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秦趙相會的地方,今天只剩下一處高台
回到國都邯鄲後,藺相如被封為上卿,
這讓軍功卓著的廉頗十分不爽:
我見相如,必辱之。
藺相如聽到廉頗抱怨後並沒生氣。
有一天,藺相如在乘車時遇到廉頗,
為免衝突,他還主動把車退回巷子。
門客知道後,都以為他懦弱,可他卻說:
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廉頗聽到這話,大徹大悟。
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
到藺相如府門上請罪。
自此,中國又多了一個成語——
負荊請罪。
廉頗負荊請罪 / 京劇《將相和》
兩千多年後,這個故事寫在了小學課本上。
對孩子們來說,
這可能是第一個與國家大義相關的成語,
也可能是第一個人物真實、故事清晰,
連發生地都明明白白的成語。
誰也說不清刻舟求劍是在哪條河,
但負荊請罪,
確實發生在邯鄲。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不過你要是認為邯鄲只有負荊請罪,
就太小看這座城市了。
我們從小知道的成語,很多都來自這裡。
今天流傳的成語,
有1500多個跟邯鄲有關,
也許中國除了邯鄲之外,沒有什麼別的城市,
更配得上「成語之都」這個稱號。
這個地處河北的小城市,
怎麼會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今日邯鄲
邯鄲是個3000年都沒有更名的城市,她的傳奇從公元前386年開始。那一年,趙國遷都邯鄲,從此,這裡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生活之好,好到出現了「邯鄲學步」:有個燕國人聽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優美,於是跑去學習,結果學藝不精,自己還忘記如何走路。
「邯鄲學步」的雕塑立在學步橋旁邊,時刻提醒人們不要一味地模仿
若是邯鄲人沒有富足的生活,哪有閑心走出優美的步子,還引得其它國家的人來專門學習?而最盛產成語的人,當屬趙王之相平原君,他門下的三千食客,都是成語貢獻大戶:三寸不爛、毛遂自薦、脫穎而出……光是毛遂一個人就貢獻了許多成語,更有雞鳴狗盜、碌碌無能等奇人異事。
邯鄲市雞澤縣毛遂公園
這背後的邯鄲,文化豐富多樣,底蘊極深。所以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大儒學家孔穿與邏輯學始祖公孫龍,會在這裡展開「白馬非馬」的激烈辯論。成語是邯鄲3000年文化的縮影。雖然它在亂世戰國中起步發展,可文化卻極其繁盛。在那個時代里,邯鄲,是當之無愧的大都市,要不然莊子也不會把學步的故事放在這裡。邯鄲人未必走路好看,但是邯鄲城一定相當有魅力。
響堂山石窟
作為趙都的一百多年裡,邯鄲見證了數不清的歷史。而人們用成語,記錄下趙武靈王的開拓進取,書寫出廉頗李牧的智勇雙全,讚頌了毛遂的捨我其誰。
趙王陵遺址
流轉千年,城市變遷,但成語像一葉方舟,保留了這座城市的影像和記憶。哪怕是小孩子,通過寥寥四個字,也能讀取一段這座城市裡曾經發生的故事。而值得慶幸的是,這個城市從古至今也在不停地擁抱成語。明朝萬曆年間,在傳說中藺相如躲避廉頗的那條巷子,人們立了一個碑,刻下「藺相如回車巷」六個大字。
邯鄲回車巷
其實,經歷過多次戰亂,沒人能保證那就是兩千年前的回車巷,但邯鄲人選擇相信,相信在這裡能「偶遇」藺相如,相信「負荊請罪」四個字的背後,那個人性、時代、城市皆光輝的邯鄲盛景。除了成語文化,邯鄲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還有另外的文化脈系:中皇山上的女蝸文化,新石器時代的磁州文化,響堂山的北齊石窟文化,都與這裡息息相關。
媧皇宮
但有點可惜的是,
邯鄲這座擁有深厚的文化積澱的城市,
在歷史的長河裡,慢慢失去了存在感。
很多人只有在語文試卷中,
才能體會邯鄲的文化底蘊。
廣府古城
有的時候,我們甚至還理解有誤,
以為「邯鄲學步」是邯鄲人在學走路。
如果只靠文字來感受城市,
即便文化底蘊再深厚,
人們也很容易遺忘這裡。
但如今的邯鄲,即將打破這樣的尷尬,
人們可以用新方式擁抱成語:
一個集成語之大成的樂園——
邯鄲方特國色春秋,
用現代科技賦予邯鄲新的文化活力,
給了我們體驗成語之都的新方式。
在這裡,你可以走入蓬萊幻境,找到呂翁口中使人心想事成的「仙枕」,在造夢空間里體會什麼叫作「黃粱一夢」。
《黃粱一夢》項目外觀
你還可以在神筆的帶領下,遊覽丹青宮,穿越進入畫卷,身臨其境感受畫中世界,在一場視覺盛宴中,看見「千古風華」。
《千古風華》項目外觀
你更可以走進一條「龍」的身體,讓風聲在耳邊呼嘯,讓尖叫從喉嚨噴涌而出,在迅猛的極速俯衝,瘋狂的捻轉顛倒里,感受「飛龍在天」的暢快。
《飛龍在天》項目
邯鄲方特國色春秋,利用現代高科技的元素:聲、光、電,甚至還有嘻哈,拉近了人和成語的距離。這些千年前的成語活了起來,讓我們「樂在成語中」。
邯鄲方特國色春秋將開園。
這裡集中了邯鄲當地的文化魅力,
別以為成語只是語文考試題,
在這裡,
傳統文化和快樂早就不分你我。
《瘋狂成語》項目外觀
無論本地人還是外地人,無論是初學成語的孩子,還是滿腹經綸的大人,是親人、熟人還是陌生人,都能「樂在成語中」,更能回歸放鬆玩樂的本質,那就是「分享」——與身邊每個親朋好友分享快樂,在這一方天地中,真正「與人同樂」,這,正是方特的初心。
(那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