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從胡服騎射到「太上皇」,一個把自己玩砸的改革家

2022年02月23日08:13:15 歷史 1299

趙武靈王,何許人也?

相信很多人對趙武靈王都不熟悉,畢竟我們熟知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等雄才大略的帝王名氣實在太大。

趙武靈王,一個區區的諸侯王公確實不值一提,不過論影響,他不亞於歷史上任何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君主。

趙武靈王,從胡服騎射到「太上皇」,一個把自己玩砸的改革家 - 天天要聞

今天活躍在正式社交場合的中國男性無不穿著袖領整齊的衣裝、筆挺的褲子和扎著緊實的腰帶。

可回溯兩千多年前,現代男性的裝扮是北方少數民族胡人的專利。

廣大漢人男性群體是不穿褲子不著短衣的,而是袖口十分寬大的袍子,下身是寬鬆修長及腳的長裙。

估計刮個大風,滿大街的男士都能露出大腿肉身,「性感」的不要不要,這種場景擱到現在絕對會衝上熱搜。

那為什麼男人的服飾從寬衣長袖變為短衣窄袖,這就多虧了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

趙武靈王,從胡服騎射到「太上皇」,一個把自己玩砸的改革家 - 天天要聞

他把胡人的傳統移到漢人身上,漸漸地,從趙國推向全國,有人會說,即便沒有趙武靈王,裙子改褲裝也是遲早的事。

那照這麼說,沒有秦始皇,中國統一也是遲早的事,這麼抬杠永遠沒完。

言歸正傳,趙武靈王姓嬴氏趙,名雍,出生於公元前340年,是趙國諸侯趙肅侯的兒子。

前326年,14歲的趙雍繼承爵位,是為趙武靈王,在父親的弔唁會上,趙武靈王在託孤重臣肥義的幫助下,以強硬的手腕粉碎了魏、楚、秦、燕、齊等五個諸侯國趁其年幼企圖滅趙的陰謀。

前323年至前307年,趙武靈王南征北戰,攻打中山,北略燕國,在各諸侯之間縱橫捭闔,但趙國始終沒有取得太大的戰果。

所謂窮則生變,趙武靈王決心改變現狀,改變的目的是讓趙國成為諸侯霸主,如何改變?那就「胡服騎射」吧。

胡服騎射——衝破舊傳統的偉大軍事變革

關於胡服騎射,《資治通鑒》有明確記載,原文如下:

趙武靈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無窮,西至河,登黃華之上。與肥義謀胡服騎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賢者察焉。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翻譯過來大致是趙武靈王向北進攻中山國,經過房子這個地方,抵達代地,再向北直至數千里的大漠,向西攻到黃河,登上黃華山頂,與國相肥義商議讓百姓穿短衣胡服,學騎馬射箭。

趙武靈王,從胡服騎射到「太上皇」,一個把自己玩砸的改革家 - 天天要聞

他說:

「愚蠢的人會嘲笑我,但聰明的人會明白的。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這麼做,一定能把北方胡人的領地和中山國都奪過來!」於是改穿胡服。

《資治通鑒》三言兩語就把胡服騎射的情況介紹出來,看似簡單的背後是極其複雜的過程。

改穿胡服實質上是對舊制傳統和意識形態的挑戰,而趙武靈王衝破傳統也是基於現實需要。

趙國地處今天的河北山西,在當時是中原諸侯各國最北部,是北疆邊關,長期與匈奴、樓煩等北方胡人作戰,卻經常處於下風。

除了實力所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軍事技術,在改革前,趙國與中原各國一樣,從士人到軍士著寬衣長袖,軍隊打仗乘戰車,持長矛,射箭依靠步兵。

這種戰法在中原地區看不出劣勢,但在北方擅長騎射的游牧民族面前,車戰步兵就顯得十分笨拙,經常是被人一頓打還追不上。

騎兵靈活機動性非常強,用趙武靈王的話說就是:

「北方游牧民族的騎兵來如飛鳥,去如絕弦,是當今之快速反應部隊,帶著這樣的部隊馳騁疆場哪有不取勝的道理。」

在長期的實戰摸索中,趙武靈王深切感受到騎兵的優越性,胸懷大志的他為了富國強兵,於上台第十九年(前307年)在邯鄲正式提出「著胡服」「習騎射」的政令。

他要求軍隊採用胡人的服裝,即改穿短裝,束皮帶,用帶鉤,穿皮靴,並訓練將士學著胡人的樣子,騎馬射箭,進行實戰演習。

趙武靈王,從胡服騎射到「太上皇」,一個把自己玩砸的改革家 - 天天要聞

不僅如此,他還帶頭穿著胡服去會見群臣,並將胡服向大臣和全國百姓推廣,趙武靈王說干就乾的迅猛作風也只有俄國彼得大帝有一拼。

當然,趙武靈王的改革遭到以他的叔父公子成為首的傳統勛貴的反對,用公子成的話說:

