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祭祀與樂美,中國大鼓的不同姿態之美

2019年09月06日23:40:41 歷史 1044

戰爭、祭祀與樂美,中國大鼓的不同姿態之美 - 天天要聞

人們常以「咚咚」的聲音來形容心跳,人們也常以「咚咚」的聲音來形容鼓聲。

也許是兩者的聲音極為相似,因此,鼓聲往往能帶給人以力量。

鼓,作為世上最為悠久的樂器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見證了人類文明從蠻荒到繁榮的每一步。

戰爭之鼓

宋襄公作為春秋時期宋國的第20代國君,因為盂地會盟時未帶兵卒被楚王活捉,以及泓水之戰時堅守禮義被楚國打敗兩件事,留下了爭議。雖然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待宋襄公的作為,實在是有些愚不可及,可他所體現出來的精神卻也正好是當今有所缺失的。

不可否認,宋襄公是一個真正的貴族。這樣的身份讓他時刻遵從著周禮,哪怕是大軍壓境,他也仍在堅持:面對敵眾我寡的局面,他既沒有趁著楚軍渡河時的便利條件進攻,也沒有在楚軍還未布好陣仗之前進攻。一直等到了楚軍排列好陣仗,宋襄公才讓軍隊發起了進攻。

結果不難猜測,宋國的軍隊戰敗,宋襄公也受到了重傷。在大家開始埋怨宋襄公時,宋襄公卻仍在堅持:「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

戰爭、祭祀與樂美,中國大鼓的不同姿態之美 - 天天要聞

這裡的「不鼓不成列」,是擊鼓進攻的意思。

古代的戰鬥,士兵們必須排列成整齊的隊形才能得到相互之間的照應與保護。若是陣型混亂,那麼很容易就會被逐個擊破。也因此,在那段時間,保持隊形完整的一方,有著很大的可能取得戰爭的勝利。於是,哪怕是戰陣向前進攻時,也是步步為營,每走出一段距離就要停下來調整隊形,直到兵刃相接。

人在戰爭的過程中是渺小的,所以用人聲呼喊的方式調整隊形,在變數眾多的戰場上,根本起不到作用。這個時候,戰鼓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戰鼓不同的擊打方式,不僅可以發出種種信號,還可以鼓舞士兵的士氣。《曹劌論戰》中「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就是利用了這點。

戰爭、祭祀與樂美,中國大鼓的不同姿態之美 - 天天要聞

祭祀之鼓

「擊鼓坎坎,吹笙嗚嗚。綠袍槐簡立老巫,紅衫綉裙舞小姑。烏臼燭明蠟不如,鯉魚糝美出神廚。老巫前致詞,小姑抱酒壺:願神來享常驩娛,使我嘉穀收連車……」這是宋代詩人陸遊《賽神曲》中,對於祭祀場景的描寫。通過對文章的解讀,祭祀時的震耳鼓樂,人們的載歌載舞,活靈活現的出現在了腦海之中。

當科技還不夠發達的時候,人們往往將解釋不了的事情進行了神化,認為這個世間的萬物都是由神來操控的。於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人們希望能夠直接與神進行對話,傾訴他們的需求,祭祀活動也由此產生。

戰爭、祭祀與樂美,中國大鼓的不同姿態之美 - 天天要聞

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音樂與歌舞逐漸的成為了祭祀禮儀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哪怕祭祀時所使用的樂器頗為眾多,但以鼓為首的打擊樂器卻仍然佔據著祭祀儀式中的主導地位。而且,這樣的主導地位,並不僅僅是存在於較為簡單原始的儀式上,即使是到了比較繁複重大的祭祀活動上,也可以得到印證。

比如山西曲沃縣的「扇骨儺戲「,它所使用的打擊樂器只有各種各樣的鼓;廣西南丹縣白褲瑤組的」勒澤格辣「的祭祀儀禮上,所使用的樂器也只有鼓。

其實,「以樂通神」的觀念自古就有。無論是《史記·孝武帝本紀》中,漢武帝向公卿們詢問:「民間祠尚有鼓舞之樂,今郊祠而無樂,豈稱乎?「,還是《周禮·春宮·大司樂》中:」凡六樂者,一變而致羽物及川澤之示……「,都體現出了這種觀念。甚至在《周禮·春宮·大司樂》中,還透露出一絲「以樂降神」的意味在裡面。

戰爭、祭祀與樂美,中國大鼓的不同姿態之美 - 天天要聞

樂美之鼓

《國樂大典》第二季第一期,在玖木樂團演奏完畢後,節目組請出了國內打擊樂泰斗人物安志順老先生。老先生一出場,全場人員均不約而同的起立以示尊敬。

戰爭、祭祀與樂美,中國大鼓的不同姿態之美 - 天天要聞

88歲的老先生自1947年開啟他的鼓樂人生,至今已經72年。安先生的音樂事業可以說是伴隨著新中國一起發展過來的,上個世紀40年代剛剛入行的他,在50年代就已經被譽為「東方的鼓神」。

作為安老先生代表作之一的《老虎磨牙》,是以唐詩《猛虎行》和陝西渭北民間擊樂為素材創作。老先生運用了大鑔和大鼓的多種演奏手法,加以節奏和力度的多重變化,生動的刻畫了一隻在隱藏在深山之中磨牙的猛虎以及它賓士下山的迅猛姿態。

