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紅麗
儘管郭仙生前有「喪事從簡,盡量不給組織和親朋好友添麻煩」的遺願,但阻擋不了社會各界和她戰鬥過的山鄉群眾對她的崇敬和哀思之情,大家紛紛來到追悼會現場,一定要最後送一送他們心中的英雄——山鄉的女兒。
郭仙生前曾表示:「我是山鄉的女兒,是甘甜的山泉和五穀雜糧將我養大,我深深熱愛生我養我的這一方故地熱土。」
郭仙1938年出生在鳩山公社白龍灣村。那時山是禿的,田是貧瘠的,十年九旱,災難頻發,父老鄉親們一代代在極度貧困中苦苦掙扎。1956年11月,為響應中央「根治荒山、綠化祖國」的號召,在原禹縣縣委的領導下,針對「窮山荒嶺、易發洪水」的現狀,她發動和組織幹部群眾根治荒山。
那年,剛擔任「薛溝鄉治山治水基建隊副隊長」的郭仙懷揣「改變山區面貌」的信念帶隊上山了。她為了建設家鄉,不怕勞累吃苦;為了實現理想,無畏艱難險阻。嚴冬迎風傲霜,挖魚鱗坑,築壩壘堰;春季披星戴月,植樹造林,播種希望;夏秋櫛風沐雨,防治蟲害,保護成果……數度春秋,幾易寒暑,山變綠了,水變清了,田變肥了,收成變多了,沒有豪言壯語,只有用實際行動奉獻給祖國母親的滿腔赤誠。
「那時候的年輕人,對共產黨有著特殊的感情,只要是黨布置的事情,遇到天大的困難也不會打退堂鼓。如果沒有信仰,我們不可能在惡劣艱苦的條件下堅守並有所作為,屹立的青山可以作證,我們的血是熱的,有忠於祖國的丹心一片。」郭仙曾經說過。
1958年9月24日,時任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耀邦同志蒞臨參觀鳩山水保工程時見到了郭仙,他緊緊握著她的手說:「你就是治山女英雄郭仙,你們治山的事迹我已經知道了,乾脆這山就叫英雄山吧!」並寫下了「一定要把英雄山治好,一定要同群眾同艱共苦」的題詞。
1956年,郭仙以鳩山薛溝、磨街菜坪山兩個基建隊為試點,開展治理荒山、水土保持工作,並於1957年11月正式在全縣範圍內掀起了全民性的治理荒山、保持水土運動。經過3年奮戰,禹縣的荒山治理效果明顯,特別是鳩山,荒山禿嶺化作了層層梯田,10年9旱的崗地變成了旱能澆、澇能排的良田。
1958年9月,胡耀邦同志再次蒞禹視察鳩山的水土保持工程,並對禹縣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群眾團結起來,力量就大了。縣委引導得好,群眾才會有勁頭,工作才會好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你們治山治水的經驗值得推廣。」
兩個月後,毛主席讚揚禹縣人民有幹勁,有成績。《河南日報》《人民日報》先後發表了禹縣人民治山治水事迹的長篇通訊、評論員文章和社論。禹縣也獲得了政務院水土保持委員會的全國通令嘉獎。
隨後,作家黃宗江、王雲來到英雄山,通過深入生活並在掌握大量生動素材的基礎上,寫出了以勞動模範郭仙為原型的電影劇本《江山多嬌》,並以鳩山為電影外景拍攝地進行了拍攝。該影片於1959年7月上映,引起了全國觀眾強烈反響,禹縣人民治山治水的事迹迅速傳遍了祖國各地,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面旗幟。
郭仙先後被授予多種榮譽稱號,曾三次進京參加英模表彰會議,多次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59年10月1日,她受邀參加建國十周年慶祝活動,登上了天安門觀禮台。1960年7月,作為中國民間友好旅遊觀光團的成員,到蘇聯、民主德國和波蘭進行了為期一個多月的參觀訪問。
1960年冬,鳩山林場面臨著生死存亡的考驗。周邊林場解散的影響,人心浮動。作為場長的郭仙憂心如焚。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前期的努力將毀於一旦。郭仙一邊做職工工作,穩定職工情緒,一邊向上級呼籲,尋求上級領導的支持。經過不懈的努力,最終鳩山林場轉為國營林場。為保山區一方青翠,郭仙五天之內三進省城,為山請命,為民請命,終於有了圓滿的結果。
趕來送別郭仙的父老鄉親紛紛說:「每天看著鬱鬱蔥蔥的山林,望著天藍藍、水清清,越來越美的家鄉,不由得會想起在這裡奮鬥過激情歲月,揮灑過心血汗水,奉獻過青春年華的基建隊和治山英雄郭仙。」「治山英雄勇於改變荒山面貌的大無畏精神激勵著我們村的黨員幹部不懈努力,我們相信,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英雄山一定會有更大的發展和作為。」
郭仙雖然已經離我們遠去了,但她那對山鄉樸素而真摯的情感,對工作敢於擔當、不屈不撓、無私奉獻的執著與堅守,「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英雄氣概和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的精神將長存人間。
英雄精神永垂不朽!
本文原載於《時代報告》202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