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話說在前頭
就當下的環境來看,「很平衡」並不是什麼褒義詞,某種程度上還有些貶義詞的意味。
這一期新增的令牌兌換車多了兩位,一位是大英的眼鏡蛇,另一位則是高盧的洛林50噸。
洛林50t【Lv.9 F系 HT】
今天咱們先從這個看著比較常規的傢伙開始說起,如果您還沒有兌換這輛車或者是拿不定主意的話,或許咱的這篇文章能給您提供一些參考。
先講這位新晉的法國車、洛林家的新成員吧,呵,洛林十萬斤,雖然不算很重,但是也算是再創洛林家體重新高了,說真的我是沒想到WG會這麼出,但是……按他們的想法來說的話,或許這傢伙很正常,很有意思?至少他應該是一輛九級玩具的樣子,反正他們沒有考慮過這輛車的受眾,可能也就考慮到這玩意兒的持有量罷了。
但是……18個令牌……這是否有些苛刻了?
因為新所以貴?真當所有人都沒有性價比觀念?
DPM是tanksgg放在左數第一列第一排的數據,而且還加粗顯示,這是火力數據的直觀體現,這麼做是好的,但是也得看車,比如說,在我明白這是一輛使用120mm炮的法系九級重坦的時候你給我看到這樣的DPM,往輕了說是煞風景,往重了說就是會反胃,你這個DPM是怎麼回事?雖然我明白這樣的DPM在法系重坦當中其實也不算什麼,50120和大炮1951都是這種DPM,但是問題是50120是彈夾車,只要DPM不會低得太離譜其實也沒什麼,大炮1951本來就是一種非常規選擇,就那數據擺明了就是要你玩小炮,但是你十萬斤沒什麼選擇,你的單發在九級本身也不能算很出色,只能說還可以,但是你這個射速屬實是讓我綳不住了……這為的是啥?為的是這個單發嗎?可是同級車裡單發有這麼高的傢伙哪個是你這種穿深的?你這門炮究竟是從誰家拿來的?怎麼可能比你本家的兩位同級同僚的穿深還要低?還是說你只是打算當一個適合打銀幣彈的「受歡迎的孩子」?要是你的銀幣彈彈速能突破1150m/s的話就更好了,可惜並不是,不過還是夠用的,對於重坦來說的話。
噢,這樣的話我想向你介紹中系的WZ114,他一開始也是這麼想的!但是我希望你能不要去把他的糟粕一併學過來!是,你沒他那麼慘,中近距離下火控夠用是夠用的,那你能不能告訴我你這個縮圈速度是跟誰學的?那個傢伙是三擴拉胯所以不能動,你是縮圈縮不動所以你也得少動,你倆的精度都不錯,但問題就是你根本就縮不完這個圈,那要你何用?
所以說,在你的火控帶不起你的炮的前提下,你這門炮還沒啥大用?難不成你是吃協助長大的?隔壁114也是這麼想的,最終他完成了對余華的《許三多賣血記》的致敬,你又打算致敬哪一部小說?大仲馬的《王后的項鏈》嗎?
