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驥:乾隆之生母及乾隆帝的漢人血統問題

2021年11月25日06:31:06 歷史 1898
杜家驥:乾隆之生母及乾隆帝的漢人血統問題 - 天天要聞
摘要:本文論證,乾隆皇帝之生母,並非漢人「錢氏」,乃京畿寶坻縣漢人彭氏所生之女,生父是滿人鈕祜祿氏凌住。由於凌住及其上輩有漢人血分,因而此女的漢人血分也較多,她與雍親王胤禛所生之弘曆即後來的乾隆帝,也有漢人血分,而且其漢人血分稍多於滿人血分,並有少量蒙古血分,是滿漢矇混血。文章認為,留存於現今的雍正帝冊封弘曆生母為漢人「錢氏」的諭旨資料,疑問頗多。之所以諭旨中出現「錢氏」字樣,實際情況當是,面承雍正帝冊封嬪妃口諭的貝子允祹,因速記、簡寫受封者鈕祜祿氏為「鈕氏」,字跡潦草,交官吏撰擬諭旨草稿,形近而訛,誤寫為「錢氏」,草擬冊文,也沿用「錢氏」二字。在將冊封文鐫刻於「金冊」以賜予受封者時,才發現誤寫,主管此事的允祹難辭其咎,因而在冊封嬪妃之事上因「誤寫妃姓」而被懲罰。乾隆生母為漢人彭氏所生一事,也是清廷雖禁止滿漢通婚而實際存在滿漢結姻的較重要史實。

乾隆帝弘曆的生母是誰,是史學界久未弄清的問題。影視界也藉此而馳騁想像空間,使大眾得到的只是一些子虛烏有的奇聞。作為學術問題,乾隆的生母有滿人說、漢人說兩種,這關係到清代的滿漢關係、民族融合問題,尤其是這些問題又與身為皇帝的乾隆及其民族血統有關,其探究有一定學術意義。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根據一些新資料,對這一問題作進一步考察。

一、前人研究的回顧及某些疑問

官方文獻記載,乾隆生母是滿洲旗人鈕祜祿氏。清末民初,世間傳有乾隆出自浙江海寧陳氏之說,孟森曾撰專文辯駁其非①,鄭天挺也有否定之論②。此外還有山莊醜女李氏說,謂雍親王胤禛熱河秋獮時,與一醜女李氏發生關係,此女後來誕生弘曆即後來的乾隆帝,因而弘曆生母為漢人李氏。這一說法,郭成康有文否定③。從總的看,相當長時間內,學界是循從官方典籍的說法,認為乾隆的生母是滿人鈕祜祿氏。

2003 年,郭成康發現新刊布的檔案《雍正朝漢文諭旨彙編》之雍正元年二月冊封妃嬪的諭旨,得出新的看法①。這道諭旨的文字是: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諭: 遵太后聖母諭旨,側福晉年氏封為貴妃,側福晉李氏封為齊妃,格格錢氏封為熹妃( 黑體系筆者標註,下同) ,格格宋氏封為裕嬪,格格耿氏封為懋嬪。該部知道。」② 值得注意的是「格格錢氏封為熹妃」這句話,對照後來乾隆朝所修《清世宗實錄》雍正元年二月此日的冊封妃嬪的同一事,卻改記為「格格鈕祜祿氏封為熹妃」,因為前後這兩處的「熹妃」是同一人,也即弘曆的生母,據此懷疑乾隆生母曾由錢氏改為鈕祜祿氏,並推測更改的原因有以下可能: 1. 漢族人錢氏與滿人鈕祜祿氏是毫不相干的兩個女人,錢氏曾與雍親王胤禛在避暑山莊有過一段露水姻緣,此後生下弘曆。雍正出於種種考慮,以另一位王府格格滿族人鈕祜祿氏取代錢氏為弘曆生母; 2.漢族人錢氏與所謂滿族人鈕祜祿氏實為同一女人,只是雍親王給錢氏換了個鈕祜祿氏的滿族姓氏,然後對外宣布弘曆是鈕祜祿氏誕育。3. 漢族人錢氏由於某種因緣沒入典儀官凌住之家,通過選秀女或其他途徑成為雍王府侍女,雍正元年二月封熹妃時仍以錢為姓氏。幾個月後,雍正將其所生子弘曆秘立為皇儲,考慮到弘曆將來秉持宗社之重,其生母必尊為聖母皇太后,若為漢人,在政治上有種種不便,遂將錢氏改為滿人凌住之姓———鈕祜祿氏。改姓時間,當在弘曆立為皇儲的雍正元年八月或此後。③

此後,黃劍輝發現草擬此次冊文的翰林黃之雋的冊文底稿,該冊文底稿也是「錢氏」封為「熹妃」,文稿收進後人為其梓刻的文集《堂集》中④。黃之雋,江蘇華亭人,康熙五十九年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雍正繼位後便為翰林院撰文,雍正元年七月授為翰林院編修,而撰擬冊文,正是編修等翰林官的職責。黃之雋所擬封熹妃的冊文底稿記為: 「咨爾錢氏,毓質名門,揚休令問,柔嘉懋著,夙效順於中闈,禮教克嫻,益勤修於內職。茲仰承皇太后慈諭,以冊、印封爾為熹妃……」。據此認為,這「進一步證實了熹妃本為漢姓錢氏」,也即弘曆生母為錢氏,因為錢氏出身「相當寒微」,將其「更改為滿姓鈕祜祿氏,是清世宗為確保高宗( 弘曆) 繼位採取的措施」,改錢氏為鈕祜祿氏的時間,則認為「黃之雋在雍正元年二月下諭冊封熹妃後開始起草冊文,但是當年十月他即離京赴福建上任,沒有參加十二月的冊封后妃典禮,而在他離任之後,接任者對他的稿子作了多處潤色,成為典禮上所頒的冊文,並據之載入了實錄」,揆諸這段論述的語意,改姓當是黃之雋離任後的雍正元年十一月( 黃之雋離京是十一月初一日⑤) 以後至十二月二十二日冊封典禮前的撰寫正式冊文時。⑥

上述上諭、冊封底稿都有「錢氏」封為「熹妃」,也即乾隆生母為「錢氏」的記述,為乾隆生母的研究引入了一個廣闊複雜的空間。兩位學者都強調,後來將乾隆生母「錢氏」改為鈕祜祿氏的,是雍正,並分析了改姓的種種可能與原因、時間,相當精闢、深入。

以下表達本文對錢氏改姓的一些疑問。

(一) 雍正帝有無必要將弘曆的生母改姓?

