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風濕病由疼痛變為酸困無力為病到後期,應以補氣養血為主,佐以活血通絡。
二、
胃主納,脾主運,食不能納者責之於胃,食不能消者,責之於脾。
三、
寒痹病人如腎陰已虧濕尚存,用熟地必佐砂仁,以防熟地粘膩戀邪之弊。
四、
防己祛風且利水,其殊功為宣透濕邪之內閉,可使濕熱從小便而走又能從表而解,故為治療血分濕熱之要葯。
五、
體虛欲補者,進補品宜考慮其是否有接受補益的條件:「苔不膩,口不粘,胸不悶,有飢餓感」。若無此條件應創造之,而後適當進補品,方可收預期效果。
六、
中醫學認為:「氣傷神,怒傷肝。」易怒易致病,養生長壽要隨時制怒。其方法:轉移,吐露,忘卻,想像,讓步,避免。
七、
劉景蘭經驗:對頑固性高血壓、腎性高血壓,辨證用藥的同時適當加入活血化瘀葯,如桃仁、益母草之屬,可收預期效果,益母草可用至50~120g。
八、
脾陽不振,單助脾陽而效不佳,應補先天,以助後天,其效甚著。
九、
臨床上「木克土」之證尤多見,故遣方用藥中,補脾胃時需舒肝理氣,治肝時又需實脾。
十、
官桂性味歸經同於肉桂,均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功效,但官桂溫陽而不燥,無傷陰之弊,引火歸元尤佳。
養生分類資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