我知道會有人說「火力為機動而犧牲」,是,我承認,如果其他方面沒什麼問題的話,這樣的機動如果再好一些的話,那確實值得有這樣的犧牲,你問我為什麼?首先這玩意兒和50120一樣存在數據欺詐,只不過沒那麼嚴重,這個東西就算是硬地也就跑個50出頭,遠遠沒有60那麼誇張,不過對於一輛重坦來說確實很不錯,他的推重比也還可以,雖然發動機馬力沒有破千,但是小九百確實能讓一個也就五十噸起步的身軀擁有這樣可觀的推重比,只能說我感謝他的體重而不是感謝他的發動機,我的建議是不如去二次元進口日本發動機亦或是去德棍的夢中進口德國發動機,你家50B不就是鑽到了不知道是哪篇地攤文構築的世界裡得到了強勁到我們這個世界50年代的邁巴赫都高呼神跡的發動機?然後呢,就是這個玩意兒的履帶係數,是,這傢伙的履帶係數比50120和1951都好一些,但是真要和正兒八經的高速重坦相比的話還差點,你也就比隔壁vz51好一些,和紅色世界的兩位巨人相比你就是個勾八,我倒是很希望他的履帶係數能直接對標八萬斤,畢竟你這個車體和懸掛都是直接照抄八萬斤的,直接拿來用我覺得很合理,順帶問一句,你這個轉向是被下了毒嗎?雖然夠用是夠用的,但是我還是想問一句,是誰給你的轉向下了毒讓你沒辦法表現出驚艷四座的轉向?我覺得有一個強悍到讓中坦看了都自愧不如的轉向對他來說是很重要的,你往下看就知道了。
洛林十萬斤,你俯角很大,炮塔也挺硬,我很欣賞你,但是我想到你這傢伙是五十噸級的重坦,放帶英和三德子那邊就是個中坦(百夫長和E-50我說的就是你們兩個),所以……所以你的車體裝甲也直接對標中坦?對標的這個中坦還是你的本體來源——洛林八萬斤,哦我的天啊你對標別人家的都好啊你對標這個?沒那個機動倒是混了個那樣的車體裝甲?你還在他身高鶴立雞群的基礎上再進一步?TCB炮塔是個好東西,雖然你這個傢伙聽了WG的意見修改了你的炮盾模型使得你的弱點變得雖然沒有原版那樣的規則但是變多了,而且厚度也比原來的要薄,得到的小獎勵就是從原來的兩個車頂突出部減少至一個,但是高聳依舊是高聳的,TCB原設計就是這樣,沒必要說什麼不服,噢,TCB本來就夠大一個了,這下好了,咱想起了日本肥宅,他們也有很不錯的俯角,但是他們很高,又不像4005那樣炮根位置不在炮塔中心而是相對靠上,我只能說這個俯角是給你的小補償吧。
剩下的也沒啥好說的了……
除了視野只有380m這一點看得我滿頭問號剩下的也就沒啥了。
20%起火率這種事情看開了就行了,無所謂的。
都是TCB炮塔,十萬斤和1951、1954這倆用的TCB炮塔有什麼區別?
十萬斤的TCB炮塔給我的感覺其實更像是經歷過AP30,啊,就是之前馬拉松出現過的AMX 30早期原型車那個玩意兒,就那個炮塔,應該是學到了那個炮塔的設計精髓然後做了一些改動改出來的,AP30和30原、30B的炮塔最大區別是什麼?答案就是稜角分明,很少有圓潤的地方,就好像是為了不做圓潤的建模特意弄出來的面面相接一樣。
咳咳,抱歉跑題了,咱們抓緊看一下二者之間的炮塔正面裝甲模型差距,我們就拿1951來對比十萬斤吧。
AMX M4 1951的炮塔正面
洛林50t的炮塔正面
如你所見,兩者在模型上有著很大的區別,似乎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十萬斤使用的還是改良版的TCB炮塔,炮塔頂端突出部減少至一個,也就是指揮塔,而指揮塔正好安放在了左側,而1951則是保持了兩個突出部。
