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毛主席六年私塾的學習看主席的幼年讀書生涯

2022年01月24日16:54:08 歷史 1405


從毛主席六年私塾的學習看主席的幼年讀書生涯 - 天天要聞


從1893年出生到16歲,毛澤東一直住在家鄉湖南湘潭韶山,這是一個交通不便的山村。他家世代務農,父親是一個精明能幹亦農亦商的富農,家教很嚴,一心想讓兒子懂點文墨,會打算盤,好繼承家業。


  1936年10月,經不住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堅決要求,毛主席一連幾夜,敘述了他自幼年的一生經歷。他說:「我8歲那年開始在本地一個小學讀書,一直在那裡讀到13歲。清早和晚上我在地里勞動。白天我讀儒家的《論語》等四書」。他進私塾是在1902年。


根據韶山紀念館在本地多年調查搜集的可靠材料,毛主席8歲以前,寄居在湘鄉外祖父家,這是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有家塾,他常去「旁聽」,能隨口背誦幾句課文,還能脫手寫字。


這種自幼聰慧的資質,深得舅家的歡心。8歲回到韶山讀書。


從1902年到1906年之間,毛一共在韶山附近四個私塾上過學。1902年在韶山南岸,啟蒙老師鄒春培;1904年在韶山關公橋,塾師毛詠生;1905年至1906年夏,在韶山橋頭灣、鍾家灣,塾師周少希;1906年秋,在井灣里,塾師毛宇居,因離家較遠,讀寄宿。


1906年末至1909年夏,停學在家,白天同長工一起勞動,晚上幫父親記賬,自己仍堅持自學。


1909年秋至1910年夏,說服父親後,在韶山烏龜井、東茅塘復學,塾師毛簡臣、毛麓鍾。


  對這6年的私塾讀書生活,毛主席後來曾這樣概括:「我過去讀過孔夫子的書,讀了四書、五經,讀了6年。背得,可是不懂。那時候很相信孔夫子,還寫過文章。」 根據所有這些回憶材料,毛澤東這6年的私塾讀書生活,歸納起來有這樣一些值得記述的情況:

從毛主席六年私塾的學習看主席的幼年讀書生涯 - 天天要聞

  ——毛氏家族認為《百家姓》、《增廣賢文》等是俗書,發矇從《三字經》開始,讀過《幼學》;繼而讀《論語》、《孟子》和《詩經》等;後來讀過《春秋公羊傳》、《春秋左氏傳》(即《左傳》)等;在最後一個塾師處,還讀過《綱鑒易知錄》和古文等。


  ——天分高,記性好,會背書。讀書不出聲,只見嘴巴動。老師點多少,就能背多少,還能默寫出來,並學會了查《康熙字典》。讀書很認真,不亂走動。回到家裡,除幫雜活外,總是看書。夏天晚上蚊子多,就在床頭放盞燈,頭伸到帳子外面看書。從小就有「格」,文質彬彬,「十來歲就有大人格」(同學們有這種印象,大概同毛自幼長得較高大有關)。


  ——寫字要自己寫,不描紅字,學過歐體。根據他後來在第一師範讀書時的手跡看來,他還學過二王字帖(王羲之王獻之)。


  ——自幼喜歡游泳,老師外出時,小夥伴們就下池塘玩水。有次老師回館看見了,讓他們作對子代處罰,對不出來再打手板。出邊是「濯足」,毛應聲即對以「修身」。對對子,是作律詩作駢文的基本功。這是我們現在知道的詩人毛澤東最早表現出來的才氣。


  ——他並不喜歡讀這些經書。舊時私塾,老師只點書,並不講解,學生只是死記硬背。他最喜歡看的是《水滸》、《三國演義》、《西遊記》以及《說唐》、《說岳》這些雜書。私塾的規矩,認為這都不是正經書,不許學生看。他總是偷著看,甚至在課堂上將正書放在上面。


毛宇居發覺後,就故意多點書,讓他背,都背得出來。《水滸》、《三國》中的故事,英雄好漢的行為,他同樣記得很熟,常同小夥伴們講這些故事。


——開始學作「破題」文章,作得快,總是交頭卷,還常幫助同學作文。當時已廢科舉,塾師大概也只會先教學生如何「破題」。「破題」是八股文的首段,要用幾句話講明題旨大意。


這時文章的水平如何,現在找不到可資證明的資料,但從1912年作的一篇「史論」來看,前此三四年作的文章,跟這篇非常出色的文章,想必相去不遠。因為1910年在湘鄉東山高小讀書時,他寫的文章也是得到老師和校長稱讚的。自幼聰穎,很會寫文章,這樣的評價對這個將來的文章家、大手筆,看來是恰當的。


  ——有的塾師喜歡體罰,打學生; 父親也因不服管教,打過兒子。毛澤東的個性自幼特別倔強,為此作過英勇反抗。有一次逃到山中,轉了3天3夜才找回來;有一次以跳塘威脅父親,從而贏得勝利。這樣,使老師和父親以後不再使用這種教育手段了。


