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提高到77歲(2019年數據),身邊越來越多人老去,我們忌諱談「死」的觀念似乎正在改變。死亡,成為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無論是患者自己,還是身邊的親人。
談論「生老病死」,總有件事是無法繞開的,那便是「患者能否決定自己的去留」。
臨終關懷、尊嚴死亡,是我們無法迴避的社會問題。
一、是時候正視絕症患者的「臨終」問題了
2020年的全國會議上,沈德詠提交了臨終關懷和尊嚴死亡等問題的提案,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他表示:「臨終關懷和尊嚴死亡已無法迴避。」
沈德詠 圖源:新京報
@新京報:你怎麼理解「臨終關懷和尊嚴死亡」這一話題?
@沈德詠:臨終關懷和尊嚴死亡本質上是一種人道主義措施,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它有利於緩解絕症患者的痛苦,提升生命的質量與尊嚴,減少患者家庭經濟及道德上的壓力,並有助於對緊張的社會公共醫療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和利用,完全順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高度老齡化的現實需求。
@新京報:公眾對「安樂死」認知度和接受度怎麼樣?
@沈德詠:從統計數據看,約有99.35%的調查對象表示知道「安樂死」,其中47.41%屬於「比較了解」,僅有不到0.65%的調查對象表示「不知道」。有82.82%的調查對象對安樂死持基本贊同態度,明確反對安樂死的僅佔4.31%。這說明安樂死(尊嚴死亡)目前在我國已具有了較深厚的民意基礎。
@新京報:有觀點認為,搶救絕症患者是孝道的體現。你怎麼看?
@沈德詠:這需要重視教育宣傳。由於受到傳統諱死文化的影響,死亡觀教育在我國普及工作相對薄弱,覆蓋率較低,社會公眾對死亡持有否定、迴避態度,認為搶救絕症患者是孝道的體現而忽視患者臨終關懷的需求和意願,同時也是導致醫患關係緊張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如今,明明已經沒有希望了,還要滿身痛苦的活著,很多人生不如死,卻無法沒有痛苦的死去,已經成為很多臨終患者的問題。「臨終問題」並非紙上談兵,有過悲慘的案例。
二、老太要求「安樂死」,親人看她服下老鼠藥
浙江一位51歲老太本身患有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多種疾病,大量的激素治療使得她體重暴漲並且骨質疏鬆,在一次意外摔斷腿後只能長期卧床,連生活都沒法自理,全靠家人。
圖源網路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老人還是家人都很痛苦,老太也逐漸產生厭世心理,多次要求家人買老鼠藥給她。2017年8月的一天,在老太的再次要求下,家人買來老鼠藥。老太當著丈夫、女兒、女婿的面服下老鼠藥,期間家人沒有阻止或施救。
在老太服下藥後,要求家人帶她出去轉轉,在馬路上行駛了數個小時後,老太沒有了呼吸。
圖源網路
之後,老太的這三位家人被以故意殺人罪的罪名提起了公訴。這三位被告人在老太患病期間給予了充分照顧,將大部分收入甚至向親戚借錢給老太看病,老太之死雖情有可原,但罪不可恕,這三人的行為觸犯了刑法,也與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不符。
最終三人被判刑二到三年,緩期三到五年。
三、臨終關懷服務仍面臨發展困境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里,「死亡」一直是個被避諱的問題,但又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事——無論是親人還是自己的離世。在生命的最後,能否有尊嚴的謝幕已經成為了社會問題。
現在,在一些醫院裡有臨終關懷病房,這些病房不是為了治癒疾病,而是為了給患者提供幫助和慰藉,讓他們有尊嚴地離去,可謂是離死亡最近的地方。
圖源:中新網
據數據顯示,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達到了2.5億,其中還有4000萬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但是老年護理機構、康復機構、臨終關懷機構的數量非常不足。
一方面是巨大的缺口,一方面是臨終關懷機構的發展困難和制約。如果是私立機構,費用全部由患者承擔,價格太高。如果是公立醫院,床位本身就非常緊張。而且國內的臨終關懷也才剛剛起步,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相比較發達國家,我國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
死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雖然傳統觀念避諱死亡,但是幾乎每個人都希望能有尊嚴的死去,如今對這方面的觀念也在逐漸的改變,未來的臨終關懷的服務也會趕上。
參考資料:
[1]專訪最高法院原常務副院長沈德詠:臨終關懷和尊嚴死亡已無法迴避,建議適時立法規制.新京報.2020-5-23
[2]浙江老太要求「安樂死」,丈夫、女兒、女婿看她服下老鼠藥.澎湃新聞.2019-11-5
[3]探訪臨終關懷病房:生命在這裡有尊嚴地「謝幕」.中國新聞社.2019-8-15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