單輪外形的話十萬斤確實有那麼一些優勢,如你所見,其向後延伸部分的正面面積佔比雖然比1951要大,但是同樣保持了一個較大的角度,厚度上著實沒有1951那麼高,但是效果差距不大,除了炮塔左下部分多了一個莫名其妙的正對角度甚至還達不到50°的三角區,當我看到這塊地方的時候我就有一種「嘿你看我發現WG員工上班摸魚的證據了」的感覺。
具體來說一下炮盾,炮盾是這倆最不一樣的地方,具體怎麼個不一樣的話,我來給大家看一下側視圖,咱們結合一下上面的正視圖來看就會很明白了。
AMX M4 1951的炮塔側視圖
洛林50t的炮塔側視圖
如你所見,十萬斤的炮盾就像是吊在炮塔外一樣,不像1951那樣粘在炮塔上,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設計,炮盾本身就是按間隙裝甲來算的,而且二者都是單層空心炮盾且炮盾後是0mm主要裝甲,對於HEAT而言這就是噩夢設計,因為HEAT擊穿非主要裝甲模塊後炮彈會以射流的形式沿著原定彈道繼續飛行,但是每飛行10cm就會減少原穿深的5%,在此基礎上還有為了擊穿炮盾而被消耗掉的對應等效的穿深值,這樣一來即便後面是0mm也不需要擔心,確實會比1951要安全一些,再加上十萬斤的炮盾形狀更尖銳一些,幾乎沒有1951那種圓弧面留下的隱患,致使他的炮盾中心防護能力遠超1951,即便是炮盾側面對敵也是十萬斤更強,因為十萬斤的炮盾側面也是傾斜角,而不是1951那種好像被截斷一半的橢圓柱的樣式,使得他的炮盾更加強大。
但是……怎麼說呢……
最終還是厚度成為了王者,十萬斤也就是靠外形設計贏得了與1951的正統TCB炮塔同台競技的能力,實際上除了炮盾中部這樣的弱點他沒有,剩下的該有的還是有,而且更加嚴重,因為十萬斤的基礎厚度不夠,炮塔左下平板、炮盾上方沒有被炮盾覆蓋的與車頂裝甲的連接處、炮盾下部都是如此,基本上就是你要有個320就能打,在我看來,你這麼一輛九級重坦有如此多的弱點藏不夠還是能理解的,你看那個自詡天下無敵的T95,他不也是渾身上下是破綻只不過都很小?十萬斤也是,破綻很多,但是夠小,只不過該強大的地方著實不強大,就比我我剛剛提到的炮盾側對優勢,1951是160~190,你是250~260……同級面前半斤八兩,只不過1951多了個給碎甲彈和小盆友的機會吧。
1951的厚度是真的純300,在坦克世界,造型再好,沒有一個足夠的厚度啥都不管用,雙方都有一定的角度帶來的等效加成,人家基礎就是300起步320入門,你呢?320何止入門,320可以讓你抱頭痛哭,300隻要不會歪得太離譜,治你也夠用,除非對面車裡的炮手患上帕金森,亦或是他那炮彈是用打鳥的彈弓拋出去的,這還只是基於你倆都壓最大俯角來說的。
基礎都保障不了的優勢能得到啥樣的運用?
按理說這種機動很棒而且能賣頭的東西怎麼說都是可以的,機動高代表發揮空間大,賣頭又是版本答案,搭配在一起能不好嗎?
如果真的能做到那種低壓力局而且對面沒人壓的話那確實可以,最好節奏再慢一些,這樣還能多撈一些,恕我直言,上一個完完全全為版本答案而生的傢伙已經被證明是一個沒有上限的傻瓜車了。
這玩意兒有機動不錯,但是問題就是——給你這樣的機動你要拿來幹什麼呢?衝上去找個點去卡著沒啥問題,就像那些突擊重坦一樣,依靠高機動先到位置然後給對面上來的傢伙先來一拳,那沒什麼問題,但是問題是你這車體脆啊,雖說其他突擊重坦的車體也脆,但是你想一下其他突擊重坦哪個有你這種身高的?
