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伏首拜陽明——王陽明的智慧故事

2021年08月05日17:59:13 歷史 1385

一生伏首拜陽明——王陽明的智慧故事 - 天天要聞

王陽明是誰?先來王陽明的畫像,很瘦,眼睛很小。人不可貌相,看一個人更要看一個人的才能,這麼瘦弱的人有什麼本事呢?

今天,大家往往給王陽明貼上哲學家的標籤,但實際上這人可是上馬提刀剿匪平叛亂,下馬揮筆寫文章,有空就傳授心學教徒弟。

古人喜歡青史留名,那麼靠什麼留名呢?大家總結出來叫三立,或者說三不朽。人死了,身體會腐爛,錢財會流失,那麼如何才能讓後人記住你呢?那當然得找一些不會腐朽的東西。

第一不朽稱之為立德。如果立一種道德規範讓後人遵守,那當然會讓人銘記。對全世界影響最大的那些人都是宗教的創始人啊。

第二不朽稱之為立功,有的立功是開疆拓土,有的立功是平叛戰亂,有的立功是興修水利,抗擊災害,這也可以。

第三不朽稱之為立言。立言,就是講出一些道理,寫出一些作品,不管是哪一類的,也可以流傳下來。比如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李白、杜甫、羅貫中、曹雪芹,史學家司馬遷、陳壽、司馬光等,也可以讓人記住。

中國文明流傳幾千年,能做到這三不朽的人,很多人認為只有兩個半人:一是諸葛亮,二是王陽明,另外半個是曾國藩。

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王陽明先生。


一生伏首拜陽明——王陽明的智慧故事 - 天天要聞

王陽明的名是王守仁,名雲,字伯安。為什麼叫雲呢,因為他的母親生他的時候夢見了一片祥雲。這種故事是不是很熟悉,比如說李白的媽媽夢見太白金星入懷,朱元璋生的時候村裡人以為他們家著了火。像蒲松齡他媽媽則夢見了苦行僧投胎,結果,雖然蒲松齡雖然沒有做和尚,卻成了一輩子過苦日子的人。

這種現象在古代歷史中可不是巧合,絕對屬於牽強附會,但這種牽強附會,往往是根據後果附會原因。

一生伏首拜陽明——王陽明的智慧故事 - 天天要聞

另外看一下這個字,伯。古代字排序的,伯仲叔季幼,老大一般叫伯或孟,比如孔子的第一個兒子叫孔鯉,字伯魚;老二叫仲,比如孔子名丘,字仲尼,所以大家稱之為孔老二;老三叫叔,老四叫幼,那麼老五老六老七怎麼辦,因為先秦時代成活率沒有這麼高,所以再往後也就沒有規矩了。中國古人生孩子記載最多的人是中山靖王劉勝,這位大神就是在歷史課本中穿金縷玉衣的那位。據歷史記載,這位中山靖王劉勝樂酒好內,生了一百二十多個孩子。不要說伯仲叔季了,就是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輪著來,也沒法起名字啊。最近看新聞,在西亞一個國家,這位國王生了八百多個王子,乾脆組建了一個王子的護衛隊。孩子這麼多,當老爸的也記不住名字,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阿拉伯數字。這個倒是有規律了。

一生伏首拜陽明——王陽明的智慧故事 - 天天要聞

那為什麼稱呼叫王陽明,或陽明先生呢。這是為了表示尊重的意思。在三字經里說,見尊長,勿呼名。名是尊長對晚輩的叫的,平輩或晚輩為了表示對平輩或前輩表示尊重,往往稱呼字或者號。比如曹操對劉備稱玄德兄,而劉備則對自己謙虛地說,備,如何,如何。王守仁曾經在會稽山陽明洞里修鍊,自號陽明子,所以眾人為了表示尊重他,稱其為王陽明或陽明先生。

下面我們就結合王陽明的生平來看明代正德年間的官場和官員修養。


一生伏首拜陽明——王陽明的智慧故事 - 天天要聞

王陽明不是普通的孩子,他的祖父王倫是個真性情的文人,他的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的狀元。可以想像,在這樣的家庭的教育環境來說,王陽明肯定受到的教育是精英教育。但王陽明卻與別的孩子不同的是,在那個年代,當別的人家都擠破頭要去讀書考科舉中狀元的時候,王陽明語出驚人。

小時候,王陽明問老師:「何為天下第一等事?」老師見小小孩童竟有如此悟性,笑答:「第一等事當然是好好讀書,考取功名。」只見這四尺孩童反駁:「依我看,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聖賢!」

這個故事和我們小時候聽的周總理要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故事很像。上課的時候,我也會問我的學生,等大學畢業的時候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大部分孩子都回答的是找份工作,結婚生子就好。那些有想法的孩子,根據畢業生的統計來看,做出的成就還的確是比沒有志向的孩子成就要高一些。