改姓,是因為弘曆生母錢氏身份低? 但冊文中的「咨爾錢氏,毓質名門」,已說明錢氏出身「名門」,為何還要藉助鈕祜祿氏的「名門」。再者,後來乾隆朝所修的《清世宗實錄》所載雍正元年的冊封諭旨、冊封典禮上的改姓後的正式冊文,都稱是「格格鈕祜祿氏」封為熹妃,這「格格」又稱作「藩邸格格」,是指雍正繼位前王府府邸的「侍女」、「使女」( 並見後述) ,可見改姓後仍註明其原來並不高的身份,或者說,雍正、乾隆兩朝皇帝,都並不在乎、也不諱言乾隆生母的低身份。

而且,雍正元年二月的冊封上諭以後,弘曆生母已然封為妃———熹妃了,幾個月後立儲而選擇妃生之子為皇儲,並不存在身份低的問題。當初康熙帝的生母佟氏、雍正帝的生母烏雅氏,都是一般的妃,所以弘曆也完全有資格立為太子。皇帝后妃中,皇后所生子為嫡子,其他妃嬪,無論貴妃、一般妃、嬪,都是庶出,若無嫡子,貴妃所出子、一般妃所出子,都有立為皇儲繼皇位的資格與可能,比如康熙朝廢太子胤礽後,再無其他嫡子,此外的庶出皇子中,皇十子胤䄉的身份最高,其生母是溫僖貴妃,且為鈕祜祿氏。其餘皇子如胤祉、胤禛、胤祺胤禩胤禎(胤禵) 等,均為一般妃所生。但康熙帝從未屬意身份最高的胤䄉,王公大臣推薦的是胤禩,康熙屬意的皇子,雖然學界有分歧,但無論胤禛、還是胤禵( 胤禎) ,都是妃出,而不是貴妃所出之胤䄉。

改姓是因為弘曆生母為漢姓? 但從此前、此後的事實來看,這一原因也不存在。此前,康熙被立為皇位繼承人時,其生母就是漢姓佟氏。此後,乾隆秘立太子,所立皇十五子永琰即後來的嘉慶帝,其生母也是漢姓,魏氏,乃內務府內管領(即辛者庫①) 下包衣(奴僕) 漢人清泰之女。可見,清朝皇室太后、皇帝等,是不在乎嗣皇帝生母的漢姓的,清代,皇帝以入旗漢人也即平常所說的漢軍旗人之女為妻,是制度內之事,該漢姓女所生皇子也同樣可立為太子繼皇位。

再從雍正做事不顧忌物議而我行我素的風格看,即使沒有乃父身為一般之妃及漢姓女所生子身份繼皇位的先例,他也可能破例而為,更不要說已有皇父雖是漢姓生母而仍可繼皇位的先例了。

綜上可以認為,當時並不存在雍正為了立弘曆為皇儲而把所謂漢人「錢氏」改為滿人、高門大姓的必要。

(二) 如果把錢氏改為鈕祜祿氏,又如何讓眾多知情者緘口?

若弘曆的生母為錢氏,這在康熙五十年八月弘曆出生以後,雍王府上上下下的闔府老幼,已是無人不知。到雍正元年,一個長到了十二三歲的孩子,而且是王子,其生母是錢氏,王府外的皇族人、胤禛屬下旗人奴才等等,也會有不少人是知道的。弘曆在十二歲時又被養在皇宮中,生活在其皇祖康熙皇帝的身邊。乾隆還說過,他在十二歲的時候,因招皇祖喜歡,康熙帝一定要見見他的生母,結果由雍親王胤禛的嫡福晉納喇氏將其生母帶領,引見了康熙,康熙連謂之「有福之人」②,這一事更擴大了弘曆生母是誰的知情者。

還有鈕祜祿氏家族一方,如果誕生皇帝的並不是他家之女的「錢氏」,如今天降大福,他家成了皇帝的外祖父母之家,雞犬升天,這種大事傳不出去?

如果弘曆的本來生母是錢氏,而後來又改為鈕祜祿氏,以上眾多之人,尤其是雍王府的那麼多人,難道不產生疑問、傳聞? 雍正的這種有政治目的的將皇子生母妃嬪改姓的不光明行為,就不考慮眾多知情者私下流傳? 如果禁止流傳,雍正又如何封住這眾多知情者之口? 面對人們的懷疑,雍正又該如何解釋這一併不光明之事?

另外,如果弘曆生母是「錢氏」,雍正封其為妃的諭令已然下達給王公或官員,他們又傳達到擬寫諭旨的機構和官員,後來撰擬正式冊封文、製作金冊鐫刻冊封文,以公開的隆重儀式封賜受封之妃,弘曆之生母是誰,便會公開於眾,這一環節就必須下令有關機構官員將錢氏改為鈕祜祿氏,以使朝野都知道弘曆之生母是滿人高門的鈕祜祿氏,而不是錢氏。如此一來,官場很多人都得知將弘曆生母漢人錢氏改為滿人鈕祜祿氏,雍正又該如何運作這一作偽之事? 對官場眾多知情者又會怎樣解釋?