一般來說這種突擊重坦你在主力對決時一般也就是主力的輔助,是啃肉的那一方,作為啃肉的傢伙你得啃得快而且咬得狠,那麼問題來了,十萬斤你符合哪一點?你的DPM讓人看了就著急,你的穿深也不是很高,要是你說你像vz51那樣有一個卓越的炮控帶一個裝填速度夠快的彈夾炮那我沒啥話說,問題是你沒有,你有的是啥?是個炮塔。
噢,這麼一想這東西不就是完美結合突擊重坦和主力重坦兩者的優勢?不僅能沖,還能賣頭和人家對卡,為此犧牲火控和火力也是正常的,我尋思你又不是埃米爾II那種就算還在裝填就探頭出去和人家面面相覷都不尷尬的東西,是個穿深上300的就會動心思去打你,你說等你裝填好再上去,就像征服者那種玩法,人家的玩法是建立在先手制敵上的,你能嗎?還有,他的DPM可沒有你這麼廢,他無論是穿深還是射速都高你一層!更別說穿深更高的美國人了,想學瑞典人你沒那種裝甲,想學英美倆兄弟你又沒那本事,剩下的不就是「我跑得快」?然後呢?沒了?你跑得快你是去中坦線裝大尾巴狼?也不是不可以,只不過我想提醒你,你的機動還沒有達到中坦那麼靈活,就算是日本人,留點心就能抓你的空檔。
只有炮塔和機動其實還好說,重點就說說只有炮塔這一點,一個重坦採用重點防護不是什麼大問題,就炮塔防護好嘛,車體防護差這種事情又不是只有你一個中招,但是如果要找一個最過分的,那確實是非你莫屬,為什麼非你莫屬?如此高大的身軀你搭配一個八級中坦當中都能算是脆皮的車體,但凡你往前開一點都會很慘,還記得以前年輕的時候玩獅子嗎?為啥明明是在賣頭卻發現對面都打到了你的車體上?很簡單,你的俯角好是好,但是你高啊,但凡你覺得打不到人你要探出去一點,恐怕你的車體就會映入對面的眼帘,這會讓他們眼前一亮,更何況有時候甚至不需要你探出車體,你的炮塔下部露出來就會被300+狠狠拷打,動能彈不怕你的炮盾,化學彈不怕你的角度,大家擔心的只有你的厚度,很可惜你沒有厚度,1951有只不過設計有缺陷,你改良的設計還把裝甲銼掉50mm為的是你的車重不能飆上60噸,因為你的懸掛滿載是57噸,最終你的車重也就是53噸~55噸,這都是為你的機動著想。
有人會問,上限這種東西究竟是火力造就的還是機動造就的,我說其實兩者都有,機動能給你找機會,而火力會使用這種機會,火控會幫火力抓住機會,給你一個機動是讓你主動一些,但是就算能主動找機會,一旦對面剩下的東西是你的火力與火控所不能承受的東西,那麼最終你也整不出多高的上限,反而還有可能直接送死,除非你用的彈夾炮可以在關鍵時刻用一點犧牲帶走一條人命。
洛林十萬斤倒是給了咱一個新思路……
1954這條線是挺尬的,看著應該是主力重坦吧,其實你要說多能扛也扛不起,那應該是支援重坦吧,穿深木有傷害不高火控也不算頂尖,倒是可以用裝甲對小朋友碾壓一下,只不過現在享受版本指定財富密碼的東西那麼多,也輪不上自己去照耀,非要換個傷害高一些的大炮去另闢蹊徑的話,最終結果也只能是徒勞,依舊上不了檯面。
但是十萬斤的出現倒是給了咱一個新的想法——如果說卷不動重坦的話,那麼是否可以去卷中坦?也就是說,對抗重坦是次要,對抗中坦是主要,按這麼變動的話不就更好了?不僅能讓突擊重坦更安心去帶著自己的優質火力和對面重坦掰手腕玩,中坦也不用擔心缺大哥,高機動重坦如果是這種走向的話我覺得很不錯,主要是現在真的很缺專門對付中坦的重坦,突擊重坦去兼任的話屬於是殺雞用牛刀,不僅浪費而且不合適。