一心想做聖賢,也太狂妄了。不過話反過來說,孔子在世的時候,也不敢說自己就是聖人啊。咱們有句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雖然說知識方面可以增加,但有些脾氣秉性確實是有些難以改變的。


一生伏首拜陽明——王陽明的智慧故事 - 天天要聞

王陽明十一歲左右,跟著他中了狀元的父親在北京生活。朱棣把國都定在北京,除了考慮到北京是他的大本營外,還有抵禦蒙古後元勢力侵略的需要。這就是天子守國門。因為自古以來中原王朝最大的外來威脅是來自蒙古高原和西北及東北興起的游牧民族。匈奴、突厥、西夏、契丹、金、蒙古、滿族等等,這種情況直到英國人從海上進攻,發動鴉片戰爭後,才改變了國家的戰略防禦中心。當然,到了清朝中晚期,既有北方俄國的鯨吞,又有西南英國人對西藏的蠢蠢欲動,還有東邊的日本以及長江流域的英國,基本上是列強環伺,虎視眈眈。

王陽明跟著他的父親到長城沿線,就是當時明朝的國界線去開闊視野的一段經歷。說到長城,大家今天見到的長城基本上都是明代留下來的。

當時明朝和蒙古的關係一直處於戰爭狀態,王華帶著孩子去是有一定風險的。王陽明在這裡聽到了他父親王華講的當年明英宗御駕親征的時候被蒙古人抓去當俘虜的事情後,覺得非常屈辱。為以後學習騎馬射箭、學習兵法謀略埋下了一顆感情的種子。在當時那個時代,皇帝是一個國家的最高行政領袖加精神領袖,皇帝被人抓了去作俘虜,實在是讓普通人在感情上接受不了。歷史上還有一次,就是北宋時候,靖康年間,宋朝的徽欽二宗被金人抓走,以至於我們現在想到岳飛的滿江紅中,想到靖康恥,猶未雪,馬上就想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王陽明的好友湛甘泉曾寫道,王陽明在青少年時期有五個不良的愛好,即「初溺於任俠之習;再溺於騎射之習;三溺於辭章之習;四溺於神仙之習;五溺於佛氏之習。」時人視之為不務正業,現在看來,這些都為王陽明成為一個偉大的人奠定了基礎。


一生伏首拜陽明——王陽明的智慧故事 - 天天要聞

在1488年,王守仁十七歲的時候完婚。但這門婚事是他父親給他定下來的。這位新娘子姓諸,他的父親是諸介庵,也是餘姚人,原來和王華是好朋友,經常到王華家串門聊天,看到王守仁這個孩子這麼聰明又有志向。老哥倆一商量,挺合適,咱倆以後就不光做朋友了,結成親家如何?好!於是婚姻大事就這麼定下來了。但這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嘛。對,的確是這樣,但王陽明的婚姻似乎也沒有不幸福。因為如果不幸福,會有蛛絲馬跡的。蘇軾原來寫過一首詩歌,說他的一個朋友怕老婆,詩歌是這樣的: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談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其它的怕老婆的名人還是比較多的。

據社會學家統計,自由戀愛和包辦婚姻的幸福比例都是百分之五十,唯一的不同在於自由戀愛如果不幸福,父母不用承擔責任。

但因為這時候的諸介庵在江西當官,官職是江西布政司參議,大概相當於江西省民政廳的一個副廳級幹部,所以王華一想,這麼老遠,舉行婚禮,讓女方跑來跑去也不方便,守仁啊,你去江西完婚吧。

定下來日子以後,諸家就開始忙活。準備各種材料,張燈結綵,收拾洞房,宴請賓客。上上下下忙得團團轉。等到婚禮將要舉行了,發現新郎呢?新郎去哪裡了?

這不是火燒眉毛嗎?難道王陽明逃婚了嗎?

王陽明還沒有這個想法。那他幹嘛去了?大家把府中里里外外都找遍了,也沒找到。只好把搜尋的範圍擴大。那時候也沒個手機,不好找。最後,找到了。王陽明跑到離著南昌城不遠的一個鐵柱宮去了。在鐵柱宮裡,看到一個道士正在打坐,他也好奇,就問道士打坐的竅門,養生的方法,問著問著,聊得越來越高興,忘記了時間,把結婚這事兒給忘了。

只能說,王陽明,你的心真大。


一生伏首拜陽明——王陽明的智慧故事 - 天天要聞

婚禮過後,王陽明在攜夫人返餘姚途中,於上饒拜訪了大儒婁諒。婁諒對舉業不以為然,這種態度顯然影響了王陽明,他還告訴王陽明:「聖人必可學而至。」怎麼學呢?就是朱熹說的要格物致知,觀察事物,體味事物,就可以。

王陽明信了他的話,一方面對科舉這事兒看得不是很重,另一方面,老想著通過仔細觀察事物來體味真理。

回到家之後,王陽明老琢磨這事兒,觀察什麼呢?就從後花園的竹子開始吧。

於是王陽明仔細觀察竹子七天,最後悟道什麼道理了嗎?