(三) 雍正又將如何向弘曆解釋其生母改姓之事?

如果弘曆生母是錢氏,他不可能不知道母親姓錢,雍正有意將錢氏改為鈕祜祿氏,雍正元年十二月,便舉行正式冊封典禮,向人們宣布: 封熹妃的是鈕祜祿氏。而弘曆得知所封者已不是自己的生母「錢氏」,或生母改姓鈕祜祿氏,他是否接受? 因為他已十二三歲了,與親生母親有長時間的生活經歷與感情。雍正又如何讓弘曆接受? 如何向其解釋? 既然雍正是為了立弘曆為皇儲而改其生母之姓,又是秘密立儲,對被立者也應保密,如果向被秘立皇儲者的弘曆說明是因為立儲,而改其出身,這「秘密」立儲還有什麼「秘密」意義?

(四) 關於所謂錢氏為養女、籍沒女的疑問。

是否可能有個錢氏是鈕祜祿氏家的養女,或是籍沒之女,入雍王府,與胤禛結合生了弘曆。雍正為提高弘曆身份,而改其生母錢氏為鈕祜祿氏? 這一點也不成立。

若錢氏是抱養的外姓之女,就應該改隨養父凌住的鈕祜祿氏之姓,不應長時期總不改為姓鈕祜祿氏。現在這個所謂「錢氏」,卻始終沒有改其原家庭的姓氏,而是十幾年後的雍正元年八月以後,由於雍正出於某種政治目的才給她改的姓,否則將一直姓「錢」,這是否合於事理、常情?

如果錢氏是籍沒入雍王府的侍女,應該身份甚低賤,甚至可能是罪奴,那麼,在其冊封文中就不可能稱其「咨爾錢氏,毓質名門」了,低賤的籍沒之女、罪奴,不可能如此稱之。所以也不會是籍沒之女。

(五) 有政治目的的改姓,而且是不光明正大的行為,是不能僅將公布的冊文上的姓氏改掉就可以了事的,為了不給後人留下口實,需要把所有可能被人看到的有「錢氏」記錄的文字全部改掉,或將該文件銷毀重做。但從清朝皇家人口冊報、纂修家譜制度上分析,這種做法難度甚大,即使篡改,也難免透露風聲,嚴重損害雍正及當皇帝後的乾隆的名聲與形象。

雍正《大清會典》卷1 《宗人府》記載:

崇德三年定,親王以下至宗室所生子女,年及一歲,許將其名,並所生年、月、日、時,母某氏,開列送府、詳載冊籍,其另室所居之妾媵出者,亦准記籍,如將未居另室妾婢所出,並撫養異姓之子謊報者,治以重罪。開送時,將收生婦名姓,亦並開送存案。

順治九年題准: 親王以下所生子女,詳開某王、某貝勒某妃夫人某氏所生子,名某,並生子之年、月、日、時,送府記籍,貝子以下至宗室俱照此例,開明送府,載入黃冊。其收生婦某、保結某,亦一併開送存案。

順治十八年定,宗室未居另室妾婢所出之子,亦准載入。

以上是雍正朝及以前皇家生育人口的登記、冊報制度。其所以如此嚴格,是為了保證皇家血統的純正性、尊貴性。這裡有兩點值得注意。

1.崇德三年定,嚴禁「將未居另室妾婢所出」之子謊報而記入皇家人口冊,違者「治以重罪」。至順治十八年,才允許「宗室未居另室妾婢所出之子,亦准載入」。這是因為清皇家特重其成員的身份尊卑,府中女奴所生子女,雖然生父是皇家人,也將其排除在皇族之外,當時的檔案說得更詳細: 崇德三年八月規定「若將女奴所生子女及抱養異姓子女,詐稱親生子女,則治重罪」①。順治十八年後,雖然這種女奴所生子亦准載入宗室冊籍,但既然其原則是保持所生子女身份的尊貴性,其對女奴所生子女的審查,應當還會格外嚴格,篡改則是犯大忌的犯罪行為。倘若乾隆生母是「錢氏」,乃是漢人或許是女奴,正是應嚴格審核、準確記錄的對象,如果為提高其身份、民族屬性而篡改,正犯此大忌。

2.子女的生母「母某氏,開列送府,詳載冊籍」,還要將「收生婦某、保結某,亦一併開送存案」。這是說不僅「生母」的姓氏載入冊籍,而且記收生婆、連帶責任之保結人的名姓。若將弘曆生母改姓,需要令宗人府查找原冊,將漢姓錢氏改為滿姓鈕祜祿氏。另外,若上述改姓完成後,這收生婆無中生有地成了「鈕祜祿氏」的收生婆? 還有證明生弘曆者的保結人,這倆人的姓名是否也要改?

另外,弘曆及其生母的資料還要寫入《玉牒》,弘曆出生在康熙五十年八月,幾年後的康熙五十四年正值修《玉牒》②,宗人府上報玉牒館的弘曆出生、生母的資料,所修的《玉牒》,都會有錢氏的記載文字。修成的《玉牒》,正本有兩份,當時分藏北京皇史宬禮部( 乾隆九年後藏於禮部的《玉牒》改藏盛京) ,宗人府玉牒館還有為下一次修《玉牒》作底本、參考而存留的「備查本」。這些人口冊籍、《玉牒》,為了不留非議口實,都須做得乾淨,所有有「錢氏」文字之處,都需要修改,或者為不留塗改、挖補痕迹而全部複製一份,再銷毀原冊,如此工程,需要驚動宗人府、皇史宬、禮部這幾個衙門的多人,才能辦理,能不走漏風聲? 稍有不慎,便會弄巧成拙。結合前述疑點分析,「改姓」究竟有多大必要,而冒此輿論醜聞風險?

