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得力秘書的姚凌,不顧30歲年齡差,成為任正非的第二任妻子

2021年12月17日20:33:02 歷史 2000

我們都知道,華為公司的創始人兼總裁任正非,創造了我國中國民營企業的一個輝煌。然而他在創辦華為前,卻也遭遇過重大失利和負債,人生一度跌入低谷,那麼他又是如何走出陰霾,建立世界聞名的商業科技王國呢?

曾是得力秘書的姚凌,不顧30歲年齡差,成為任正非的第二任妻子 - 天天要聞

這不得不提,他背後的那個女人,也就是在他創辦華為期間一直陪伴在他身邊的妻子——姚凌。


實際上,任正非早期並非出身什麼大富大貴之家。1944年10月25日,他出生於貴州省安順市鎮寧縣一個貧困村莊。在當時那個艱苦年代,身為知識分子的父親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全家人勒緊褲腰帶也堅持供任正非讀書學習。


任正非也很爭氣,在1963年考入了重慶建築工程學院,畢業後就業於一家建築工程單位。

曾是得力秘書的姚凌,不顧30歲年齡差,成為任正非的第二任妻子 - 天天要聞

任正非


自古以來都說男兒當成家立業,任正非在事業上升期時,也很快收穫了自己的愛情,然而對方並非我們開頭說的姚凌,而是一位名叫孟軍的姑娘。


孟軍的家庭條件很好,硬要跟任正非對比起來,就好似我們經常會在影視劇中看到的:窮小子和富家千金。


兩人情投意合不假,然而現實很快就給了任正非一個悶棍,孟家不同意,原因自然就是門不當戶不對。最後,還是在孟軍自己的堅持下,招了任正非做「上門女婿」。

曾是得力秘書的姚凌,不顧30歲年齡差,成為任正非的第二任妻子 - 天天要聞

孟軍

或許在外人眼中,這明明是任正非攀上了高枝,以後榮華富貴享之不儘是個大好事,但任正非內心卻並不這麼想。


兩人的愛情是純粹的,可有了身份上的差距,自然就增添了些別的味道。任正非也知道了男人如果想要被人看得起,自己還是要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


然而孟軍天生就是一個強勢的商業女英豪,凡事都很有主見,婚姻中但凡兩人都很強勢,那麼結局自然不言而喻。1984年,孟軍與任正非家庭矛盾升級,正式離婚了。

曾是得力秘書的姚凌,不顧30歲年齡差,成為任正非的第二任妻子 - 天天要聞

恰巧此時正是任正非事業的最低谷,不僅失去了婚姻,連工作也丟了,最後還欠了一屁股債,可以說此時的任正非已經跌入了人生的最低谷,如果不能東山再起的話,那麼等待他的只能是泯與眾人了。


1987年,任正非找了幾個投資者集資了21000元人民幣,創立了「華為」公司,打算東山再起。


也就在這個時候,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姚凌應聘了任正非的秘書崗位


姚凌沒有什麼顯赫的家庭,也沒有出眾的相貌,就是一個身份簡單的大學生。然而姚凌在當時那個年代能夠得到大學文憑,已經可以想見她的雙商不簡單。


對於「華為」這個新公司,姚凌也沒有挑三揀四,只是兢兢業業地跟在任正非後面完成她日常的工作。「華為」初期也沒什麼大業務,辦公區域也不能跟其他大公司比,但這裡的工作氛圍還是把姚凌留在了這裡。

曾是得力秘書的姚凌,不顧30歲年齡差,成為任正非的第二任妻子 - 天天要聞

大家不要以為秘書就只是負責端茶倒水,沒什麼重要工作,其實不然,一定程度上來說,秘書的本職就是為了更好地幫助領導者完成工作,像是會議速記、安排行程、接打電話、訂房訂票等瑣事都離不開秘書。

曾是得力秘書的姚凌,不顧30歲年齡差,成為任正非的第二任妻子 - 天天要聞


姚凌作為任正非的左膀右臂,可以說見證了「華為」從起步逐漸步入正軌,也目睹了任正非如何從一個白手起家的創業者,逐漸成長為一個成功男人。


在這期間,姚凌也從一個插不上話的傾聽者,成長為一個業內行家。有時在任正非工作一籌莫展時,她也能提出幾個讓人眼前一亮的好點子。每逢任正非快要扛不住壓力的時候,姚凌都能站出來寬慰他、鼓勵他。


這樣的情況下,即便任正非比姚凌大了30歲,一路的同甘共苦也足以讓兩人的結合順理成章了。後來當「華為」有了一定的成就後,任正非就直言不諱地提到,他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離不開姚凌的風雨同舟。

曾是得力秘書的姚凌,不顧30歲年齡差,成為任正非的第二任妻子 - 天天要聞

姚凌

而任正非的第二次婚姻其實也得到了他前妻孟軍的祝福,兩人原本就沒什麼大矛盾,當年也只不過是因為理念不同,才沒有硬湊合在一起。更何況在「華為」的成長階段,前妻孟軍和前老丈人是出過力的。任正非對此恩也一直銘記在心。