結果是被雨淋濕了,感冒了。

從此王陽明對格物致知一說覺得不對,但又想不出來改變的辦法。

易大傳中說,天下百慮而一致,殊途而同歸。哲學上講有一個絕對真理的,但這個絕對真理,只能無限接近,卻無法達到。任何事物都包含一個相對真理。但王陽明想通過格一個竹子就達到絕對真理,肯定是徒勞無功的。


一生伏首拜陽明——王陽明的智慧故事 - 天天要聞

結婚後,王陽明的主要任務就是要考中進士。

二十歲時,王守仁第一次參加鄉試,中舉人,之後的他更加熱衷於討論軍事,並且善於射箭。

二十二歲時考進士不中,內閣首輔李東陽對其笑道:「你這次不中,來科必中狀元,試作來科狀元賦。」王陽明懸筆立就,朝中諸老驚為天才。嫉妒者議論說,這個年輕人若中了第,必然目中無人。

二十五歲再考時被忌者所壓,又未考中。同學中有人以不中舉為恥者,他笑道:「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1499年,王陽明28歲那年,他又一次參加會試,考中進士,成績並不是最突出的,二甲第七名。分配到工部去了,大概相當於今天的建設部當實習生。可是也不務正業,整天和一幫詩人相互倡和,吟詩作對。

第二年,1500年,說王陽明,你去幫忙審案子去吧。給了一個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的官職,主要審理南京和淮安一帶的案子。長期接觸社會的黑暗面,讓王陽明對人心認識地更加深刻了。

1506年,正德元年,時為兵部主事的王陽明想要勸說正德皇帝「正心」。當時有同樣想法的文官有很多,都紛紛要求皇帝改一改作風,太能玩了。這傢伙,弄了些老虎、豹子關在一個園子了,稱為豹房。乾清宮著了火,不著急忙慌地去救,反而說好大的一棚煙火。自己當皇帝,已經是最大的官了,還自封為威武大將軍,還喜歡跑到長城外去臨時指揮打仗。他上書一封,題為《乞侑言官去權奸以彰聖德疏》。別人罵了就罵了,王陽明還給劉瑾起了這樣一個特殊的名詞,權奸,劉瑾恨得牙根痒痒。

於是,把王陽明用大棍子打了四十棍子,然後調到貴州龍場去當驛丞了。

今天的貴州相對於東部沿海地區仍然相對落後,更別說明朝那時候了。

王陽明知道是劉瑾在故意整他,覺得不可能這麼放過自己吧。於是就跑到錢塘江邊上,把自己穿的一套衣服和鞋子放在江邊。那意思就是我已經投水自盡了。劉瑾果然是派出了殺手準備找地暗殺他,一看人都自盡了,省得動手了,回去復命去吧。沒人跟蹤了,王陽明跑到了南京他老爸那裡說了自己的事兒。他老爸派出了一幫人跟著王陽明就去貴州龍場了。

貴州的龍場在今天的貴陽。王陽明到了那裡一看,這個所謂的驛館就一個老頭。其餘的要啥啥沒有啊。

不過,水再大也高不過鴨子,辦法總比困難多。語言不通,王陽明就連說帶比劃,和當地的土著還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當地人對這位下鄉的知青也是相當地尊重,給他蓋了房子。過了不久王陽明又辦了個學校,受到了當地人的熱烈歡迎。

王陽明想著自己的人生經歷,仍然在思索著聖賢的終極真理在哪裡?朱熹老先生的格物致知的方法,天理人慾的辯論如何理解。在這苦苦的思索中,有一天晚上,月明風清,王陽明突然頓悟。天理和人慾本來就應該一體的,為什麼要割裂開呢?天理就在我心中,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啊。觀察什麼外物啊,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啊。

這就是王陽明的心學最核心的觀點,天理和人心是一體的。這個觀點和朱熹區別在哪裡呢?朱熹講的存天理,滅人慾,隱含的態度是,天理是高貴的,人慾是可恥的,所以人慾要遏制。也就是說產生人慾的人是一無是處的。王陽明高明在,我的心中全是天理啊,天理已經在我心中了。天地星辰,都裝在我心裡,我心就是宇宙啊。就像劉歡唱得歌,天地融化在我心裡了,就像成龍唱得歌,讓海天為我聚能量。人本身受到尊重了之後,每人都會對自己產生一個自信和自我感覺高尚的感覺。