所以,如果確有乾隆生母是錢氏而改姓之事,前述那麼大範圍的眾多知情者,會沒有一點蛛絲馬跡的透露? 這也說明,如果乾隆生母確是漢人錢氏,要改其姓為鈕祜祿氏,也是很難實現的。

還有一個更關鍵的疑問是,如果是有政治目的的改姓,而且做法並不光明,唯恐被人發現,那麼為何這有「錢氏」文字的「諭旨」卻並不改掉或銷毀,還遺存下來,而留給人們懷疑? 合乎事理的推測倒可能是: 因為是一般的手寫之誤,而不是有政治目的不能示人而必須塗改或銷毀,所以才沒有必要一定要翻查原檔,將錯字再改回來,或將原檔銷毀。

(六) 如果乾隆之生母為錢氏,那麼,登極後的乾隆皇帝將如何面對其生母改姓的問題?

雍正十三年十二月,繼位剛四個月的乾隆,向全國公布的為生母「鈕祜祿氏」上尊號為「崇慶皇太后」的詔書中,明確地說: 是鈕祜祿氏崇慶皇太后「誕育藐躬」③,也即誕生他的是鈕祜祿氏,「藐躬」是乾隆對自己的謙稱。《清實錄》也稱是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誕上於雍和宮邸」④,這裡的「上」,也指乾隆帝。如果乾隆的生母姓錢,乾隆帝卻稱其姓鈕祜祿氏,或者隱去其真正生母錢氏,而將鈕祜祿氏作他的生母,他就不怕前述眾多知情者流傳宣揚出去,自己落得個為生母改姓、或為改換生母出生家門庭而以非生母代替生母的罵名? 不怕上述詔書布告天下而醜聞流布全國?

對於剛登極的乾隆而言,如果生母改姓,更難辦的還在於,這一事件還不僅僅是生母錢氏一人改姓的問題,還要改外祖父家,按照慣例,皇帝登極後,按例要封生母的娘家,乾隆登極後的雍正十三年十一月,乾隆大封外祖父家,封凌住為公爵,其冊封文中稱: 就是外祖父鈕祜祿氏「凌住……篤生聖母」①,也即是凌住生了他的生母。假若乾隆生母錢氏改為了鈕祜祿氏,那就等於將其親生的姓錢的外祖父母及其錢氏家族拋開,硬找一個別姓家族之人作其生母的生父,而且還大言不慚地說就是此人「篤生聖母」——就是他生了我的生母! 乾隆面對已知其生母之生父並不是凌住的眾多知情者,這種假話能否從一國之君的他的口中說出?他又如何面對其真正的外祖父錢某及錢氏家族人? 再者,如果真有個錢氏外祖父母家,已成皇帝的弘曆,對其真正的外祖父家就不聞不問? 作為秉承以孝治國的一國之君,是否會對替代的假外祖父家鈕祜祿氏家族尊封寵渥,反而對真正的外祖父家錢氏家族冷漠處之,讓其消失於眾人的視線之中? 如果有所照顧,為何從未有關於乾隆厚待其外祖父母家所謂「錢氏」家族的絲毫跡象及傳聞?

所以,乾隆帝的生母本來就是鈕祜祿氏,而不是另外一個人的錢氏。這位鈕祜祿氏太后的自我表白也說明了這點。其死前向官民發出的「遺誥」稱: 「予以薄德,祗膺昊蒼眷佑、列聖篤祥,誕育帝躬」②,這明確是說「予」也即「我」生育了皇帝——— 「誕育帝躬」。如果不是她鈕祜祿氏生的乾隆弘曆而是錢氏,作為冒名之母的她既然已當了四十多年的皇太后,已然享盡了人間的榮華富貴、福壽風光,死前還有必要撒這一彌天大謊嗎? 若乾隆不是她所生,她也就根本不提此事,才是最明智之舉,這是最簡單的道理。

之所以產生以上諸多疑問,還基於看到可以進一步證明乾隆生母為鈕祜祿氏的其他資料。因而懷疑: 是否諭旨、冊文中的「錢氏」是寫錯了,後來又改正為鈕祜祿氏? 因為諭旨、冊文等等公文有誤寫之字,並不稀奇。馮爾康就曾說過: 清朝重要文書,過錄中誤書情況不少見,原作中亦有寫錯的,《玉牒》就有這種情況。筆者在檔案甚至皇家《玉牒》中,也發現不止一處誤寫、脫字現象,如將「喀喇沁」誤寫為「科爾沁」, 「馬哈巴拉」脫一「巴」字而誤為「馬哈拉」,甚至還有將「世宗皇帝」誤為「世祖皇帝」的情況。

以下事實就證明,此次冊封之諭旨、冊文,很可能就是誤寫。

首先,草擬之冊文「咨爾錢氏,毓質名門」這一句就有明顯的錯誤,因為清代有名門八大家如鈕祜祿氏、瓜爾佳氏等,並無「名門」錢氏之說。

再有,多處史籍記載,雍正初年辦理妃嬪冊封的允祹曾將封妃之事弄錯。

清史稿》記: 雍正二年二月,允祹因以前辦理「聖祖配享儀注、及封妃金冊,遺漏、舛錯,降鎮國公」③。這段文字,當是根據《清世宗實錄》的記載:

雍正二年六月宗人府疏奏: 貝子允祹,將聖祖仁皇帝配享儀注、及封妃金冊,遺漏、舛錯,應將允祹革去固山貝子,降一等,授為鎮國公。從之。④

而《雍正朝起居註冊》對此事的記載較詳:

雍正二年六月初五日丙子卯時,上諭乾清門聽政……宗人府所議: 因誤寫妃姓,將允祹革去貝子,降為護( 「鎮」字之誤———筆者注) 國公,照例留三佐領,其餘佐領俱行入官。又因誤禁寺廟燒香人等,議將允祹革去辦理禮部事務。又因儀注內遺漏清文,允祹無可罰之俸,應毋庸議。①