我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分士農工商四民,「學以居位(做官)曰士」。要做官,非通經籍、應科舉考試不可。

從毛主席六年私塾的學習看主席的幼年讀書生涯 - 天天要聞

朱熹注的四書,從元朝以後即定為科舉用書,成了法定的教科書。農工商子弟讀書,一般不是為了應科舉,而是為了略識之無,便於記賬之類。


於是,他們另求簡便之路,便有蒙學——兒童的啟蒙用書。舊時村塾蒙學最普通的是「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此外還有《增廣賢文》、《幼學瓊林》等。這類書,用簡短的駢儷句式,且多押韻,兒童讀來,琅琅上口,便於記憶,既能識字,又長知識,以至終生不忘。


其中貫注的自然觀、倫理觀、道德觀、價值觀、歷史觀等,活潑鮮明,通俗易懂,因之能在民間廣泛流傳。所謂「讀了《增廣》會涉罵,讀了《幼學》會講話。


因為《增廣》多談世態人情,《幼學》多辭彙典故吧。這些書的內容雖同屬封建文化的範圍,不免宣揚封建思想意識,甚至還有庸俗無聊和迷信荒誕的東西,但在傳授基本知識,進行生活教育和端正道德規範方面,還包含不少有益的成分,是不可一筆抹殺的。


這種蒙書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自有其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價值。毛主席幼時讀書多,也為其日後成為大詩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我們現在是否急需一場變法 - 天天要聞

我們現在是否急需一場變法

關於變法,這是一種較為古老的說法,其實我們離最近的一次變法也就一百多年。 到了近現代,變法一詞逐漸被「改革」二字所代替。那麼我們現在是否急需一場變法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我們現在正逐漸擺脫房地產經濟,而所謂的「舊法」已經不適用於當下的新環境
【檢察護企】瑞麗檢察:以「檢」之力 護「企」前行 - 天天要聞

【檢察護企】瑞麗檢察:以「檢」之力 護「企」前行

檢察護企      為有效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服務保障民營經濟高質量健康發展」常態化長效機制,深入推動「檢察護企」專項行動走深走實。6月26日上午,瑞麗市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邵曰生到雅戈爾(瑞麗)服裝有限公司、瑞麗市音皇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實地走訪調研,深入了解企業生產狀況和法治需求。      走訪...
一袋饅頭換狀元,貧寒學子的逆襲人生 - 天天要聞

一袋饅頭換狀元,貧寒學子的逆襲人生

前言在清朝,有一位出身貧寒的學子,他的人生故事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傳奇。徐州小子,志存高遠清朝年間,江蘇徐州的一戶貧寒農家裡,誕生了一個名叫李蟠的男孩。他的家族曾有過書香門第的輝煌,但到了他這一代,已是家道中落,生活拮据。然而,貧寒並未磨滅李
1855年,黃河決堤改道,百萬人喪命,南方人理解不了的恐怖 - 天天要聞

1855年,黃河決堤改道,百萬人喪命,南方人理解不了的恐怖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文|袁公博編輯|t引言黃河素有「銅頭鐵尾豆腐腰」之稱,自孟津以西的流域,由於多流經山谷,自古以來改變不大,而孟津
故事中的威海丨文登營的故事 - 天天要聞

故事中的威海丨文登營的故事

史料記載:文登營「在文登縣東十里。明宣德二年建。初在縣西門內,十年遷此。有土城周三里,東、西、南三里。營當東面之險。今移縣城中」。據老人們傳說,文登營以前廟宇眾多,像毗盧庵、三元殿、旗纛廟、老爺廟等。經世事變遷,如今已經蕩然無存,只存於人們
「產業園區的腐敗典型」,湖南省永州市原副市長劉衛華被公訴! - 天天要聞

「產業園區的腐敗典型」,湖南省永州市原副市長劉衛華被公訴!

正義網記者6月27日從最高人民檢察院獲悉,日前,湖南省永州市人民政府原黨組成員、副市長劉衛華(副廳級)涉嫌受賄罪一案,經湖南省人民檢察院指定管轄,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檢察院依法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公訴。檢察機關在審查起訴階段,依法告知了被告人劉衛華享有的訴訟權利,並依法訊問了被...
?繼《何以中國》後,上海再推《文運中國》 - 天天要聞

?繼《何以中國》後,上海再推《文運中國》

6月26日,第29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電視論壇《何以中國》鑒賞對話暨《文運中國》啟動儀式在上海廣播電視台舉行。《文運中國》是繼大型紀錄片《何以中國》之後,上海出品的又一部具有中國審美和人文特質的紀錄片。《何以中國》自2023年12月9日起在東方衛視和百視TV等網路平台播出後,創下了億級體量的傳播,在國內大屏端累計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