至於車體防護差、血量不夠高以及穿深不夠高這些事情我倒是覺得可以留著當一個平衡點什麼的,最好傷害也不能太高,放在重坦裡面必須得是那種不起眼的程度,體現出能賣頭而且射速不能慢太多起碼DPM得保證一下的程度,火控加強一下能在中距離也能用上即可,最好把視野撐上去,起碼得是同級中坦水準,機動加強一下,推重比可以不上20但是轉向和履帶係數一定要向277與260學習,缺中坦的時候可以去抓對面中坦讓對面也缺中坦,缺重坦的時候還能偶爾客串一下賣個頭誘敵玩玩啥的,只要不是高強度對線都可以,像這樣的話我覺得倒是不錯,包括-7這條線我也覺得應該去卷一下中坦而不是悶頭去看重坦的司馬臉,搶個鎚子的點,能跟著大家跑就夠了搶個鎚子的點,頂多反搶點而不是去搶點。
似乎對WG來說,中坦內部已經夠卷了,再來個重坦形成天然優勢就會很難受了,所以至今都沒有去弄什麼專門對付中坦的重坦,那個M5Y只能說是重坦中坦化的一次嘗試,屬實不能算是什麼專門對付中坦的重坦,那些突擊重坦更適合去敲硬骨頭和帶著重坦們突突突而不是去搞什麼抓中坦。
所以說十萬斤會變成今天這樣完全是WG的問題啊……又想讓大家為了嘗鮮磕破腦袋,又不想讓嘗鮮的玩家把其他人的遊戲體驗破壞掉,出此下策實在是不該,不過考慮到九金九特如今才剛剛起步,除了概念1B能讓玩家豎大拇指的也就只有AE 1,概念1B只能說是獎品至高無上理念擴大化到九級所遇到的挫折,而AE 1則是在無數的矮矬窮當中拔高的將軍,當九金九特的陣容擴大到一定程度,想必十萬斤應該會和114、Strv K手牽手翻身把歌唱吧。
後話
TCB炮塔與他真正的適配者
遊戲里已經有了三個TCB炮塔使用者,一個是AMX-M4 1954,一個是AMX-M4 1951,還有一個就是我們今天聊的洛林50t。
咱們先說說這仨的來歷:
AMX-M4 1954的名字是虛構的,車子也是虛構的,本體由兩個歷史方案而來,炮塔就是我們熟悉的TCB炮塔,而車體則來源於一個50年代初提出的AMX-M4重型坦克的車體加厚方案,那個方案里真的讓AMX-M4的車體正面厚度加到了280mm,對,純厚度!三德子直呼內行!主要是這個東西你總不能給他配一個AMX-M4 1949的炮塔吧?這也不太合適,所以就給了一個TCB炮塔,不過看著很合適,說真的很合適,至於這東西的130mm炮其實是大膽級驅逐艦的130mm/45 Mle1935,你去玩碧藍航線就能在魯莽和倔強身上找到這炮,如果你非要一個接近的東西的話那就是130mm/45 Mle1932,那就是敦刻爾克、斯特拉斯堡和里昂的副炮,很遺憾WOWS里沒人用這炮當主炮,就算是同口徑的也都是熱風、狂風和美洲虎的130mm/40 Mle1919,那玩意兒就屬於是八竿子打不著了,你說這東西能裝上車我只能說是你WG把TCB炮塔內部空間想像得太美好,雖然沒有具體數據,但是尾倉設計如此之大肯定不是能塞艦炮的……
M4重型坦克裝甲增強計劃
AMX M4 1951就更簡單了,也是虛構的東西,但是是AMX-M4 1949的車體稍微做些手腳然後加上TCB炮塔,所以這東西和AMX-M4 1954非常相似,因為本質上就是一種東西的兩個走向,然後為了平衡沒有裝大膽級的主炮,而是退而求其次選擇了盧瓦爾鋼鐵的127mm/54 Mle1948,也就是WOWS玩家們所熟悉的科爾伯特與瑪索的主炮……順帶說一句,這個玩意兒就是法國版的127mm Mk12,人家用的都是美國炮彈,不是很懂為什麼在WOT里這炮還能比二戰初期的被英國佬打得根本發揮不了作用的奇葩炮還要差,或許是犯了口徑既視感錯誤吧,要不然就是你WG覺得上空想級的138.6mm Mle1929和沃克蘭級與鷹級的138.6mm Mle1927太誇張亦或是這麼做就需要給一個和日本140mm炮相同的傷害所以放棄了,那我尋思你這車的備選主炮換成狂風級的130mm Mle1919都行啊,一個130mm分出560傷害和490傷害兩款有什麼問題嗎?