將以上資料聯繫起來分析,《清世宗實錄》的此段史料,前一詞的「遺漏」,對照《雍正朝起居註冊》所記,是指「將聖祖仁皇帝配享儀注」的「儀注內遺漏清文」一事,那麼, 「將聖祖仁皇帝配享儀注及封妃金冊,遺漏、舛錯」中的「舛錯」,也正是對應的後者「封妃金冊,……舛錯」。由此可知,這「誤寫妃姓」並非別的事情,而是與「封妃金冊」弄錯,是同一事,也即是在封妃之事上「誤寫妃姓」,而且,誤寫的姓,是封「妃」者,既不是封「貴妃」者,也不是封「嬪」者。而此次封「妃」者只有兩人: 「側福晉李氏封為齊妃,格格錢氏封為熹妃」,其他人: 年氏是封「貴妃」,封「嬪」的是宋氏、耿氏( 見前述原文) ,而這兩個封妃的人中,李氏沒聽說有將姓氏寫錯之事,那麼「誤寫妃姓」而寫錯的正應是「錢氏」。

將前述資料聯繫而得知: 這「誤寫妃姓」之錯,已延續到「封妃金冊……舛錯」,由此進一步得知: 發現將妃姓弄錯,應是已經在製作冊封「熹妃」的「金冊」這一環節上了。

根據以上情況,再作進一步分析,而推測有這樣的可能: 這次冊封者,由雍正口授辦禮部事務的貝子允祹,允祹面承諭旨後,速記簡寫,而將「鈕祜祿氏」簡稱,寫為「鈕氏」,交與禮部轉交內閣草擬諭旨,因速記的文字潦草不太清楚,起草諭旨者將「鈕」字錯寫為「錢」字,據此諭旨再草擬冊封冊文,仍沿用而寫為「錢氏」,以後將正式冊文鐫入金冊的環節中,才發現寫錯了。儘管最初並非允祹錯寫「錢」字,但事情由他引起,也有可能是他將「鈕祜祿氏」簡記為「鈕氏」就被認定為「誤寫妃姓」,因為漢人也有「鈕氏」,而他又是禮部事務的最高負責人———管禮部事務,是責任的擔當者②。所以此事與允祹其他錯誤之事共三件,於雍正二年六月初五日,便一併由宗人府上報,將允祹革去辦理禮部事務之職,貝子爵降為公爵。

而將錯寫的「錢氏」改正為「鈕祜祿氏」,當是在雍正元年十二月的製作金冊之時。也正因此,十一月初一離京去福建任職的冊文起草人黃之雋,並未發現他寫的紙質冊文寫錯了,仍把寫為「錢氏」的冊文草稿與其他「制草」諸文一起保存,他的後人收入其《(廣吾)堂集》梓刻,存留至今。

鈕祜祿氏因於「雍正元年十二月冊封熹妃,後晉熹貴妃」③,這大概也是民國年間黃鴻壽纂《清史紀事本末》所說允祹受罰,是因「冊封貴妃金冊有舛錯故」的來歷,當是黃鴻壽把當時的熹妃,以後來的熹「貴妃」名之了。

以下需要辨別的關鍵問題是,雍正元年二月下發的冊封「錢氏」為熹妃的是「諭旨」,是皇帝的指示,難道雍正帝的「諭旨」是自己把弘曆生母寫作「錢氏」? 或者說,弘曆生母就是錢氏,「錢氏」二字乃雍正帝所擬文字?

實際上,這草擬的「諭旨」,既非雍正手筆,他也並未過目。因為,冊封,這種按照成例之事辦理的公文程序,雍正只是將皇四子弘曆生母等應封者口授管禮部的王公或禮部堂官,禮部管部王公或堂官將草記的諭旨意思的文字轉交內閣,由內閣撰擬諭旨,而並非皇帝親自擬寫。因為即使是軍機處經辦軍國大政、軍機要務的諭旨,也是皇帝口授,而由面承口諭之官員回署擬寫為文字諭旨①,更不要說這種例行之事了。如果這一冊封諭旨是雍正帝親自所寫或寫錯,就不會將允祹以「誤寫妃姓」而治罪了。至於官員所擬諭旨的內容,如果是軍政大事、無舊例可循者,皇帝需要將其草擬的諭旨再審閱、修改,然後才下發,像冊封妃嬪這種非國家軍政大事而且有冊封成例的形式性諭旨文,皇帝一般是沒有必要再過目審查的,因為清代皇帝躬親辦理的政務繁多,尤其是雍正元年繼位不久的雍正帝,需親自處理的軍政大事、對付政敵等事太多,如果雍正審查了這道官員草擬的諭旨,也就不會將錯寫妃姓的諭旨下發、直到製作金冊時才發現而糾正了。

冊封類的諭旨擬成後,需下達給翰林院,由翰林官草擬每個被冊封者的具體「冊文」,然後轉交中書科,由中書科辦理製作冊封的金冊之事,正式冊文需鐫刻在金冊上。這次受封者,都是雍正繼位前為其生有子女的妻妾、侍女( 格格) ,沒生子女者未予封,這一草擬的諭旨將應封者並未弄錯,封熹妃者就是皇四子弘曆的生母,只是將姓氏寫錯了。若是將應封之人弄錯封給了另外一個人,應該早就發覺了。正因為應封人沒錯,所以到製成金冊須舉行儀式、遣官頒發受封者時,才發覺是將應封者也即接受金冊者的姓氏寫錯了。這也可說明,所謂「錢氏」實際就是鈕祜祿氏本人,而不是別人,只是最初公文上的「錢氏」是寫錯之文字,以後改正為鈕祜祿氏。

那麼,最初這「鈕祜祿氏」怎麼就錯成了「錢氏」呢? 蕭奭《永憲錄》( 成書於乾隆十七年) 所記,為此事提供了可作聯想的線索:

