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方式也會影響食物營養!?營養損失最大的竟是用水煮...
面對一種食材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種不同的烹飪方式
中國人對食物烹飪的研究可謂是最多樣的
光是烹飪方式就有二三十種
但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的烹飪方式除了會對色香味造成改變外,還會導致出現哪些不同呢?其實,在食物烹飪的過程中營養成分也在出現著變化。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變化呢?
為什麼會出現營養損失?(各種維生素的條件)
其實,這並不難理解,同樣是一個雞腿,在煎炒後和油炸後的營養成分完全不同。一個可以被我們當做健康餐來吃,另一個則淪為了發胖的禍源。另外,除了食物會被添加的食用油改變營養成分外,食物內部也在發生著一些細微的變化。
很多烹飪方式,會很大程度上影響食物的營養素含量,尤其是那些往往我們認為非常健康的方式。這是由於一些微量元素的特殊屬性造成的,例如:
1)維生素 C 以及 B 族維生素,它們都屬於水溶性維生素,在遇熱或是水中加熱則會有大量流失;
2)維生素 A、D、E、K,與上面提到的兩種維生素不同,它們屬於脂溶性維生素,顧名思義它們更容易在高溫的油中出現損失;
3)礦物質鎂、鉀、鈉以及鈣,這些礦物質雖然不會因為水或者油出現損失,但如果食物中醋含量比較多,則有可能出現流失。
那麼到底哪種烹飪方式造成的營養流失最高呢?下面我們就來對各種常見烹飪方式進行逐一分析。
常見的烹飪方式中煮菜營養流失最多!(常見烹飪方式,營養損失對比)
水煮
首先,我們就來看下大家平時認為最健康的烹飪方式——水煮。無疑水煮,不需要添加什麼額外的油脂、調味料等有可能增加食物熱量的東西,但其實水煮菜的營養損失比例是驚人的。
2009 年我國浙江大學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水煮的方式會讓蔬菜中的維生素 C 損失最嚴重。其中,西蘭花、菜以及生菜,在經過水煮後維生素 C 的損失達到了 50% 以上。
另一項由美國發表的一項研究還指出了,在燉肉的過程中,肉類中的維生素 B 也會流失到湯裡面,B 族維生素的流失量高達 60%。
這是由於水溶性維生素本身就易於溶於水中,在高溫的加熱下進一步提升了流失的比例,並且這樣的流失率會隨水溫的上升而升高。
烹炒
烹炒也是一個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烹飪方式之一,但由於我們對油的誤解,被列入了不健康烹飪方式的列表中。但事實正好相反,烹炒這樣的方式在保留食物營養成分的方面遠遠優於水煮。
這是因為在短時間烹炒的過程中,不僅可以防止水溶性維生素流失到湯汁中,還可以通過添加油脂的方式,提升部分營養素和抗氧化成分的吸收比例。這使得原本營養豐富的食物,變得更容易為身體所用。
2012 年一項發表在《英國營養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同樣質量的胡蘿蔔在經過烹炒之後,與生胡蘿蔔相比,其 β-胡蘿蔔素在體內的吸收率提升了 5.5 倍。
2005 年發表在《亞太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的研究也表明,當人們在吃炒西紅柿後與吃生西紅柿後對比,血液中番茄紅素的含量增加了 80% 以上。
所以,這麼看來烹炒不僅沒有比水煮差,反而還可以說是經過烹炒後的蔬菜是營養加強型的了。
蒸
其實生活中,大家往往會把蒸煮混在一起,想著既然煮會讓營養流失嚴重,那麼蒸自然也會。但實際上,蒸可以說是保留營養一個非常好的方式了。
雖然蒸的方式也會出現水蒸氣並且同時存在高溫加熱,但實際上蔬菜由於並沒有直接接觸熱水,這使得水溶性維生素得以保留。
經過蒸熟處理過後的西藍花、菠菜以及生菜,維生素 C 的含量僅降低了 9~15%。這比煮的方式多保留了30% 以上的維生素成分,同時也避免了額外熱量的攝入。只需在蒸熟後,加入一些調味料就可以食用了,既方便又有營養。
油炸
不可否認,油炸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讓食物變得外焦里嫩。經過這樣方式處理後的食物,會讓人非常有食慾,且具有獨特的香氣。但是這樣的做法可以說是所有烹飪方式中最差的了,它不僅會產生很多致癌物,還會讓有益脂肪酸大量流失。
我們都知道,當油溫過熱時,會產生一種名為醛的有毒物質,且二次加熱後還會增加其含量。這種物質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為了一級致癌物,且會引起諸如癌症這樣的種種高死亡率疾病。
此外,油炸的形式還會讓有益脂肪酸(omega—3)幾乎散盡。2013 年發表在《國際食品科學與技術》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進過油炸處理後的金槍魚中 omega-3 脂肪酸含量下降了接近 85%。
因此油炸確實如我們所想,是一個害人害己的烹調方式。此外,我們認為最健康的水煮也並不是最理想的烹飪形式,因此我在這裡給大家簡單做個烹飪方式優劣的排序。
烹炒>蒸制>水煮>油炸
不過講完這些後,相信還要很多人和我一樣還有另外一個疑問:既然烹飪會造成營養流失,那為什麼不生吃呢?
為什麼不學原始人一樣茹毛飲血?
確實,一部分食物在生吃時,能夠最大限度的保留食物中的營養,如:黃瓜、西紅柿、生菜、各種沙拉等。
這樣能夠讓食物中全部的維生素 C、礦物質成分以及其他植物素,得以被身體全部吸收。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食品的衛生問題以及食物的消化率問題。衛生問題想必不難理解,這裡就不多說了。
食物的消化率問題可能我們都沒有考慮過,很多生食的食物,雖然看起來更有營養,但實際上會在消化吸收上大打折扣。
以雞蛋為例,未經烹飪處理後的雞蛋消化吸收率僅有 51.3%,而經過煮制後的雞蛋消化吸收率大大提升,達到了 91% ,這比生雞蛋的消化吸收率提高了近 1 倍之多。
Zero 實驗室有話說
最後,Zero 實驗室想告訴大家,在減肥的道路上,選擇食物固然是非常重要。但大家也不要忽略了烹調方式的選擇,有的時候烹調方式的選擇甚至比食材更加重要。最後分享給大家一些減少營養流失的小建議:
1)煮的過程中減少用水量
2)用煮過的水做蔬菜湯
3)盡量縮短烹飪用時
4)優先選擇低溫烹調
5)烹調蔬菜時盡量不去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