另外一個就是王陽明為了實現自己的心學,提出了一個方法論,叫知行合一。朱熹的想法是先學到了真理,再去實踐,先知後行。而王陽明認為,知和行是統一的,知道了道理就在實踐中去做,在做的過程中驗證和提升自己的認知。這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邏輯關係已經很像了。

陸澄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傳習錄 》

在民國時期有一個人叫陶文浚,後來讀書看到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的觀點,高興得手舞足蹈,覺得說盡了世間的真理,於是給自己改了名字,叫陶行知,成為了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那麼悟道之後有什麼用呢?確實是有變化,王陽明開始在影響了周圍的人。

王陽明與朋友同游南鎮,友人指著岩中花樹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王維,有一首詩歌叫《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你看到那個花,才能在你的心裡,或者說你聞到那個花的香氣,才能到你心裡去。否則萬紫千紅的春天和你也無關。

當老師的最有體會,同樣講一堂課,一樣的內容,最多就是距離老師遠近的不同。如果學生的心打開了,認真聽了,就會對他產生影響。否則,說再多的話也沒有意義。


一生伏首拜陽明——王陽明的智慧故事 - 天天要聞

再看,王陽明如何進到別人的心裡呢?

貴州龍場任職驛丞時,曾抓獲了當地一個罪大惡極的強盜頭目。該頭目平時明火執仗,殺人越貨,無惡不作。在受審時,他很痛快地對王守仁說:「我犯的是死罪,要殺要剮,任你處置,你就別和我談道德良知,我這種人從來就沒有這種東西。」

王守仁笑了,說:「好的,今天我倆就不談道德良知。不過,天氣這麼熱,我看在審案前我們還是把外衣脫了吧。」

強盜頭目原本是被捆綁著的,脫外衣意味著鬆綁。於是,他趕緊說:「好!好!脫。」

兩人脫去外衣後,王守仁又說:「還是熱,再把內衣也脫了吧。」

強盜頭目當然不會在乎赤膊,於是就脫了內衣。

這時,王守仁再說:「還是熱得不行,我們再把外褲也脫了吧。」

強盜頭目無奈,但不認慫,也說好,結果就是庭上的王守仁和庭下強盜頭目,兩人身上只剩下一件褲頭。

此時王守仁更進一步,說道:「乾脆我們把褲頭也脫了吧,全身赤裸更自在。」

一聽說連褲頭兒也要脫,強盜頭目趕緊說:「這可使不得,萬萬使不得!」

王守仁當即就問:「為什麼使不得?這是因為在你心中還剩有那麼一丁點羞恥感,這點兒羞恥感又何嘗不是道德良知的表現,可見就是像你這樣十惡不赦的傢伙,我照樣可以和你談道德良知。」最後,強盜頭目心服口服,在王守仁所標舉的道德良知感召下,將自己的罪行全盤如實供出。

前面是個強盜,精神力量不夠強大,一位高僧應該精神力量夠強大了吧。

王陽明在通天岩講學期間,聽說廣福禪寺有一僧人坐禪閉關三年,終日閉目靜坐,一發一語,不視一物,王陽明於是前往探訪。

王陽明以禪語說:「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什麼、終日眼睜睜看什麼」?

坐禪僧人聽了後,驚起作禮,對王陽明說:「小僧不言不視已經三年了。檀越卻說口巴巴說什麼,眼睜睜看什麼,這是什麼意思」?

王陽明說:「你是那裡人,離家多少年了」 ?

僧人回答:「我是廣東人,離家十多年了」。

王陽明說:「你家中親族還有何人」?

僧人回答:「只有一個老母親。不知道是死是活」。

王陽明說:「會不會想念老母親」?

僧人回答:「不能不想念」。

王陽明說:「你既不能不想念,雖然終日不言,心中已經在說;躍然終日不視,心中已經在看」。

僧人猛然省悟,合掌說「檀越妙論更望開示明白」。

王陽明說:「父母天性,豈能斷滅。你不能不起念,便是真性發現。雖然終日呆坐、徒亂心曲。俗話說:爹娘便是靈山佛。不敬爹娘,敬什麼人?信什麼佛」?

王陽明說罷,僧人不由大哭說:「檀越説得極是。小僧明早便歸家看望老母親」。

第二天,果然高僧收拾行囊回家了。

這主持一看,好不容易培養了一位高僧,還被勸得還俗了,這還了得,這樣下去,這個寺院還咋開展工作啊。於是就把王陽明這位大神給勸走了。


一生伏首拜陽明——王陽明的智慧故事 - 天天要聞

前面的幾個例子不過是王陽明心學體悟後的小試牛刀,更大的考驗還在後面。

先來看怎麼對付土匪。江西多山,多匪,和江西人說話,覺得他們說話都比較橫,就是有些所謂的匪氣。1516年,王陽明四十五歲,在南京做官的時候,被兵部尚書王瓊推薦,任督察院僉都御史,巡撫南贛,平定土匪。

王陽明到了那兒,先調查情況,發現這邊歷次的剿匪工作,每次不是中了埋伏,就是無功而返。啥問題啊?哪兒出了問題啊?

