基業,但為劉國軒所阻。後終以眾志瓦解,且知道施琅沒有殺害他們的意思,鄭克壤遂決定率眾歸順。

《台灣史》第三章 明朝與鄭經西兩岸分離的政策 鄭經違背盟約 - 天天要聞

10月1日,施琅配置水陸官兵3000名、大小船隻30餘艘留守澎湖後,乃親率一萬名以上官兵,乘百艘左右的龐大船隊自澎湖出發,3日抵台灣鹿耳門,劉國軒與馮錫范率明鄭文武官員到軍前迎接。10日,施琅公布安民告示,不許官兵佔住民房、嚴禁兵丁混折糖蔗等民間物業、不許借稱官辦所需而侵取民間一絲一毫,依照民間市場價格購買大軍所需的日用蔬菜。19日,施琅又下令嚴禁勞軍,一經檢舉,定行嚴懲。

11月13日,施琅宣讀赦詔,鄭克壤等皆歡呼踴躍,望闕叩頭謝恩。當時,施琅一面遣返各省難民,一面撥船配載官兵於11月下旬起,護送鄭克壤、劉國軒及馮錫范等子弟諸文武眷口至廈門,聽從安插;施琅見諸事已告就緒,乃令興化總兵吳英駐守台灣,而於1684年1月8日班師內渡。

《台灣史》第三章 明朝與鄭經西兩岸分離的政策 鄭經違背盟約 - 天天要聞

清廷納台灣入我國版圖1684年3月6日,康熙就施琅所請設台灣鎮守官兵事向大學士等徵詢意見,李霨謂「台灣孤懸海外,屏蔽閩疆。棄其地,恐為外國所據。遷其人,慮有姦宄生事,應如琅議」。康熙帝亦稱「台灣棄取,所關甚大」「棄而不守,尤為不可」。是年5月27日,清廷在台灣設一府三縣,將台灣納入中國版圖。

《台灣史》第三章 明朝與鄭經西兩岸分離的政策 鄭經違背盟約 - 天天要聞

施琅拓土開疆永垂青史施琅以63歲高齡,依其15年前所規劃的平台方案,乘風破浪,親臨陣戰,一鼓平南,解除我國東南沿海及台灣長達20餘年的戰爭狀態,從此海波寧靜,百姓安居樂業。施琅平穩順利地統一台灣,使台灣成為我國的邊海長城,鎖鑰天南,屏障祖國東南半壁。故就整個中國而言,施琅實為我國偉大的民族英雄之一,其拓土開疆之功,應永垂青史。

自古得天下者才能受降。當時,由於明鄭當局與清廷敵對太久,雙方軍民間仇怨錯綜複雜,難免有許多人想公報私仇,甚至藉機擄掠。但施琅於誓師東征之際,即向大軍約法三章,一不可挾私報仇,二不許殺戮降眾,三嚴禁搶掠姦淫。施琅受降時不對鄭氏復仇,不施屠戮,極大地穩定了當時在台漢人民心,增強了他們對中央的向心力,對祖國平穩統一台灣有非常之貢獻。

康熙三十七年(1698)施琅去世時,已是施琅平台十年之後,且人死燈滅,身前榮華權勢恩怨亦俱雲消煙散。然而康熙皇帝以天子之尊,在其所頒敕建碑文中,讚許施琅「排群帥以密陳,乘南風而破浪,六月於邁,一鼓而平,四十餘年之巨孽悉除,三十六島之殘黎皆悅,戢兵而惟宣德意,受降而不復私仇,調度周詳,朕深嘉嘆」,也就是對施琅不計私仇,惟宣德意的為國胸襟,予以崇高評價。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一夜之間,歐洲大變天 - 天天要聞

一夜之間,歐洲大變天

比利時首相辭職,法國總統馬克龍解散議會,德國總理肖爾茨更是創下記錄的慘敗,如今整個歐洲都在右轉。 今年是大選之年,全球差不多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會在今年投下關鍵一票,這也必將決定未來數年的世....
中山公園促成近代北京皇宮禁苑相繼開放,專家回顧背後百餘年故事 - 天天要聞

中山公園促成近代北京皇宮禁苑相繼開放,專家回顧背後百餘年故事

今年是北京中山公園對公眾開放110周年,6月10日,中山公園在來今雨軒舉辦深度人文對話活動「到公園去——從1914年到2024年」。國內著名文化學者、園林專家、京味作家和公園管理者就北京公園早期的功能與地位、北京公園的未來發展等話題進行交流研討。來今雨軒講堂於當天正式揭牌。 由皇家壇廟轉向市民公園 中山公園開放有...
中國最早的粽子與端午節的淵源 - 天天要聞

中國最早的粽子與端午節的淵源

端午節,這個流傳千年的傳統節日,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而粽子,作為端午節最具特色的食物,不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一、粽子的起源據考證,粽子最早出現在春秋之前,那時它並非專為端午節而制,而是用於祭祀祖先和神靈。這一習俗,體現了古人對天地自然的敬畏與對祖先的懷念...
歷史上四川人口經歷過哪些變遷? - 天天要聞

歷史上四川人口經歷過哪些變遷?

四川作為中國的一個省份,其人口歷史經歷了很多變遷,下面是一些主要的人口變遷事件:1. 史前時期:大量的先民在四川的流域、河谷和山區活動,如三星堆文化、金沙遺址等。2. 古代:自秦漢之後,隨著崇山峻岭和江河洪澇所限,四川的人口增長相對緩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