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時期的名將《霍去病》是什麼出身?有什麼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2021年09月19日16:45:10 歷史 1841

霍去病是個私生子。他的父親名叫霍仲儒,是河東郡平陽縣人,本在縣衙里做小官,後來被派到平陽侯曹壽家中臨時當差,與平陽侯家的侍女衛少兒私通,生下霍去病。

漢武帝時期霍去病早期人生:霍去病大傳的內容簡介

《中國歷代名人傳記系列:霍去病大傳》以鮮活可感的文字向你娓娓道來,刻畫了青年英雄霍去病這位特殊歷史人物形象,展現了漢武帝時期霍去病大破匈奴的歷史畫面,反映了霍去病在匈奴侵犯大漢之際,奮起與最蠻悍的匈奴進了不屈不撓的鬥爭,終於以智慧和勇敢痛殲了「野蠻」的匈奴軍隊,並一舉將匈奴王庭趕出漠北,為國家消除邊患立下了不朽的功勛。也反映了霍去病叱吒風雲、深謀遠慮和赤膽忠心、銳意進取的人生歷程,同時揭示了善良與奸詐、正義與邪惡、腐朽與新生、崇高與卑鄙、希冀與絕望的矛盾鬥爭,把這一時期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渲染得淋漓盡致。

漢武時期的名將《霍去病》是什麼出身?有什麼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 天天要聞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衛青和霍去病出身都是人奴之子,確實是靠著衛子夫上位的。衛子夫進宮之後衛青就開始到建章營當差。等到後來因禍得福,被封為建章監。但是當時漢朝連一個像樣的專門的騎兵部隊都沒有,衛青正式在受命於此時,幫著漢武帝建立一個騎兵團,還要對其進行訓練。等到奇襲龍城,只有衛青有這樣的膽識和智慧去主動尋找戰機,深入匈奴腹地作戰(大家不要受漢武大帝影響以為這些戰略思想是劉徹想出來的,其實其首創人是衛青),並且使得長途奔襲這一戰略戰術成為漢朝對匈作戰的一個主要指導思想。這一戰術被霍去病發揚光大,直到最後橫掃漠北,漠南無王庭。如果說要總結他們的軍事思想,個人認為衛青的軍事思想是:快、奇,准,穩;霍去病的則為快、奇、狠、准。

漢武時期的名將《霍去病》是什麼出身?有什麼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 天天要聞

第二個問題:漢武帝時代是個人才輩出的時代,要說他怎麼發現衛青這個人才的,還真是細節性的問題,歷史上沒有詳細記述。但是有一個史實是說漢武帝到上林苑狩獵,射死了一匹馬,衛青當場大罵漢朝沒希望了,不愛惜自己的馬匹(此段故事可參考漢武大帝)。也許在這個時候漢武帝就發現衛青有著不同常人的心性了吧。有很多人都耿耿於懷於衛霍二人的出身——外戚。有句話說「英雄不問出處「,這句話不但適用於草根英雄,也同樣適用於貴族子弟(衛霍二人算貴族子弟?!)。上面有位老兄說當時西漢國力強盛,幾乎誰領兵都能打敗匈奴,看看當時對外戰役,除了衛霍二人為主帥的戰爭,有哪一場贏得漂亮的。就算是衛霍二人出戰的時候,兩位公孫,李廣(有人要抓狂了,但這是事實),李蔡路博德,沒有在其二人帳下的,有哪一個是打了勝仗回來的。

漢武時期的名將《霍去病》是什麼出身?有什麼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 天天要聞

下面貼一些歷朝軍事家對衛霍的評價:

岳飛:衛青、霍去病,將之典範,吾當效之。

又云:戰法革新破匈奴,衛青始。

曹彰字子文,少善騎射,能手格猛獸。

(曹)操嘗戒之曰:汝不讀書而好弓馬,此匹夫之勇,何足貴乎?

曹彰曰:大丈夫當學衛青、霍去病,立功沙漠,長驅數十萬眾,縱橫天下,何能作博士耶?

——陳壽三國志

唐朝李靖: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正奇兼善者如孫武、衛青、諸葛亮廖廖數人耳。

第三個問題: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自然是靠著哥哥才能進宮的。但是他為人處事非常謹慎小心,後來武帝讓他學周公輔政。歷史上說他是權臣,但不是奸臣。可以想像,在權力中心活動的人能不有兩把刷子么?!他的才能就是掌握了權術;但是他是真的忠於漢室,自始至終都沒有奪權稱帝,是個忠臣。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 天天要聞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血與火的14年抗戰,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無數國人在民族危亡時挺身而出,奉獻犧牲。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中國軍民傷亡超過3500萬人。在抗戰相持階段,湖南是對日戰事最多、最慘烈的正面戰場之一。當時全省人口3000萬,徵募的兵...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 天天要聞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高志凱和他那句「在恆河畫一條線」的說法都火了。有網友還提議,這條線未來就應該叫「高志凱線」。印度人聽了可能都懵了,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條線的由來高志凱是一位智庫學者,他所說的畫一條線,實際上是針對臭名昭著的麥克馬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 天天要聞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公元 105 年,東漢宮廷宦官蔡倫將一批質地輕薄的 「新紙」 呈給漢和帝。誰也未曾料到,這看似尋常的發明,會成為撬動中華文明進程的槓桿。在此之前,竹簡笨重如石,絹帛貴比黃金,知識的傳播被牢牢鎖在少數人的書架上。
梅國強同志逝世 - 天天要聞

梅國強同志逝世

湖北中醫藥大學7月7日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當代著名中醫學家、傷寒學泰斗、國醫大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獲得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獲得者、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湖北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梅國強同志因病於2...
日本奇葩陋習,為了繁衍人口不擇手段,一直到上個世紀才被廢除 - 天天要聞

日本奇葩陋習,為了繁衍人口不擇手段,一直到上個世紀才被廢除

日本這個國家吧,大家都知道,文化獨特,傳統深厚。但你可能不知道,在它那光鮮亮麗的外表下,還藏著一些讓人瞠目結舌的陋習。今天要聊的,就是其中一個特別奇葩的——「夜爬」。這玩意兒在日本社會裡流傳了好幾百年,直到上個世紀才被徹底廢除。背後原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