剿匪部隊裡面有內奸啊。

於是陽明先生先放出風,要剿匪了。實際上就是試驗一下到底誰是內鬼。結果發現有幾個人找不到了,等這些人回來就開始了逐個審查制度。他還不是說要把這些有嫌疑的人都殺了坐牢,而是告訴他們,選哪條路走。要麼幫土匪,那你就慘了,一家人都得坐牢,財產都得充公。如果你現在開始成為雙面間諜,給土匪報告假消息,那麼,既往不咎,論功行賞。這收買人心的工作做得太好了,過一段時間以後,土匪們就成了被王陽明透露出來的真真假假的消息給弄懵了。

上兵伐謀,確實是棋高一著。

為了避免當地百姓化妝成土匪,王陽明採取了十家牌法。十家牌法規定每十家為一牌,牌上註明各家的丁口、籍貫、職業,輪流巡查。一家隱匿盜賊,其餘九家連坐。如有人口變動,需向官府申報,不然被認定為「黑戶」。這個辦法太厲害了,群眾的眼睛是雪亮雪亮的啊。這就是保甲制度和連坐制度。這種制度的思想起源於法家。大家都知道濫竽充數的故事,我們往往得出的結論是,事情的真相總會敗露,但法家看問題的角度是,為什麼那個濫竽充數的人那麼長的時間都沒有被發現呢?問題首先出在周圍一起演奏的那些人身上,那個濫竽充數的人不會吹,其他人看不出來嗎?能看出來,為什麼不舉報,只要有一個濫竽充數的,其他的人一樣處罰,這樣一來,自然就沒有人濫竽充數的了。

這兩招一用,加上王陽明站在正義的立場上,剿匪的事情就不算難了。

加上王陽明的巧妙的戰法,突襲、夜襲、包抄、斷後路、圍著不殺,餓著你,這些招數在王陽明全是謀略的腦袋裡層出不窮,土匪們受不了了,一起投降變成良民了。變成良民還不行,看看誰是有過招安經歷又當土匪的,這種一律殺頭。

十多年的江西土匪,就這樣被王陽明幾個月全部搞定。

如果說土匪還是比較散亂的武裝的話,遇到有組織有預謀的藩王叛亂呢?

這次碰上的可是藩王,寧王朱宸濠。朱元璋開國建立明朝,可是太子太仁慈,肯定對付不了那些踩著人的屍體走過來的那些將軍,心眼多得腦袋都裝不下的謀士,老朱自私了,於是找各種借口,大開殺戒。厲害的,基本上都殺光了。可邊疆還得有人守著,那就讓兒子們去吧。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兩個人因為靠近蒙古,軍事實力非凡。朱棣造反的時候,也是心驚膽戰,所以拉著寧王造反,說,成功了,平分天下。寧王傻呵呵地跟著打,打完了,朱棣當皇上了,說,兄弟,你去南昌吧。寧王想想知道自己被朱棣利用了,但沒招啊,老老實實到南昌去了。可他會告訴他的孩子們,當年怎麼樣怎麼樣。於是他的後代都覺得,怎麼著,這天下得有一大塊分給我們家才行。

到了朱宸濠的時候,已經發展到一定規模勢力了。朝中收買內閣的重臣,宮內收買宦官,社會上網路土匪流氓,做不了官的不得志的文人謀士,都跑到這裡來了。

朱宸濠準備造反的時候,王陽明手裡除了從兵部尚書王瓊那裡請來的一個兵符外,其餘的一兵一卒也沒有。

朱宸濠的目標很明顯,順流而下,佔領南京,就和朱棣當年造反一樣,我打不下聊城,打不下濟南,我就繞過去直撲南京。

王守仁,想了想,不能讓他去南京。那怎麼才能讓他不去呢?

王守仁派了許多間諜進了南昌,貼滿了告示,說東邊哪位將軍從哪裡出發,帶來了多少軍隊;西邊哪位將軍從哪裡出髮帶來了多少軍隊······,一共來了16萬人,要和朱宸濠叛賊決戰。朱宸濠,一看,備戰!告示里寫的將軍都是真的部隊也是真的,只是連這些將軍和部隊都不知道自己要調過來。王守仁純粹就是在玩心理戰。

為了讓朱宸濠在南昌多待幾天,還故意給朱宸濠的謀士寫了一封故意給朱宸濠看的密信,上面寫著,你們趕快勸寧王去打南京啊。這兩位謀士肯定是要勸朱宸濠打南京,這一提建議,正好中了王陽明的計策,朱宸濠肯定猶豫,這兩傢伙是害我的還是幫我的?

