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參加科舉考試有多難?難怪范進才考中一個舉人就瘋了

2022年06月30日21:49:26 歷史 1703

我們都說現代的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能夠在莘莘學子中脫穎而出走入大學的校門,無疑是件極不容易的事。

但其實,古時候的科舉考試儘管沒有現在這些五花八門的學科,但它的難度也是非同小可的。

古代參加科舉考試有多難?難怪范進才考中一個舉人就瘋了 - 天天要聞

寒窗苦讀數十年,仍然名落孫山沒有功名傍身的其實也大有人在,甚至他們可能並不是因為才疏學淺沒有高中,而是在之前的資格審查環節就被淘汰下來。

那麼,古代的科舉究竟難在了哪些地方呢?

科舉參試身份限制多

隋朝創設了科舉制度,廣開才路,打破了之前由世家大族把控朝廷重要官職的局面。

古代參加科舉考試有多難?難怪范進才考中一個舉人就瘋了 - 天天要聞

儘管科舉制度給許多寒門學子提供了入仕為官的路徑,但這個科舉考試確實不是隨隨便便誰都能來參加的,光是參與科舉的士子身份便有著諸多限制。

以開科舉先河的隋朝為例,隋朝的科舉制下士人可以自由報考,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具有報名資格可以應舉的。

第一,隋朝禁止商人參加科舉考試。隋文帝曾經專程下詔明確工商背景出身的學子不得參加科舉考試,這一定程度上也是受「重農輕商」思想的影響的。

古代參加科舉考試有多難?難怪范進才考中一個舉人就瘋了 - 天天要聞

第二,禁止居父母喪者參加科舉考試。我國曆來重視孝道,父母尊親屬去世的話,子女是要居家服喪的,並且要遵守不得宴飲、不得婚嫁的諸多規定。

其中,以隋朝為代表的很多朝代也都補充規定了,士人在服喪期間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因為常言都說「百善孝為先」,朝廷方面認為只有尊重孝道守禮法的學子,才是他們真正需要的人才。

而到了明朝時候,對報名士子身份的限制就更多了起來。

古代參加科舉考試有多難?難怪范進才考中一個舉人就瘋了 - 天天要聞

明太祖朱元璋頒布的《科舉條格詔》里就規定了四類人不得參與科舉考試,分別是:已經入仕的人、曾經在元朝科舉中登科及第並且做官的人、被罷黜的官員和娼妓之流。

而這樣的身份限制一直被沿用到了明末清初。

所以說,古代的科舉考試中,第一關的報名環節便限制多多,開局就提高了科舉入仕的難度。

古代參加科舉考試有多難?難怪范進才考中一個舉人就瘋了 - 天天要聞

赴考過程繁瑣艱辛

每個朝代對各個環節的考試稱謂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唐朝時稱地方科舉為州縣試,宋朝則將稱之為取解試,元朝之後則一般都命名為鄉試了。

鄉試中試的話就成為「舉人」,只有通過了鄉試才有資格參加之後的會試和殿試。

古代參加科舉考試有多難?難怪范進才考中一個舉人就瘋了 - 天天要聞

但鄉試的流程也是很複雜的,並不是單純本人到考場報到便可以順利入場開考的。

首先是印卷。明朝時候規定,地方士子赴試需要經過特定的程序。也就是需要得到官方的認證,持有官方印卷才可以入場。

按照朱元璋頒發的條例規定來看,赴試的士子需要寫明自己的籍貫、三代信息、本姓和年齡,之後由鄉里保舉,才能前去印卷。

古代參加科舉考試有多難?難怪范進才考中一個舉人就瘋了 - 天天要聞

這裡的「印卷」其實就是在這份已經寫明自己信息的草卷上加蓋官府公印,賦予一定的證明效力,士子拿到這份證明文書之後便等於說取得了一份「准考證」,之後才能參加考試。

而如果考生順利通過了鄉試,準備參加下一環節的會試的話。他甚至還需要提前拿到布政司所開具的公文文書,才能前往禮部印卷參與會試。

其次是赴試。鄉試並不是每個地方都有資格舉辦的,明朝時候的鄉試都是在各省的省會舉行,會試和殿試則都定在京都。

古代參加科舉考試有多難?難怪范進才考中一個舉人就瘋了 - 天天要聞

對於大部分學子來說,他們參加鄉試都是要經過長途跋涉才能趕到考場的,而且明代時候的交通並不發達,士子們赴試參考往往還需要提前啟程。

尤其是當時居住在海南瓊州府的考生,因為海南瓊州的科舉歸屬到了廣東,赴考的士子需要渡過瓊州海峽才能參考,這一路上兇險艱苦自然不必多說,稍有不慎還有性命之憂。

古代參加科舉考試有多難?難怪范進才考中一個舉人就瘋了 - 天天要聞

最後還有科考時間。鄉試開考的時間一般正值酷暑,而會試往往在臘月寒冬。

長途跋涉本來就是極其考驗身體素質的過程,再碰上極熱或者極寒的天氣,不少學子病倒在了赴考的路上,暴斃而亡的也不在少數。

由此看來,對於古時候的考生來說,能夠順利抵達考場之外已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古代參加科舉考試有多難?難怪范進才考中一個舉人就瘋了 - 天天要聞