還是說在你的平衡看法是現在這個比同級的128和130都要低的470傷害不高不低剛剛好?那你給個老130炮上個470傷害會咋樣嗎?猛獁的128不也是給你整成440傷害了?屬於是根本就不會考慮問題,不如說這個大口徑炮就是隨便強加的,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東西的白板狀態倒也算歷史,FAMH在研發TCB炮塔之前有做過一個同樣可以安裝在AMX-50身上使用的炮塔,但是該車還有另一個方案,那就是安裝在M4重型坦克上,那個玩意兒的本名確實是AMX-M4 1951,某種意義上來說不算是杜撰的名字?但是如果說到主炮的話,FAMH炮塔只考慮過搭載100mm SA47,沒有其他主炮,120mm炮可能僅停留在理論階段,要不然也就沒有必要特意研發TOB炮塔了,也就是說這個玩意兒頂多是個AMX-M4 1949的後續探索……只不過這個結果是和AMX-50共享的罷了。
AMX-M4 1951年方案
洛林50t實際上是AMX-50、索瑪SM同期競爭方案,只不過這個玩意兒沒有留下圖紙,所以……你可以這麼理解——遊戲里的洛林50t實際上是WG穿越回50年代為洛林公司提供的方案,所以如你所見,他所使用的炮塔稜角分明,而且使用一門120mm炮,然後法國人根據他們提供的東西做了外形修改後完成了TCB炮塔,並且通過這門WG研發的主炮加上美國120mm M58的技術成功研究出自己的120mm炮,這門主炮的名字使用了WG的穿越者們留下來的名字以紀念這些國際主義者跨越鐵幕的雪中送炭……抱歉,這個就沒有圖了,因為不可能有圖!沒圖紙沒計劃說明我哪來的圖給你?
好,講完了。
來講講TCB炮塔,這傢伙是有正主的,他的正主就是AMX-50B(非要說一個正確名字的話應該是……AMX-50減重型,隔壁就有一個使用TOA炮塔的裝甲增強型與使用TOB炮塔的減重型),對,你沒有聽錯,50B曾計劃安裝這個炮塔,該炮塔由FAMH公司研製,但是並沒有具體參數,唯一可知的是該炮塔是使用自動裝填系統的TOA搖擺炮塔的後備方案,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自動裝填系統研發問題導致的AMX-50的整體研發進度拖延,FAMH提出了不使用自動裝填系統的炮塔,這個炮塔與TOB炮塔等重但是正面裝甲更加強大,適配120mm主炮,但是隨著TOB的成功,這個方案也就只能停留在圖紙上了。
T.C.B 120炮塔
在坦克世界裡還沒有出現這個傢伙,明明他才是TCB的正主,就算不出他,也應該換給AMX-50 100(AMX-50底盤)與AMX-50 120(AMX-50 120二號原型車即70噸級原型車底盤,準確的說這個底盤和遊戲里的AMX 65t算是弄反了,因為AMX 65t的FAMH炮塔本身比TOB炮塔更輕,能達到65噸級的話肯定得用AMX-50 120二號原型車的底盤),雖然在遊戲里把TCB配給M4看著很合適但是這並不歷史。
AMX-50 TCB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