戰爭、祭祀與樂美,中國大鼓的不同姿態之美 - 天天要聞

曲子大致上分成了兩個階段:慢板和急板。

在進入慢板之前,通過鼓、鑼、板、鑔的配合營造出了在秋蟲嘶鳴襯托下的愈發寂靜陰森的山林,將聽眾的緊張感帶動了起來。當曲子進入慢板之後,演奏者會用抓擊得方式在大鼓上擊打出「撲撲」的音響,同時配合其他樂器,模擬老虎踏著乾枯的草葉下山覓食的走動聲。就在聽眾的緊張感達到極致的時候,大鑔幾聲磨擊,帶來了陣陣冷風。

樂曲至此進入了第二階段,快板。這時的演奏者左手持槌扣壓於鼓面,右手持槌猛擊左手鼓槌,讓大鼓既發出了鼓皮的聲音,又有著木製的槌聲。同時,各種樂器也隨之加快,與鼓聲一起為為聽眾帶來了畫面感極強的一段節奏。

隨著時間的推移,安老先生把中國的打擊樂傳向了整個世界,義大利的著名音樂家維拉德稱他為「中國打擊樂的貝多芬」;加拿大媒體則是發表刊文稱:「中國的打擊樂把加拿大人打得靈魂出竅」;老先生的《鴨子拌嘴》、《老虎磨牙》更是被波蘭博覽會的主辦者稱為「中國最古老的現代精品」。

其實,不僅僅是單純的鼓樂能給帶個人極強的畫面感,即使作為配角,鼓的表達也往往會直接揪住人的內心。

電影《十面埋伏》中,劉捕頭和小妹打鬥時的配樂,就是添加進了鼓聲,隨著二人打鬥場面的展開,擊鼓的聲音傳入耳中,餘音不絕。而在小妹逃亡時出現的鼓聲,更是不斷的衝擊著觀影人的內心,叫人激動不已。

《男兒當自強》中,也同樣用鼓,為聽眾帶來了熱血澎湃的感覺,恨不得親自大吼一聲,將心中洶湧的情緒抒發出來。

百家講壇的主講人之一紀連海,更是在《國樂大典》這一節目中用四個字進行了點評:

「鼓,是靈魂。「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新華社原香港分社副社長、深圳市委原副書記秦文俊逝世,享年94歲 - 天天要聞

新華社原香港分社副社長、深圳市委原副書記秦文俊逝世,享年94歲

據《深圳特區報》報道,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新華社原香港分社副社長、深圳市委原副書記秦文俊同志(享受省部長級醫療待遇),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5月18日18時25分在深圳逝世,享年94歲。秦文俊,1932年5月生,湖北黃岡人。1949年7月在武漢中原大學政治學院學習並參加工作,1952年7月加...
甘於被「圍獵」,廣東韶關樂昌市政協原主席鄔賢有被開除黨籍 - 天天要聞

甘於被「圍獵」,廣東韶關樂昌市政協原主席鄔賢有被開除黨籍

據韶州清風消息:日前,經韶關市委批准,韶關市紀委監委對韶關樂昌市政協原主席鄔賢有嚴重違紀違法問題進行了立案審查調查。經查,鄔賢有喪失理想信念,背棄初心使命,無視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違規收受禮品;違背組織原則,在組織函詢時不如實說明問題;甘於被「圍獵」,將公權力當成謀取私利的工具,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在工...
寧德市委書記調整 - 天天要聞

寧德市委書記調整

福建日報5月20日消息,日前,福建省委決定,張永寧同志任寧德市委書記。張永寧(資料圖)福建省委組織部5月13日發布任前公示公告。其中:張永寧,男,漢族,1967年10月生,大學,中共黨員,現任寧德市委副書記、市長,擬任設區市黨委正職。公開簡歷顯示,1989年,張永寧從福建師範大學物理系畢業後進入晉江縣養正中學任教,...
古代盛行「表哥娶表妹」為何很少生出智障兒?原因其實很簡單 - 天天要聞

古代盛行「表哥娶表妹」為何很少生出智障兒?原因其實很簡單

影視劇常常會設定一個「青梅竹馬」的橋段,尤其是古偶劇,還是古言小說。編劇或者作者,設定的「青梅竹馬」大多是從小一起長大,對彼此都很了解的小夥伴,同一個村子的,或者家裡離得不遠的。嚴格來說,在古人的觀念里,這都算不上青梅竹馬,他們覺得真正的青
《國士丘濬》新書發布:這位明朝「全能學霸」何以成為「第一流人物」? - 天天要聞

《國士丘濬》新書發布:這位明朝「全能學霸」何以成為「第一流人物」?

中國網5月19日訊(記者 鄭偉)丘濬是誰?他是歷史地位被低估的「先明一代文臣之宗」和「理學名臣」,是政治家、史學家、經濟學家、文學家和「戲劇家」;他是史學家錢穆先生所推崇的「第一流人物」,是青年作家何杰華筆下「『橫站』於時代的『國士』」,同時也是讀者眼中明朝的「六邊形戰士」和「全能學霸」。5月17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