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圖所示:埃納爾·米克爾森於1907年,也就是他前往格陵蘭島的兩年前。
1910年,他們被探險隊的其他成員拋棄後,埃納爾·米克爾森(Ejnar Mikkelsen,1880年—1971年5月1日)和一名沒有經驗的船員被迫在格陵蘭島的北極荒野中獨自度過了28個月。
1909年,丹麥的極地探險家埃納爾·米克爾森開始了一項任務,以找回在格陵蘭島東北海岸的北極探險中丟失的地圖和日記,但他得花上三年時間才能回到家。
1891年,探險家羅伯特·艾德溫·皮爾里(Robert Edwin Peary,1856年5月6日—1920年2月20日,美國探險家)勾畫了格陵蘭島東海岸的輪廓,並在地圖上繪製了一條通道,將他認為是一個島嶼的地方與大陸分開,他稱之為皮爾里島,允許美國宣稱對該島擁有主權。1907年,丹麥水手們為此發起了一場致命的航行,對這一主張提出了異議,米克爾森也開始了尋找他們的旅程。
但在1909年8月,米克爾森的船被困在了距離他認為前輩們死亡的地方約322公里的北極冰層中。據他的自傳《兩個人與冰對抗》記載,米克爾森一開始有6個人,但除了一名新船員外,所有人都拋棄了他,並在北極忍受了兩個冬天。
自從改編成奈飛公司的電影《逆冰之行》後,這本書試圖在某種程度上表達20世紀初的探險世界是多麼悲慘。從凍傷和壞血病到掠食性野生動物,埃納爾·米克爾森和艾弗·艾弗森(Iver Iversen)為了生存忍受了可怕的艱難困苦。
航海青年埃納爾·米克爾森
如上圖所示:1906年,從左到右,歐內斯特·德·科文·萊芬韋爾(Ernest de Koven Leffingwell)、埃納爾·米克爾森、G.P.豪(G.P. Howe)和埃納爾·迪特萊弗森(Ejnar Ditlevsen)。
埃納爾·米克爾森於1880年12月23日出生在丹麥的布倫訥斯萊烏自治市,他從小就被海洋所吸引。幾代人冒著生命危險進行探險,他在北極探險和前所未有的發現的故事中長大。很快,這就成為了他一生熱情的事業。
米克爾森第一次獨自出海時只有14歲。雖然精力充沛,但他直到成為一名真正的水手才感到滿足。據說,1896年,他從斯德哥爾摩步行515公里到哥德堡,說服瑞典探險家所羅門·奧古斯特·安德(Salomon August Andrée)帶他乘坐他的北極氣球飛行。
米克爾森還不知道,但他很幸運被拒絕了。1897年10月,當氫氣球未能到達北極時,安德的危險旅程宣告結束,三位乘客全部遇難。然而,在1900年,米克爾森在喬治·卡爾·阿姆德魯普(Sir George Carl Amdrup)爵士前往東格陵蘭島的探險隊中受到了歡迎。
米克爾森和另外4個人,包括美國地質學家厄內斯特·德·科文·萊芬維爾(Ernest de Koven Leffingwell),在1902年結束了這805公里的旅程,第一次考察了一個以難以到達而聞名的海岸線。第二年,他在伊芙琳·鮑德溫(Evelyn Baldwin)前往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的探險中擔任製圖師,這是一個北極群島,如今只有俄羅斯軍隊使用。
如上圖所示:埃納爾·米克爾森在1906—1907年的英美極地探險中。
1906年,萊芬維爾的父親發起了一個北極探險隊,為據報道在阿拉斯加巴羅角以北的波弗特海發現的陸地繪製地圖。帶著5000美元和一艘沒有引擎的縱帆船,他們出發去尋找它,但卻被迫在距離目標322公里的弗拉克斯曼島停了下來。
幸運的是,他們和當地的因努克人成了朋友,學會了如何駕車穿越冰雪,並於1907年2月出發。在60天內航行了193公里後,二人認為這條路線是致命的,於是返回,卻發現他們的船已經沉沒了。當萊芬維爾留下來研究冰的時候,米克爾森有其他的計劃。
為了回家,米克爾森乘雪橇車跋涉了3702公里。經過巴羅角和諾姆,他繼續經過費爾班克斯、瓦爾迪茲和阿拉斯加灣。他的歸來預示著一位真正經驗豐富的探險家的到來,儘管米克爾森面臨的最大挑戰尚未到來。
在格陵蘭島尋回丟失地圖的探險
如上圖所示:1909年的夏天,埃納爾·米克爾森的船「阿拉巴馬」號。