這一猶豫,十天過去了,王陽明利用這寶貴的十天,在吉安落了腳,靠兵符和自己地位和人格魅力收攏了七八萬義軍,準備圍剿朱宸濠。

十天後,朱宸濠發現自己上當了,大兵開進,順流而下,先攻下九江,接著就是安慶。所有人的建議去救安慶。王守仁,咱們不能打安慶,得去打南昌。南昌城都空了,哪有人把守啊。朱宸濠一看,老窩沒了,這不鬧心嗎?回頭救援南昌。如果朱宸濠繼續打安慶,攻南京,還有一線希望。回南昌,必定死路一條。

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激戰,寧王有錢,士氣很足,王守仁這邊只有榮譽。寧王的大船上的炮不停地扔石頭出來,王守仁那邊沒什麼動靜。王守仁的部隊眼看就要被衝垮了,他們的船炮才開始集中發射,把朱宸濠的旗艦一下打沉了。沒有了旗艦,還打什麼?王守仁的部隊反攻,寧王被俘虜。

為造反準備了四代,撒了無數金銀財寶,曾經野心極大膨脹的寧王的叛亂被王守仁三十五天消滅得乾乾淨淨,還俘虜了寧王本人,繳獲了大量金銀財寶,還有一個寧王給朝中官員送禮的秘密賬本。有了這個賬本,許多朝廷官員怕得要死,對王陽明必然是畢恭畢敬。但王陽明居然一把火把賬本燒了。為了國家,王陽明的胸懷真是大度。

1529年,57歲的王陽明因積勞成肺疾而亡,臨死有人問他有什麼遺言,王陽明說:我心光明,亦復何言。


一生伏首拜陽明——王陽明的智慧故事 - 天天要聞

王陽明有一個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心學認為,良知就在於你的心中。如果沒有私慾,就會體現出良知來。

但善惡的問題在中國哲學的範圍內很難分清,善和惡的評價不僅僅是個人評價的事,還是社會評價的事。

一個人的價值觀和評價標準由社會價值和判斷標準作為引導,但個人也會反過來影響社會評價。王陽明就屬於把當時社會評價與個人評價完美結合的一個狀態,同時又影響了後來的社會評價。

王陽明的弟子遍布朝野。

王艮,終生不做官。剛開始見王守仁的時候,奇裝異服,紙糊高帽,來拜見王守仁,王守仁問他為什麼,他說是破除陳規陋習,但王守仁說,你是為了出名吧。一下子就把王艮問倒了。後來王艮一生研究王氏心學,提出百姓日用即為道,收的徒弟487人,都是農夫、樵夫、陶匠、鹽丁。

在明代內閣做到首輔的徐階;

李贄,特立獨行的思想家。講學的時候,動不動就是上千人。推崇商人,思想非常先進,可惜早生了600年。

還有明末跑到日本去極大影響了日本思想的朱舜水,對皇權專制提出反思的思想家黃宗羲等等。毛澤東主席青年時代寫過一篇文章叫《心之力》,有明顯的心學影響。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去搜一下相關的材料。

下圖為王陽明粗略行跡圖。


一生伏首拜陽明——王陽明的智慧故事 - 天天要聞

王陽明的心學讓中國的士人個人得到了充分的解放,充滿了對人本身的尊重。並且不以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來區別對待,士農工商是一樣的,滿街都是聖人,所以王陽明的弟子遍布天下。但他不經意間打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他的本意是將天理和人慾做了一個統一,但天理統一人慾可以,人慾統一天理就出了問題。後來的王學末流們,覺得天理是和人慾相統一的,那麼為什麼人慾不是天理呢,所以人的一些動物性的東西開始冒出頭來。喜歡美色,喜歡金錢的思潮開始興起,後來出現了《金瓶梅》這樣的好貨好色的小說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當時社會思潮和社會現象的一種反射。

另外一個影響是整個官場流行一種動不動就談理論的狀態,他們談的理論就是人的心性是什麼?如何提高個人修養?如何修鍊個人的氣節?這些都沒什麼問題,但是儒家思想中經世致用的思想被整個知識分子階層拋棄了,出現了「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的空談之風。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平時國家昇平的時候,這些知識分子,高談闊論一些道德、修養、氣節都很虛的東西,但是到了外敵入侵的時候,什麼計策也沒有,什麼準備也不做,只能用自己的死來報答君王的知遇之恩。這種風氣的缺點很明顯,沒有實際的才能,只有空談。我們選拔人才的時候講究德才兼備,有德無才,處理不了複雜的具體的事務,有才無德,會對集體和社會造成巨大的破壞和惡劣的影響。到了王學末流的時候已經走偏了,這是我們今天應該汲取的歷史的教訓。