世宗憲皇帝御極之雍正元年二月戊午,傳皇太后懿旨: 封側福晉年氏為貴妃,李氏為妃,格格鈕氏為妃,宋氏、耿氏為嬪。②

《永憲錄》的編纂資料來源之一,就是傳抄的邸抄、朝報、詔諭、奏摺等③,那麼,是否有這種可能: 最初管禮部事的允祹面承雍正口授諭旨時( 或稍後) ,就是將「鈕祜祿氏」簡化並速記為「鈕氏」,因為當時滿人取漢姓名字以首字作姓者並不鮮見,如傅察氏家族人取名傅繼祖、傅恆,就是以姓之譯漢首字「傅」為姓。此氏族還有的以漢文寫為「富察氏」,而取名富爾敦、富倫琦的④,都是這種稱姓的做法。允祹速記時,為簡寫而以「鈕氏」代為「鈕祜祿氏」,是很有可能之事。速記字潦草,允祹將速記潦草的諭旨轉交內閣官員草擬諭旨,潦草的「鈕」字再錯為「錢」字(此次冊封者,其他人也均為漢姓,也增加了這種可能) ,下一步交翰林院,翰林官據此而撰擬冊文,將封熹妃者仍寫作「錢氏」,也就進一步成為可能之事了。也可能確是如此,所以在《永憲錄》的抄錄中,其先抄錄的封熹妃者為「鈕氏」,其後所抄,又出現了: 雍正元年十二月丁卯「封年氏為貴妃,李氏為齊妃,錢氏為熹妃,宋氏為裕嬪,耿氏為懋嬪」①, 「鈕氏」又成了「錢氏」的情況。這有可能是作者蕭奭兩次根據邸抄、朝報中的不同文件抄錄而成的。

基於以上分析,本文認為,前述檔案、文集中存留下來的乾隆生母為「錢氏」的文字,頗多疑問及不合事理、情理之處。官方所公布的乾隆生母為鈕祜祿氏,應是可信的。其他資料也可對此作進一步佐證,詳見下一節所述。

二、家譜、方誌所見乾隆生母是鈕祜祿氏的資料

在清實錄、政書之外,家譜、方誌中,也有一些關於乾隆生母「崇慶皇太后」是鈕祜祿氏、及其娘家人的有價值的資料,現列舉如下,並作綜合分析。注意黑體字部分。

乾隆十二年修成的《鑲黃旗鈕祜祿氏弘毅公家譜》,其中的「九世弘毅公堂侄孫」一目下,記乾隆帝弘曆的外祖父凌住,有如下內容。

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奉旨: ……四品典儀凌住,乃崇慶皇太后之父,恪恭奉職,忠藎居心,肅王府之儀章,荷天家之寵渥,積厚流光,篤生聖母,應遵定製,錫以褒封……凌住封為一等公,妻封為一等夫人。

(承恩公凌住) 娶彭氏,寶坻縣生員彭武公之女,生於康熙十一年三月二十八日子時。乾隆六年,夫人七十壽日,仰蒙皇恩,特賜「古稀人瑞」匾額……生子四人: 長,伊通阿;次,伊松阿; 三,伊三泰; 四,伊申泰。女三人: 長,崇慶皇太后; 次,適正藍旗漢軍生員鄭廷輔; 三,適鑲白旗滿洲刑部筆帖式媽金泰。

從家譜可知,乾隆生母的生母,也即乾隆的姥姥,是寶坻縣(北京東南80 公里左右) 的漢人彭氏,乃該縣生員( 即俗稱的秀才) 彭武公之女,就是此女與凌住生的乾隆生母鈕祜祿氏「崇慶皇太后」。修家譜時,凌住、彭氏均在世(凌住卒於乾隆十二年、彭氏卒於乾隆十七年) ,乾隆六年,乾隆帝還送給他的姥姥這位彭氏祝賀七十大壽的「古稀人瑞」匾額。這種具體而且明確說乾隆皇帝與漢人有血緣關係的記載,會是造假嗎? 如果不是事實,強造乾隆有漢人血緣關係,就不怕犯「大不敬」之殺頭罪? 如果雍正(或乾隆) 出於掩蓋乾隆出生於漢姓之母的政治目的,而將其生母漢姓錢氏改為他家的滿人鈕祜祿氏,那麼這一鈕祜祿氏家族還會透露乾隆的姥姥是漢姓彭氏這一敏感信息嗎?

再看乾隆《寶坻縣誌》的記載,此志修成於乾隆十年,距弘曆繼位時間不太長。主修者為知縣洪肇楙,作序者有刑部尚書汪由敦、直隸總督那蘇圖、直隸布政使方觀承、順天府尹蔣炳等多人,可見是非常正規且受推崇的志書。此志的「冢墓」,記載著凌住之父也即崇慶太后鈕祜祿氏的祖父吳祿( 追封承恩公) 的墳墓,內容如下:

國朝承恩公墓,在縣西南二十里,皇太后祖承恩公諱吳祿之阡。乾隆元年特遣官致祭,建寢園,立御制碑文二道。

此墓「在縣西南二十里」,是說在寶坻縣城的西南二十里的地方,而且在乾隆繼位幾個月後就建寢園、立「御制」碑文②,乾隆元年就遣官致祭。該志作者還以按語形式發如下感慨:

按: 自寢園既建,相地者過之輒詫曰: 「氣佳哉! 鬱鬱蔥蔥然,宜其後之大也! 」。然當其卜葬時,曷知今日事哉。伏讀御制文,稱其賦性朴誠,詒謀忠孝,乃知積累之深,其發祥有以也。