1907年,盧德維格·米利烏斯-艾瑞克森(Ludvig Mylius-Erichsen)、尼爾森·彼得·.霍格-哈根(Niels Peter Høeg-Hagen)和喬根·布朗蘭德(Jørgen Brønlund)在丹麥的遠征中遭遇了厄運,他們試圖證明格陵蘭島是一個統一的島嶼,完全屬於丹麥。
但是,他們依據的是皮爾里繪製的格陵蘭島東北部地圖,其中包括假想的「皮爾裏海峽」,將該地區一分為二。這些人被不完整的地圖誤導了,甚至在他們試圖反駁地圖時,已經在北極迷了路,很快就被困在了冰中。
1908年,布朗蘭德的屍體與他的地圖和日記一起被發現,而艾瑞克森和哈根的屍體卻從未被發現。1909年,當英國報業大亨諾思克利夫勛爵(Lord Northcliffe)提出資助一支尋找他們的探險隊時,同為探險家的丹麥人米克爾森無法拒絕。
然而,出於愛國的本質,米克爾森要求這次旅行由丹麥提供資金。他的政府同意出資一半,剩下的由公眾籌集。米克爾森挑選了6名船員和一艘名為「阿拉巴馬」號的45噸單桅帆船,它使用15馬力的發動機。這艘船於1909年6月20日離開哥本哈根。
儘管威海姆·勞布(Vilhelm Laub)和C.H.喬根森(C.H. Jørgensen)上尉、船友漢斯·P·奧爾森(Hans P. Olsen)和喬治·保爾森(George Poulson)以及木匠卡爾·昂格(Carl Unger)很適合這份工作,但米克爾森的機械師卻是一個不稱職的酒鬼。在去格陵蘭島的途中,「阿拉巴馬」號在冰島停了下來,一位名叫艾弗·艾弗森的年輕機械師自願代替他。
如上圖所示:埃納爾·米克爾森(左)和艾弗·艾弗森在1912年最終回到哥本哈根時,被譽為英雄。
當他們到達法羅群島時,探險隊遭遇了挫折。他們原本計劃搭乘雪橇犬,這樣他們就可以駕車穿越格陵蘭島的冰層,但動物都感染了狂犬病。雖然他們在阿馬薩里克島找到了替代人選,但抵達格陵蘭島的時間被推遲到八月底。
夏末,這艘木單桅帆船被困在香農島的冰層中。1909年8月27日,米克爾森被迫讓他的船員在陸地上建立營地。不幸的是,他們現在離丹麥港322公里,據報道,艾瑞克森死前曾在那裡過冬。
9月25日,米克爾森和艾弗森出發了,而其他船員留在了後面。在得知其他船員已經向北航行了大約805公里後,他們回到「阿拉巴馬」號過冬,並決定來年春天出發。
埃納爾·米克爾森和艾弗·艾弗森是如何對抗冰雪的
如上圖所示:1912年的埃納爾·米克爾森,他在艾佛·艾弗森獲救前不久。
根據他1913年出版的《迷失在北極》一書的記載,米克爾森和艾弗森在1910年3月再次離開了這艘船。到了5月,他們發現了艾瑞克森的日記,證實了「皮爾裏海峽」並不存在,然而,他們的鬥爭才剛剛開始。
夏天來了,他們坐著雪橇車來到這裡所經過的冰層正在迅速融化。他們花了八個月的時間才回到船上。一路上,他們靠吃雪橇犬維生,在最後一隻狗死後,他們每天都會出現幻覺。
當他們最終回到「阿拉巴馬」號時,發現自己被同伴拋棄了,對方乘一艘密封的船回家。
米克爾森和艾弗森被迫在格陵蘭島再忍受兩個冬天,靠之前探險隊放棄的口糧生存,並躲避食肉野生動物的攻擊。
探險者們在香農島上儘可能地住了一段時間,但事實證明,這不足以度過即將到來的漫長冬季。因此,他們用「阿拉巴馬」號的廢墟上的木材和木板建造了一間小屋。1912年7月19日,當一切希望似乎都破滅時,這兩人被挪威汽船「Sjøblimsten」救起。
1924年,這位丹麥探險家帶領探險隊來到格陵蘭島東部的Sermersooq市。然後,他在後來成為地球上最偏遠的居住地之一的斯科斯比松定居下來,在1920年,這裡的居民不超過345人。
如上圖所示:尼可拉·科斯特-瓦爾道(左)在《逆冰之行》中飾演埃納爾·米克爾森。
1932年,他帶領8名船員參加了「第二次東格陵蘭遠征」,以查明多爾頓岬角和康格魯格蘇克之間的地質區域。
無論米克爾森走到哪裡,他都會在無數本書中講述自己的悲慘經歷,其中一本已經被奈飛公司拍成電影,講述他在格陵蘭島度過的冬天。這部名為《逆冰之行》的電影由尼可拉·科斯特-瓦爾道(Nikolaj Coster-Waldau)飾演埃納爾·米克爾森,將於2022年3月2日在北美首映。
1970年,在埃納爾·米克爾森90歲生日那天,丹麥政府向他致敬。僅僅幾個月後,1971年5月1日,他就去世了。一艘丹麥巡邏艇和格陵蘭山脈以他的名字命名,這位探險家真的成為了他兒時夢想的那種著名探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