一生伏首拜陽明——王陽明的智慧故事 - 天天要聞

君主獨裁,但內閣有制約的權力。文官集團對皇帝有強大的輿論監督能力。

明代皇帝敬業精神太差相對較差,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和思宗朱由檢除外。尤其是朱元璋,精力充沛得驚人,據統計朱元璋八天批了1660份奏章,每天處理二百份奏章,天天如此,還樂此不疲。朱棣也比較敬業。但嘉靖皇帝因為是外藩入主,所以總怕別人非議,總是玩弄權術,沒有形成君臣一體的狀態。(清代在入主中原的時候也面臨對漢人的忌憚,重要的官職都是滿人。如果不是後來太平天國的興起,不得已任用曾國藩,滿人為主,漢人為輔的狀態,還得繼續下去。)萬曆皇帝在位48年,其中30年不上朝。天啟朱由校做木匠活兒,把國家大事都交給了魏忠賢。正德皇帝尤其貪玩,玩得連生孩子的時間都沒有。

宦官與錦衣衛成為了皇帝的爪牙。

各地藩王成為了明朝內部最大的政治和經濟問題。藩王造反,朱棣奪權。朱元璋規定了自己的後代,吃穿住行及婚喪之事均由國家包攬。不能經商,不能科舉,只能領俸祿。這些朱元璋的後代,在這樣的政策之下,繁衍的相當快,這些人成為了社會上一個龐大的寄生蟲階級。後來,文官集團中都意識到這個問題,這樣下去,恐怕全國的賦稅都不夠這些藩王和後代們吃和用的。全國給首都的費用按大米折算為四百萬石,但僅僅藩王的費用就要八百萬石。並且這些人依仗出身和血統,對當地百姓和經濟造成了很大的破壞。朱家子孫這場奢侈的盛宴一直持續了三百年,三百年後,當李自成起義的時候,首先要搶劫和殺頭的就是這些大大小小盤剝百姓的藩王們,人們稱之為殺豬運動。


文人集團雖然維持著社會的正常運轉,但明代中晚期金錢的腐蝕已經無孔不入。且不說嚴嵩魏忠賢等顯貴,就連普通的官員都在中飽私囊。

陳良謨所著《見聞紀訓》中的記載《知縣與學官》一則可見明時官員貪墨之風:「前輩樊知縣名毅,王司訓名輔。予少時奉二公言論。樊公嘗曰:『吾自鄒平歸,檢校囊貲白金僅五千耳,黃金彩繒不及一千。』王公亦嘗曰:『勿謂學官貧。吾官沛縣所積俸貲並諸生饋遺,亦有六百金而歸。 」知縣乃帝國統治之基層官員,搜刮民財如此;學官乃帝國精神信仰之支柱,潰爛亦如此。加之明朝中後期商品經濟發展,故自帝王至於下層官僚吃穿用度愈發奢靡。上行下效,社會糜爛矣。

隨著社會的潰爛,連科舉制本身也出現了很多舞弊的現象。比如帶小抄、冒名頂替、監考官作弊等等。

等到這麼多弊端一一出現的時候,就差水旱天災,和一個揭竿而起的人了。更何況,還有虎視眈眈的滿清。


文人集團能維持帝國秩序的平穩運轉。對皇帝絕對忠誠,對外敵入侵的態度上也沒有問題。但均有沽名釣譽之嫌。有一種貪官,不一定貪的是金錢和美色,而是為了名。三十年萬曆皇帝的怠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可以說是讓整個文官集團給逼出來的。明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頗講言論自由的封建王朝。明朝推行言官制度,大臣們可以放開了提意見,上至國家大事,下至後宮瑣事,只要你有想法,可以儘管說來,不要害怕得罪皇帝。明代再殘暴的君主也不願背上「昏君」、「殺諫官」的罵名,實在氣極了,最多也只是「廷杖」,在言官的屁股上狠狠地打一頓而已。

正因如此,明代言官普遍的作風是,立論唯恐不偏激,言辭唯恐不誇張,往往憑藉著捕風捉影、小道消息,就極盡聳人聽聞之能事。關心的並非所論是否屬實,而是能否憑藉刻薄的言辭嘩眾取寵,一舉成名。通過罵皇帝、罵重臣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以撈取政治資本。