「改變老祖宗的制度就是違逆人心。」

而趙武靈王對這些說法堅決地駁斥:

「怎樣有利於國家的昌盛強大就怎樣去做,何必拘泥於古人的舊法。」

公子成不甘心,為阻撓改革,甚至在貴族中間散布謠言,離間趙武靈王與貴族的關係,對此趙武靈王予以強硬回擊,召集他們並發出嚴厲警告:

「有誰膽敢再說阻撓變法的話,我的箭就穿過他的胸膛!」

公子成等人面面相覷,從此再也不敢妄發議論。

不僅如此,為了使改革進行下去,趙武靈王找到支持他的大臣肥義商議措施,暗中拉攏朝中大臣和新興地主階級勢力。

在得到大臣支持後,趙武靈王親身前往公子成府邸要求其支持改革,並穿胡服上朝,講了很多道理。

公子成見趙武靈王決心已下,又有群臣支持,只能同意,這樣趙武靈王成功衝破舊勢力阻撓,使胡服騎射改革落地,至此趙國建立起一支以騎兵為主體的軍隊。

趙武靈王,從胡服騎射到「太上皇」,一個把自己玩砸的改革家 - 天天要聞

其效果也是立竿見影,在胡服改革的第二年,即前306年,趙國就向侵略自己已久的中山國發動進攻,一直打到寧葭(今河北獲鹿縣北)。

然後又向西、向北攻打胡人和匈奴,一直打到榆中(今內蒙古河套東北岸地區)、包頭,奔襲千餘里,林胡王被迫貢獻良馬求和。

從前305年至前296年,趙國不斷對中山國發起進攻並將其滅亡。趙國迅速成為唯一與秦國軍事實力相媲美的國家。

胡服騎射改革不僅打壓舊貴族勢力,促進新興地主階級掌權,更是我國古代軍事史上的一次大變革。

趙武靈王成為與秦始皇、漢武帝一樣僅有的中國歷史上漢人取得對北方游牧民族戰爭勝利的人。

不僅如此,改革推動了漢族服飾文化改進和民族融合,胡服的便利性和實用性促使中原百姓紛紛效仿,並逐漸大眾化、普及化。

趙武靈王,從胡服騎射到「太上皇」,一個把自己玩砸的改革家 - 天天要聞

同時也縮短了胡漢之間的社會距離,促進中原漢族與少數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中國多民族融合。

如果趙武靈王的改革止步於此,那他的歷史地位不敢說與秦皇漢武齊名,至少也是與漢光武帝明成祖差不多。

可這位老哥也許思想太超前,或者是創新沒玩夠,在他當打之年主動把王位讓出來,突發奇想的創造一個二元制君主政治,正是這一讓直接把自己的小命讓了出去。

武靈王到「主父」,史上第一位太上皇慘死沙丘

我們從前述內容得知,趙武靈王通過胡服騎射在短時間內提升了趙國國力。

作為一名戰略家,趙武靈王在二十多年的執政生涯關注的點主要在國家爭霸和軍事鬥爭,至於國內瑣碎的民政事務很少過問,可是不管又不行,那怎麼辦?