第二次婚姻竟然能夠得到前妻的認可和祝福,足以說明任總不是一般人,姚凌也是一個極其優秀的姑娘。


1998年,姚凌為任正非產下一女,她也把重心放在了家庭,全心全意在家照顧老公孩子,為任正非解除後顧之憂。


任正非對於姚凌的付出也是看在眼裡,於是讓女兒跟了母親的姓,取名為姚思為,後改名姚安娜

曾是得力秘書的姚凌,不顧30歲年齡差,成為任正非的第二任妻子 - 天天要聞

姚安娜

其實這在當時那個年代可以說是非常不容易的,大女兒孟晚舟跟隨孟家姓是因為自己當年畢竟是入贅進的孟家,但任正非能讓姚安娜也跟隨姚家的姓氏,足以說明他的胸懷非常人可比,也沒有受傳統條條框框的束縛,後來事業上的成功或許跟他這個品質也分不開吧。


姚安娜從小就嚮往藝術,任正非和姚凌也十分支持,女兒想學跳舞就給她報舞蹈班,想學鋼琴就專門給她找了家庭教師,即使姚安娜長大後想要進入演藝圈,夫妻倆也同意女兒選擇的道路。


這或許也跟任正非平時無力照顧孩子有關,人們都說事業家庭難兩全,當任正非把精力都放在創業和工作上時,難免就會冷落家庭。因此他對於孩子的未來不會太多干預,只要不幹違法的事情就全力支持她做。


姚凌作為任正非曾經的秘書,自然對此十分理解,女兒對父親也沒有任何怨言,不得不說是姚凌教育的功勞了。

姚安娜倒也爭氣,從小就對自己有很高的要求,每個星期至少都要跳15小時的舞蹈,大學時作業都能寫到凌晨三四點。2016年,姚安娜以滿分的入學考試成績,提前被哈佛大學錄取。2020年畢業後準備踏入娛樂圈。

曾是得力秘書的姚凌,不顧30歲年齡差,成為任正非的第二任妻子 - 天天要聞

姚安娜

就在人民大眾以為姚安娜是個嬌生慣養的富家小姐時,她卻在熒幕前展現了她簡樸真實的一面,大家才知道這個可愛的小姑娘跟她父親一樣,是個踏實認真的人,姚安娜也因此收穫了一大批忠實的粉絲。


任正非在公開場合,對自己的兩任妻子都不吝誇讚之詞,甚至在華為的銷服體系大會上,一個專門頒給員工家屬的獎項,任正非就不怕引起非議直接頒給了自己的夫人姚凌。

曾是得力秘書的姚凌,不顧30歲年齡差,成為任正非的第二任妻子 - 天天要聞

可以說這是任總在員工和大眾面前,坦率地展現自己對妻子在他背後默默付出的感謝,如果沒有姚凌這樣的賢內助為自己解決後顧之憂,自己也不可能如此沒有後顧之憂地投入到工作之中,華為也未必會有今天的成果。


潛台詞是大家在取得成就的同時,也不能忘記自家的幕後英雄。畢竟每個人賺的錢都是花給家裡人的,不能顧此失彼。

曾是得力秘書的姚凌,不顧30歲年齡差,成為任正非的第二任妻子 - 天天要聞

姚安娜

然而世事無常,最終任正非還是與姚凌離婚了,原因不為我們所知,但不容置疑的是兩人還保持著友好的關係。而姚凌雖然失去了任夫人的稱號,但她得到的補償也足以讓她安享下半輩子了,更別說兩人之間還有姚安娜這個女兒。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馬屁 - 天天要聞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馬屁

俗話說得好:千穿萬穿,馬屁不穿。你要求人辦事、想要達到某種目的時,拍馬屁往往特別管用。 江湖上有一個人,那就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他特別喜歡別人拍馬屁,因為他屬於威權型人格,特別享受那種君臨天....
中國人民抗戰紀念館展出趙一曼遺書:親愛的孩子啊,希望不要忘記母親是為國而犧牲 - 天天要聞

中國人民抗戰紀念館展出趙一曼遺書:親愛的孩子啊,希望不要忘記母親是為國而犧牲

極目新聞記者 李迎 曹雪嬌7月7日,《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開幕式,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辦。8日,該展覽面向公眾對外開放,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恢復開放。趙一曼犧牲前給兒子的遺書(圖源:記者拍攝)據了解,本次展覽面積1.22萬平方米,將展出照...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 - 天天要聞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圍繞明確奮鬥目標形成的團結才是最牢固的團結,依靠緊密團結進行的奮鬥才是最有力的奮鬥」。10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鬥、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確立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提出了「兩個一百年」...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 天天要聞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立獅腦山巔,望太行雲煙。那座座峰巒如同無言的豐碑,銘刻著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崢嶸歲月、不朽功勛。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紀念日,正在山西陽泉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為粉碎...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 天天要聞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省陽泉市考察。他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重溫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光輝歷史,了解當地開展革命歷史教育、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等情況。 陽泉獅腦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團大戰紀念碑直指蒼穹 不遠處,...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 天天要聞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焚燒秸稈,常被誤認為是千年傳統,實則是現代農業的「時代病」。古人用秸稈,少有「一燒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萬種智慧。 從《齊民要術》到《陳旉農書》,從堆肥還田到修築屋舍,秸稈在古人的手中,是滋養農田的肥料,是遮風擋雨的材料,是飼養牲畜的食糧。焚燒秸稈,絕非古人首要的選擇,而是現代化農業發展中人們...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 天天要聞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血與火的14年抗戰,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無數國人在民族危亡時挺身而出,奉獻犧牲。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中國軍民傷亡超過3500萬人。在抗戰相持階段,湖南是對日戰事最多、最慘烈的正面戰場之一。當時全省人口3000萬,徵募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