所以,那個時候,不僅皇帝常常被罵,就連明朝各位名臣,也沒有一位能夠不挨言官「罵」,如海瑞、楊漣、左光斗、張璁、夏言、徐階、高拱、張居正、申時行等等,都深受其苦。其實,那些喜歡罵人的言官,也不斷會被人罵。在一個以「罵」人為榮耀、被「罵」為正常的年代,只打口水仗,不做實在事,就暗藏悲劇在其中了。

一說起東林黨來,似乎大家覺得都是好人,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但東林黨對執政者的掣肘,造成了極大的內耗。

明代人好名已經到了一個非常可怕的地步。

其實不僅一般的官員好名,連皇帝也好名。這一點讓明王朝喪失了很多歷史的機會。

遼東疆土這事就是一個明證。調集吳三桂進京拱衛首都的事,都害怕丟了祖宗的土地,留下千古罵名。好容易拉下臉皮來,結果又沒錢。皇帝的小金庫有很多錢,但不都拿出來,要求百官認捐,吳三桂回來需要一百萬兩白銀,最終大家湊了不過幾萬兩,不了了之。

李自成還沒有打到北京的時候,崇禎皇帝商量著要南遷南京。但是他不好出面,準備讓內閣首輔提出來。在當天還找了首輔來談,談妥了。到第二天,崇禎等著首輔來談建議,他通過,正好。結果首輔死活不說話。一個禮部的官員提議南遷,崇禎很高興,說很好,南遷。結果一個大臣又出來說,皇帝不必南遷,皇太子南遷就行了。崇禎很鬱悶,我在這裡死守,你們帶著皇太子走,安安穩穩當官。不行,要死一塊死,不準南遷。於是只能死守,最終大明亡國。

所以明代末年的生態已經喪失了君臣一體的好生態,皇帝自私好名,文官集團也一樣,加上金錢的追求,美色的追求,所以帝國已經潰爛到無法收拾的地步了。

到這個時候,不管是外族入侵,還是內部起義,都會是致命的打擊。這類似於人的防疫功能,在防疫功能強大的時候,其實,小病小災沒什麼大問題。但對於一個患有艾滋的人而言,一場流感,一個傷口,都有可能要了命,因為身體已經不具備反抗的能力了。


一生伏首拜陽明——王陽明的智慧故事 - 天天要聞

王陽明的心學在我們今天往往被貼上唯心主義的標籤,但實際上,在現實中,仍然有許多可以學習的地方,比如說知行合一這件事。

今天很多人都是兩套價值觀,人前人後、台上台下是雙重人格,是二皮臉,是老戲骨。路走邪了,但自己還沉浸在自我的蒙蔽中,搞鴕鳥政策,直到組織和法律找到他的時候,想後悔都晚了。

但人的道德修養這事,還得要和各個國家自己的國情來結合。要把這些道德的東西內化大家的心裡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不然,光靠法律和紀律來堵漏洞,總是防不勝防。

從個人角度而言,面對如此多的誘惑的時候,抵制住誘惑的動力,不應該是來源於外在的壓力,更應該來源於內在的定力。有了這個定力,就會是一個表裡如一的人,一個知行合一的人。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1952年中葡之戰:解放軍的英勇與國家的尊嚴 - 天天要聞

1952年中葡之戰:解放軍的英勇與國家的尊嚴

標題:1952年中葡之戰:解放軍的英勇與國家的尊嚴作者:溫讀歷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關注溫讀歷史)此文為首發原創,未經本人同意嚴禁各種抄襲、搬運,否則將訴諸法律,後果自負!在歷史的洪流中,有一些事件猶如璀璨的星辰,不僅照亮了當時的天空,更成
中國海岸線上的租借地與不平等條約 - 天天要聞

中國海岸線上的租借地與不平等條約

中國海岸線上的租借地與不平等條約作者:溫讀歷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關注溫讀歷史)此文為首發原創,未經本人同意嚴禁各種抄襲、搬運,否則將訴諸法律,後果自負!一、引言中國,這個擁有數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不僅擁有廣袤的陸地疆域,還擁有著漫長的海岸
羅瑞卿的最後歲月 - 天天要聞

羅瑞卿的最後歲月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只要羅長子往我身邊一站,就感到十分的放心!」川湘等地的男子很多身材都不高,但羅瑞卿卻是個例外,他身材十分高大,毛主席親切地稱呼他為「羅長子」。
蔡英文和賴清德會分步驟地特赦陳水扁 - 天天要聞

蔡英文和賴清德會分步驟地特赦陳水扁

蔡英文不可能特赦陳水扁,但是,她一定會為特赦陳水扁創造出最好的法律通道,為陳水扁解除法律方面的阻礙,這一點蔡英文在這8年里早都在做,現在基本也比較成熟了,蔡英文辦任何事情都是比較穩妥的,陳水扁這件事情,不可能一步到位,更不可能立即特赦陳水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