趙武靈王繼續發揮他敢為天下先的魄力,在公元前299年,年僅四十一歲的他主動退位,太子趙何提前上位,是為趙惠文王

趙武靈王,從胡服騎射到「太上皇」,一個把自己玩砸的改革家 - 天天要聞

趙武靈王的本意是構建二元政治,自己和兒子都是國君,只是自己不再是國王,而是使用有著太上皇意思的主父稱號。

在他看來,由趙何管內政,自己就可以全心專註於趙國激烈的對外軍事鬥爭,看上去很美好,可現實卻是啪啪打臉。

而原因就要從他的兒子們說起。

繼任的太子趙何並不是他立的第一個太子,首任太子是趙武靈王與第一位夫人韓夫人所生的趙章

趙武靈王,從胡服騎射到「太上皇」,一個把自己玩砸的改革家 - 天天要聞

韓夫人去世後,趙武靈王娶了美女吳娃,吳娃善於討君王歡心,但壽命很短。

在她短暫的一生里為趙武靈王帶來了無限的快樂,但從來沒有求過他一件事,只是在臨死前求趙武靈王立她的兒子趙何為太子。

看來吳娃不僅會哄男人,也很有心機,年紀輕輕就懂得「若要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

趙何很像他的母親,雖然年幼,但卻聰明機巧,趙武靈王在喜愛趙何且愧疚於吳娃的心理作用下,廢掉趙章立了趙何。

他還派肥義教導趙何,經過三年的歷練,趙何作為新君已經成手,對政治和治國駕輕就熟。

趙武靈王,從胡服騎射到「太上皇」,一個把自己玩砸的改革家 - 天天要聞

如果趙武靈王不改初心,倒也沒事,到時候也能落得平穩著陸,只可惜他是個善變的男人。

當他看到公子章在朝見弟弟趙何時時萎靡頹廢的樣子十分心疼,又想起韓夫人的賢惠以及公子章在無辜被廢后毫無怨言地孝敬自己,不免愧疚之意湧上心頭。

在趙武靈王看來,趙章性格強悍,體魄健壯,十五歲時就隨從自己征伐中山,此後多年屢立戰功,相貌秉性也最像自己。

而趙何僅僅由於自己對吳娃的愛,想到這裡,趙武靈王決心彌補自己的過失,至少想讓他的兩個兒子都能分享自己創造的無上偉業。

想法是好的,禍根也埋下了。

趙武靈王先是封公子章為安陽君,派田不禮為相,這個田不禮齊國的失勢貴族,一直希望能夠東山再起。

在被趙武靈王任命為相後,田不禮認為機會來了,他想利用公子章找回自己的權勢。

首先他裝作很同情的樣子經常對趙章熱心的關懷,在博取其信任後,田不禮動不動就對趙武靈王廢長立幼的做法表示一下憤慨,並給公子章灌輸一種立長乃天經地義的觀念。

趙武靈王,從胡服騎射到「太上皇」,一個把自己玩砸的改革家 - 天天要聞

久而久之,對王位本已心死的趙章在田不禮的煽風點火下,又聯想到趙武靈王對自己及母親的絕情,慾望之火死灰復燃。

於是趙章主動親近趙武靈王,父子二人幾乎發展到同食同寢的地步,趙武靈王對趙章的儀仗用度也到了與趙王何一樣的程度。

趙何心裡感覺不妥也不好說,肥義只能寬慰他,認為這是趙武靈王對兒子的彌補吧,可是肥義這麼想不代表底下大臣也這麼想。

他們看見趙章又受到了趙武靈王的厚愛,似乎嗅到了一些風向,於是紛紛活躍起來,開始向趙章暗送秋波,是的,趙章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對權力並不陌生的他藉此廣結黨羽,暗暗發誓要奪回本應屬於自己的王位。

趙武靈王,從胡服騎射到「太上皇」,一個把自己玩砸的改革家 - 天天要聞

硬奪肯定是不行,那就繼續從趙武靈王下手,利用父親對兒子的虧欠來施加影響。

恰巧此時的國際形勢對趙國也是一片大好,趙武靈王已攻滅中山、趕走北胡。

由於沒有參與中原國家的混戰,趙國實力最強,而齊秦韓魏楚由於連年混戰,已不是其對手。

於是趙武靈王不滿足於北方草原霸主,他還要做中原霸主,可在當「主父」三年後,他發現自己已失去了往日的中心地位。

趙何名正言順地取代他成為趙國的一號人物,趙武靈王作為曾經號令千軍的馬上君王怎麼可以忍受,為了實現他心裡的偉大理想,他決心奪回王位,重做趙王。

這一想法與趙章不謀而合,前295年,趙武靈王向肥義提出把代郡分給公子章,讓公子章也稱王,其用意就是要收回趙何實權。

肥義很清楚趙武靈王的想法,婉言拒絕了,作為趙王的宰相兼老師,他是絕不允許有任何人覬覦王權的,哪怕是曾經的主子趙武靈王。

這邊趙武靈王吃了閉門羹,不甘心失敗的他乾脆把這個事情告訴了趙章和田不禮,意在激怒公子章與趙何爭鬥,自己好以調和的身份,重新執掌朝政。

公子章與田不禮果然大怒,在父親的默許下,公子章決定採取行動。

而趙何這邊也沒閑著,肥義把趙武靈王找他的事情告訴了趙何,商議對策,一邊選用可靠的將領派兵保護趙何安全,另一邊拉攏受胡服騎射之挫蟄居多年的公子成,依靠他的影響力獲取宗室支持。

