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之後,毛主席成為了無數中國人心中的信仰,人們紛紛在家中和大街小巷上張貼主席的畫像,既表達對主席的感謝和敬仰,也是堅信在主席的帶領之下,新中國會越來越好。很多沒有見過主席的人,也都能通過畫像知道這位偉人的長相。
1950年,一位湖北的鐵匠在看到毛主席畫像時,越看越覺得眼熟,努力回想很久,忽然眼睛一亮:「這是我好兄弟毛潤之吧!」發現主席竟是昔日兄弟,這位鐵匠驚喜又難以置信,激動忐忑地向中南海寄出了一封信,後來居然真的收到了主席的回信。主席怎麼會認識鐵匠?兩人又究竟是什麼關係,真的交情匪淺嗎?
鐵匠從軍,少年初識
毛主席和這位鐵匠的故事,還要從少年時期說起。這位鐵匠名叫朱其升,12歲時就獨自到湖南一個鐵匠鋪當學徒,但是長期被師父苛待,後來甚至被師父直接趕了出去。
十幾歲的孩子一個人身在異鄉,根本難以生存,幸運的是,朱其升在流浪了一段時間後,就恰逢軍隊徵兵。為了有吃有住,朱其升去報了名,這一年新兵招收並不嚴格,朱其升就這樣入了伍。一開始參軍只是為了能夠吃飽飯,當年的朱其升也沒有想到,他會因此結識後來的偉人,甚至還與對方成為了好兄弟。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之後,18歲的毛主席決心參加革命軍,於是來到了長沙革命軍中報名,這恰好是當初朱其升進的那支軍隊。但是這個時候,軍隊成為了革命軍,招新兵的要求嚴格了很多,需要有熟人擔保。
毛主席認識的志同道合的夥伴現在最多是學生軍,他是最先來參加正規軍的,根本沒有熟人能擔保。但是他不願意就此放棄,與招兵的長官理論了很久,甚至引來了一些人圍觀,朱其升看到後也過來了解情況。
這時的朱其升在軍隊里待了兩年,已經成為了一個小班長,在與主席交談之後,感覺這個小少年很正氣,於是主動為他做了擔保,讓主席能夠順利入伍。
軍營兄弟,患難與共
兩個人比較有緣,主席入伍之後恰巧分在了朱其升班裡,於是朱其升成為了主席初次從軍的重要引人物,帶領主席了解熟悉一切,教會了主席很多軍中經驗和技能。因為主席年紀小一點,朱其昇平時對主席也非常照顧,會在寒冷的時候將自己的棉衣給主席禦寒,也會在軍中難得改善伙食的時候將自己的紅燒肉分給主席吃。
除了朱其升以外,副班長彭友勝對主席也比較照顧。主席年輕之時就已經有了為國為民的胸懷,當然也不會只一味接受別人的付出,主席是軍隊中少見的讀書人,平時會給戰友們講故事,講道理,如果對方願意,主席也會耐心教他們識字、記賬等技能。
主席的正義精神也在影響著身邊的人,曾經主席遇見過兵痞欺負百姓,沒有任何猶豫直接上前與對方理論。這種正義的行為在當時非常難得,也因此主席在軍中很受尊敬。一年以後,毛主席要離開軍營,繼續求學搞革命,這個時候主席已經與「鐵匠」朱其升和「礦工」彭友勝建立起了深厚情誼,是共患難過的戰友兄弟。
天壤之別,情誼仍在
毛主席離開軍營以後,多年都一直忙於革命事業,與曾經的戰友也難有聯繫。1950年收到朱其升的信時,毛主席瞬間就想起了曾經的兩個好兄弟,雖然已經闊別幾十年,但過去建立的情誼依然在。主席給朱其升回了信,和信件一起寄過去的,還有200元。
知道主席仍然記得自己之後,朱其升十分感動,並且決定去北京見一見這個好兄弟。毛主席很快接見了朱其升。兩人雖然多年不見,但是氣氛並不冷淡,暢談許久,追憶了很多往昔之事,也談了現在的生活狀況。主席早在信中就得知朱其升現在自己開了鐵匠鋪有,這次朱其升離開北京之時,主席又給了他500元,算是支持他的生意。
朱其升當初跟主席學了寫字、記賬、做生意,早就不是只會打鐵的小鐵匠了,這500元朱其升沒有推拒,他用這筆錢開了工廠,為國家的經濟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也讓很多工人有了穩定的工作。後來工廠擴大,朱其升得到了主席的誇讚。
結語:
毛主席是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但是從始至終都平易近人,切切實實地把人民放在了第一位,深入了解百姓生活,為國家的發展和百姓的生活改善嘔心瀝血,操勞了一生。毛主席是新中國的領路人,是真正偉大的人民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