考試過程煎熬

而當考生好不容易準備踏進考場大門了,真正的煎熬才剛剛開始,首先便是搜檢環節了。

在開考前,士子們都需要經歷一個「搜身」環節。不論是酷暑還是嚴寒,學子們都需要在進入考場前脫掉衣服等待搜身,以防止他們作弊。

脫光身子搜檢對於看重禮節尊嚴的文人而言,無疑於一種「屈辱」。

再則便是正式開考。

古代參加科舉考試有多難?難怪范進才考中一個舉人就瘋了 - 天天要聞

明朝時候規定,鄉試共有三場考試。八月初九是鄉試開考的日子,第一場考察「四書」和經義。之後八月十二考第二場,試論、判、詔、浩、章、表。八月十五日考第三場,考察策論和經史。

也就是說,鄉試的考試內容極其龐雜,而且時間戰線也拉得極長,這對於考生而言無疑是腦力的極大消耗。

但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一旦進入考場,考生在全部考試結束前是不能提前離開的。

古代參加科舉考試有多難?難怪范進才考中一個舉人就瘋了 - 天天要聞

這也就意味著,在這為期數日的考試過程中,考生都需要被限制在四四方方的小小考所內,極其不方便,尤其是在有如廁需要的時候,更顯得格外麻煩。

有些考生便是因為溲溺不自由,甚至有茶水也不敢多喝,硬生生挨到考試結束。

這一場考試下來,不光是腦力消耗,對於士子個人的身體和精神來說都是一重磨鍊。

古代參加科舉考試有多難?難怪范進才考中一個舉人就瘋了 - 天天要聞

也難怪古時候很多世家大族都是驅車來接考生出考場,因為不少身體素質欠佳的考生在走出考場時,便會因為體力不支而倒地。

而鄉試之後的閱卷環節自然也是慎之又慎,因為鄉試通過的名額是極少的。

元朝時全國鄉試一共錄取300人,明太祖朱元璋時則規定每個省份都可以在鄉試中錄取40人。

古代參加科舉考試有多難?難怪范進才考中一個舉人就瘋了 - 天天要聞

全國三百人的錄取名額,各省四十人的錄取名額,這個通過比例甚至比如今的高考還要低上許多。

也難怪范進中了舉人之後便高興地欣喜若狂,因為按照古時候的通過比例來看,范進實在也算是學子中的翹楚了。

由此可見,古時候的科舉考試從報名開始便已經進入了困難模式。從身份限制再到艱辛赴考,直到最後坐到考場上,每個環節都充滿了艱辛不易。

古代參加科舉考試有多難?難怪范進才考中一個舉人就瘋了 - 天天要聞

能夠衝破重重困難,在科舉場上一鳴驚人自然也就成為了天大的喜事。這也難怪古人形容的人生四大喜事之一便是「金榜題名時」了。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兩尊明代金佛差點流失海外 北京一拍賣行員工因走私文物及多件觀賞石獲刑 - 天天要聞

兩尊明代金佛差點流失海外 北京一拍賣行員工因走私文物及多件觀賞石獲刑

利用拍賣行員工身份,將貨主委託的拍賣品低價僱人夾帶運輸進出境,6月20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北京四中院獲悉,近日,北京一名拍賣行員工因走私多件拍品獲刑。值得注意的是,該名員工走私的拍品中,有兩尊明代金佛,該案也是北京首例以走私文物罪判決並成功從我國香港地區追迴文物的案件,有力打擊了走私犯罪,保護了國家文...
賴清德叫囂「拒統」,稱首戰即終戰是投降論述 - 天天要聞

賴清德叫囂「拒統」,稱首戰即終戰是投降論述

在意識到自己的「520」演說引起了兩岸巨大震動之後,「台獨」頭子賴清德就開始想盡辦法撇清自己的責任。但這些表面功夫只能用來糊弄不熟悉中文表達的西方媒體,當賴清德面對島內民眾時,露出的則是另外一幅嘴臉....
看大決戰三部曲,談談多線作戰的規律 - 天天要聞

看大決戰三部曲,談談多線作戰的規律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從許多角度來談,比如組織度、政治、經濟等。但戰爭畢竟是戰爭,戰爭雖然是政治的繼續,但政治鬥爭一旦轉變為軍事鬥爭,就必然要遵循軍事的規律。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314) - 天天要聞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314)

根據華北軍區、西北軍區、廣東軍區和廣西軍區的報告,在應整編的部隊和機關中,在實行整編之前應當和可以進行一次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