這樣,趙何與趙章劍拔弩張。而此時趙武靈王已經不把趙何看作自己的兒子,而是作為自己最大的對手。

前295年趙武靈王以在沙丘選看墓地為名,讓公子章與趙何隨行,趙何沒有辦法,只得在肥義的陪同下前往。

趙武靈王,從胡服騎射到「太上皇」,一個把自己玩砸的改革家 - 天天要聞

到沙丘後,趙何居一宮,趙武靈王與公子章居一宮。而公子章決定先下手為強,殺掉趙何再控制趙武靈王然後自己稱王。

於是公子章以趙武靈王的名義請趙何到主父宮議事,趙何與肥義感覺不妙,商議後,肥義決定自己前往。

公子章與田不禮見以主父的名義都調不動,知道趙何已有所準備。於是公子章與田不禮決定先殺肥義,再遣使者調趙何,如其不來,則立即進攻。

趙何也不傻,他見肥義沒回來,而使者又來,知道事情不對,在逼問使者後知道肥義被殺。趙何決定以快制慢,打一個時間差。

他立即率軍包圍主父宮,與公子章和田不禮展開激戰,公子成也率軍趕到沙丘,參與平叛。

趙武靈王,從胡服騎射到「太上皇」,一個把自己玩砸的改革家 - 天天要聞

由於趙何實力佔優,很快就控制了局面,公子章與田不禮戰敗,田不禮逃亡宋國,公子章敗退到主父宮。

公子成和其部下將這裡團團包圍,可畢竟是太上皇,部下不敢動手,想請示趙何,還是公子成拍板,攻入主父宮,誅殺公子章及其黨羽,趙武靈王沒辦法只是眼巴巴看著。

然後公子成把趙武靈王身邊所有人趕了出去,只留趙武靈王一個人在宮,同時公子成等人只圍不戰,因為無人敢擔刺殺主父的罪名。

趙武靈王,從胡服騎射到「太上皇」,一個把自己玩砸的改革家 - 天天要聞

可憐趙武靈王只能呆在內宮裡,內宮沒有存糧,一些日常的瓜果點心沒過幾天就被吃光了。

就這樣在三個月後,趙武靈王被活活餓死,終年45歲,同時也宣告二元制君主專制的失敗。

公子成在確定他死了,才打開內宮,而趙何則貓哭耗子似的哭了一場,這可是三個月時間,趙何怎麼會不知道,只是裝糊塗罷了。

在葬禮後,趙何任命公子成為相國,從此趙國進入到一個新的時代。

小結

趙武靈王雖然以如此慘痛的經歷為自己的人生畫上句號,但在中原王朝把少數民族看作「異類」的政治背景下,他敢為天下先,力排眾議,衝破守舊勢力的阻撓,堅決向夷狄學習,表現出作為改革家的魄力和膽識,從這點來看,趙武靈王不愧是一位值得後人紀念的傑出歷史人物。

趙武靈王,從胡服騎射到「太上皇」,一個把自己玩砸的改革家 - 天天要聞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以法之名》煽動霸凌,教唆醉駕,禹天成緣何從老師到惡魔? - 天天要聞

《以法之名》煽動霸凌,教唆醉駕,禹天成緣何從老師到惡魔?

學校門口,老師靜靜看著一群混混圍毆學生,不僅不制止,反而露出了會心一笑,揚長而去。被揍的學生叫江遠,他爸是東平市政法委書記,他就是因為這被壞人圍獵的,而圍獵他的人竟然是一名學校的老師叫禹天成,後來下海經商成了東平最大的黑社會組織頭目。從老師
湖北鶴峰縣:清廉文化賦能文旅新活力 - 天天要聞

湖北鶴峰縣:清廉文化賦能文旅新活力

在武陵山區的懷抱中,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縣,不僅坐擁「中國仙本那」屏山峽谷等絕美自然風光,更承載著華夏大地獨樹一幟的容美土司文化等深厚文化底蘊,尤其是清廉文化在這裡源遠流長,底蘊厚重。近年來,鶴....
冒功者,就該被永遠釘上歷史的恥辱柱,遺臭萬年 - 天天要聞

冒功者,就該被永遠釘上歷史的恥辱柱,遺臭萬年

本文是歷史架空小說,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對號入座,那就是做賊心虛。看得懂就看得懂,看不懂就是看不懂了。我國隋唐時期,百濟恃仗高句麗支持,多次侵犯新羅,二者結為世仇,戰爭不斷。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百濟與高句麗、靺鞨聯合攻打新羅,連續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