按語的意思是說: 想當初吳祿家人選擇這塊地方埋葬他,哪會想到有今日之發跡,現在該家之女成了皇太后,家族之人封公爵,出了這一特大新聞,聞訊而來的相地者———風水先生驚詫此處為風水寶地,乃事後評論之辭,其實應為御制文所贊: 乃其祖上誠樸忠孝,積德所致。

以上按語的虛辭套語我們不必計較它,其所說當初「卜葬時,曷知今日事哉」,則反映了當時生活在寶坻縣( 駐防,見後述) 的吳祿一家,確是極為普通的身份地位,根本沒人注意到他家,更不會想到日後還有如此之發跡。這也使我們想到,如果雍正為提高弘曆及其生母出身的門閥地位,而將錢氏改為此鈕祜祿氏,選這麼一個平凡之家又有何意義? 也確實,吳祿、凌住父子的鈕祜祿氏一支,家世地位遠不能與額亦都一支的鈕祜祿氏相比,血緣也並不太近,凌住之祖父額宜騰,與額亦都是一祖( 阿靈阿巴顏) 之孫的堂兄弟①,乾隆生母這輩與額亦都家族已出五服。而且凌住家族並不與上三旗之鑲黃旗的額亦都家族同旗,而是在下五旗的鑲白旗。乾隆繼位後的乾隆元年才由鑲白旗抬旗而入鑲黃旗( 見後述) 。

從八旗分封及相關制度方面分析,鈕祜祿氏也有入為胤禛雍親王府「格格」的可能性。

據《鑲黃旗鈕祜祿氏弘毅公家譜》所載: 鈕祜祿氏凌住一家「原在鑲白旗,乾隆元年奉旨改隸鑲黃旗」②。就是說,凌住一家在乾隆元年以前,是隸屬鑲白旗,乾隆繼位後,才按例將皇帝生母娘家抬旗。據筆者以前考證,胤禛也正是於康熙三十八年封入鑲白旗,領有鑲白旗的滿洲、蒙古、漢軍佐領,康熙四十八年晉封雍親王,增撥這三種佐領③。凌住一家所在的滿洲佐領,當是在這一期間分與胤禛,成為其所領有的佐領的。凌住及其父吳祿一家,是在北京東南的寶坻縣駐防,寶坻縣駐防的,也正是鑲白旗,有滿洲佐領人,前揭乾隆《寶坻縣誌·職官·附駐防》記有該縣的八旗駐防官、兵是「防守御( 當作「尉」,也發yu 音) ,並鑲白旗駐防滿洲」。雍正《八旗通志·職官志·八旗駐防官員》也記: 「寶坻縣,鑲白旗,防守尉一員,康熙十二年設。」④ 清代的宗室王公,與所領有的旗分佐領下人有主屬關係,即通常說的主子與奴才的關係,雖不像包衣奴僕那樣隸屬強,但也帶有一定的人身隸屬性,其家屬包括子女,有服務侍奉於該領主王公之家的義務,這在清代官方文獻中有很多透露。這種屬人若到外省擔任地方官而帶成年子女赴任,需要徵得該主子王公的許可,主家有喜事,要慶賀,主家有喪事,要披麻戴孝。該主子王公還可將其任為管王公府第事務的官員⑤。凌住所擔任的「典儀」就是這種官,是負責王府儀制、儀節及其他雜務的府屬職官,冊封凌住的冊文,稱其「恪恭奉職,忠藎居心,肅王府之儀章」,就應指的是在胤禛的雍王府從事這一職事。而其女鈕祜祿氏為「藩邸格格」,應是侍奉雍王府一家的侍女。據載,她曾伺候生病的主子胤禛,獲得好感。她雖然與雍親王胤禛發生關係而生有王子,但與雍親王始終並無正式的夫妻名分,所以胤禛繼位以後,才將為其生有子女的三位藩邸格格鈕祜祿氏、宋氏、耿氏,都封為妃或嬪,使她們都有皇帝之正式庶妻的名分,也許因為鈕祜祿氏是滿人,或許是雍正已決定將其所生子弘曆立為皇儲,所以這三人雖然都是藩邸格格,唯獨鈕祜祿氏封為「妃」,而宋氏、耿氏都封為低一個檔次的「嬪」。

三、乾隆帝的漢人血統問題

雖然乾隆生父雍正是滿人,生母是鈕祜祿氏,也是滿人,但乾隆是滿漢混血者,比較精確地計算之細情如下。

先看乾隆父親雍正帝的血分。

雍正的祖父順治帝,是滿洲血1 /2 + 蒙古血1 /2 的混血者。雍正父親康熙帝,是滿洲血1 /2+ 漢血1 /4 + 蒙古血1 /4。雍正生母烏雅氏,滿洲人,則雍正是滿蒙漢混血者,具體血分是: 滿洲血3 /4 + 漢血1 /8 + 1 /8 蒙古血,這是鄭天挺先生研究的結果①。

再看乾隆生母鈕祜祿氏的血分。

乾隆《寶坻縣誌》記載: 乾隆元年九月十二日,乾隆帝遣直隸承宣布政使張鳴鈞齎敕祭祀他的外高祖額宜騰、外高祖母龍氏,諭祭文曰: 「諭祭誥封承恩公額宜騰之靈曰: ……外高祖額宜騰,賦性朴誠……外高祖母龍氏,早佩女箴,夙嫻內則……三傳而鍾聖母……」

同日,乾隆令同一人前往祭祀他的外曾祖吳祿、外曾祖母喬氏,也即乾隆生母之祖父母吳祿夫婦,其諭祭文寫道: 「諭祭誥封承恩公吳祿之靈曰: ……外曾祖吳祿,躬修自勵……外曾祖母喬氏,賦性柔嘉……特鍾於再世母儀,隆示於萬方……」②。

以上額宜騰( 或作額宜謄) 的妻子「龍氏」、吳祿的妻子「喬氏」,都是漢姓。再從額宜騰一家屬於一般旗人之家的情況看,納妾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吳祿就應是龍氏所生,凌住也應是喬氏所生,諭祭文中所說的「龍氏……三傳而鍾聖母」、「喬氏……特鍾於再世母儀,隆示於萬方」,當也表明她們與乾隆生母有血緣關係。

據以上記載,乾隆帝的外曾祖吳祿,是滿人額宜騰與漢人龍氏結合的混血者,滿洲血、漢血各佔1 /2。乾隆的外祖父凌住,是滿漢混血的吳祿與漢人喬氏結合的混血者,其血分是: [( 滿洲血1 /2 + 漢血1 /2) ÷ 2] + 漢血1 /2 = 滿洲血1 /4 + 漢血3 /4。乾隆生母鈕祜祿氏,是滿漢混血的凌住與漢人彭氏結合的混血者,其血分是[( 滿洲血1 /4 + 漢血3 /4) ÷ 2] + 漢血1 /2 = 滿洲血1 /8 + 漢血7 /8。

結合以上所計,則雍正與鈕祜祿氏結合所生乾隆帝的血分為: [( 滿洲血3 /4 + 漢血1 /8 + 1 /8 蒙古血) ÷ 2]+ ( 滿洲血1 /8 + 漢血7 /8)÷ 2,是: 滿洲血7 /16 + 漢血8 /16 +蒙古血1 /16,簡言之,乾隆帝的漢人血分佔一半,稍多於滿洲血,並有少量蒙古血。

以下簡要分析滿人額宜騰家族與漢人結姻所反映的滿漢血分融合問題。

額宜騰所娶龍氏,應是在清入關前,這龍氏,有可能是入旗漢人,《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78,有「龍氏」兩家,分隸正黃旗、鑲藍旗,均為包衣漢人,額宜騰之妻龍氏是否出自這兩家,待考。同書同卷還有「喬氏」,為鑲黃旗包衣漢人,吳祿所娶「喬氏」,有可能是此喬氏,也可能是其駐防寶坻縣時所娶寶坻縣漢人女喬氏。而凌住所娶彭氏也即乾隆生母的生母,則明確是寶坻縣漢人生員彭武公之女。這祖孫三代之妻,無論是在旗漢人,還是旗外漢人,都屬於漢人血統。滿族統治者曾有禁止滿漢通婚的法令,但八旗內部滿洲人與在旗漢人的通婚不在禁止之列。嚴禁的,是旗人之女尤其是八旗滿洲人、八旗蒙古人之女出嫁旗外漢人,對滿洲人將不在旗的漢人女娶為妻,則持默認態度,民不舉官不究,更不禁止納旗外漢人女為妾。所以滿洲旗人尤其是地方直省駐防的滿洲旗人娶當地漢人女為妻者,並不鮮見,尤以直隸畿輔、東北三省的駐防旗人與漢民雜居者,娶漢人女的現象較多。寶坻縣的旗人駐防,就屬於畿輔地區的分散性駐防,旗人、漢人雜居,因而滿漢互相通婚者較多。以前流行過一句話,叫「出身不由己」,清朝皇帝雖然禁止滿漢通婚,乾隆時更強化實行滿漢不通婚的禁令,竭力維持滿洲族血分的純正性,但客觀事實卻是不由其主觀意志所能左右的,他自己就已有一半是漢人血分,這是清代滿漢民族融合的一個重要事例。

本文對檔案之諭旨、黃之雋文集所存留下來的熹妃為「錢氏」的文字進行分析,提出其弄錯的可能性,推測其實際情況,並以家譜、方誌資料,佐證乾隆生母為鈕祜祿氏,希望把問題的研究引向深入,使我們的認識進一步接近客觀史實。本文觀點尚非定論,供學界討論。但乾隆帝有漢人血統,而且成分還不小,這是目前考察所得出的結果。

注釋、參考文獻從略,文獻來源:《清史研究》2016年第2期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統一後,台灣叫什麼名?台84歲老將王建煊給出答案 - 天天要聞

統一後,台灣叫什麼名?台84歲老將王建煊給出答案

兩岸關係一直是個敏感話題,尤其是「統一」這事兒一提起來,大家的耳朵都豎得老高。對此,台灣省84歲的前「監察院長」王建煊跳出來,拋出了一些關於統一後台灣叫啥名的看法,搞得網上網下議論紛紛。歷史咋回事兒?台灣跟中國大陸的關係,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
董小姐們最憎恨的人,是他 - 天天要聞

董小姐們最憎恨的人,是他

改革開放後,商鞅、秦國遭到了全方位的抹黑,好事者甚至發明了「秦制」這個概念。在他們看來,中國落後的根源就是商鞅,就是秦制。秦制反民主、反自由,所以導致了落後,商鞅罪大惡極,竟然還寫了個《商君書》,提出「馭民術」,教君主們怎麼進行愚民,簡直十
世界最長壽老人去世!百歲長壽老人往往有這些特點 - 天天要聞

世界最長壽老人去世!百歲長壽老人往往有這些特點

據法新社5月1日報道,世界上最長壽的人、巴西的伊娜·卡納巴羅·盧卡斯4月30日去世,享年116歲。美國老年醫學研究組織和「追求長壽」組織稱,現在世界上最長壽的人是115歲的英國薩里居民埃塞爾·卡特勒姆。「活到100歲,健康又長壽」,這是許多人嚮往的目標。長壽不僅取決於基因,更與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大量研究已...
曹縣莘冢集村 - 天天要聞

曹縣莘冢集村

宣統二年地圖莘冢集村位於曹縣城西北8.2公里處。聚落呈正方形,東西、南北長約500米。全村總面積約為1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3公頃,總人口6000餘人。屬青菏辦事處。莘冢集村有夏莘國莘仲君墓,明朝初年,名為伊尹耕莘太平寨。明朝中期成集,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