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頂峰,恐怕人們聯想到的便是秦漢時期或是隋唐時期。說來也奇怪,秦漢與隋唐這兩段歷史雖然相距近八百年,但在它們身上卻有諸多共同點。
首先秦朝與隋朝,作為結束割據的兩個大一統王朝,它們存在的時間非常之短,秦國祚17年,隋朝國祚也僅有短短的36年。並且,兩個大一統王朝都是二世而亡,且都是亡於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
巧合的是,在建築領域,秦朝曾創造了如都江堰、秦長城等建築奇蹟,為繼任者漢朝的「文景之治」、「漢武大一統」等盛世奠定了基礎,成為中國封建歷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而同樣,隋朝也開創了大運河、大興城等人類奇觀,為繼任者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打下了地基,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二次高峰,要說建築保存數量最多、技術最高、貢獻最大還是要數隋朝。
登峰造極大興城
若要提起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城市,首先想到的便是唐朝的長安城。
古語云:「若指遠山為上闕,長安應合指終南」,當時的長安城,南北各通五十里,城中西亞、歐洲的商旅數十萬,戶籍更是有三百萬之多,可見長安城在當時是如此的宏偉壯麗。

可「羅馬並非一日建成的」,長安城也一樣,他的宏偉與隋朝的大興城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代周建隋,定都長安,可由於戰亂破壞,朝代更迭,昔日漢朝的長安城早已不復原樣,剩餘的皇宮殘址也多破損不堪。
不僅如此,漢朝時的皇宮因為距離渭水太近,歷史上多有宮城被淹的記載,隋文帝作為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很快意識到自己的政權若沒有一個像樣的都城是不行的。
於是隋文帝命大臣宇文愷在原漢長安城的東南面,選址建造新都——大興城。在古代交通和技術並不發達的年代,僅僅一年的時間,一座氣勢恢宏、登峰造極的皇城——大興城在隋王朝的心在長安拔地而起,隋唐兩代輝煌也自此展開。

在大興城的規劃設計和施工過程中,處處體現著勞動人民的智慧。隋朝的工匠們對長安的地形、水源、土壤、交通都進行了嚴謹且有組織的勘測。
此外,他們還結合以往城池的建造經驗對大興城的軍事防禦、行政管理、市場供需做出了極其細緻的劃分,成為當時中國建築技術水平的巔峰之作。
不僅如此,隋朝大興城也開創了中國都城「市坊分開」、「軸對稱」的先河,並且歷朝歷代都有以大興城為藍本對都城進行修改的例子,如今的西安城的布局依舊能看到隋王朝大興城的影子,可真謂是受用百代,影響千年。

飽經風霜趙州橋
隋大業8年,隋軍攻破陳國建康,陳後主被俘,隋朝統一全國,結束了西晉以來天下300餘年的割據亂世。
此後不久,隋文帝駕崩,太子楊廣即位,是為隋煬帝,剛即位的隋煬帝立即接見了一位來自趙郡叫李春的工匠。隋煬帝此舉為的就是讓李春擔任總設計師,在趙縣修築一座石橋,方便往來南北的交通。
接旨後的李春立即率領工匠在趙縣附近選取質地堅硬的青砂石為料,在洨河粗砂之地展開精密的勘測工作,在選址時李春不僅對土質基層有所考慮,還要兼顧此地的人員往來和人口居住密度。因此在前期工作李春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

到施工時,李春等工匠採用了縱向並列的砌法,這種方法可以靈活地對拱券加以補充,不至於讓橋體若干年後垮塌或沉入土下,也為之後趙州橋的歷次修繕解決了不必要的麻煩。
為了使排水更加順暢,在洪水時兼顧泄洪作用,李春還對橋樑兩側採取了拋空的設計,使得趙州橋不易被大水沖毀的同時,又減輕了橋身的重量,歷經多次洪峰過境而屹立不倒。
無論從選址、勘測、設計還是建造,趙州橋這一建築瑰寶無不體現著建造者超前的眼光和獨特的智慧。

如今1400年過去了,隋王朝早已離人們遠去,成為歷史的篇章。可歷經10次大洪水,上萬次風雨洗刷的趙州橋依舊屹立在洨河之上,它不僅擔任著往來交通的作用,如今更成為了世界拱橋的瑰寶。
趙州橋開創的敞肩拱結構,直到1200年後,歐洲才出現運用,趙州橋也成為了當今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善的敞肩石拱橋,成為世界建築史、藝術史上熠熠生輝的存在。
功在千秋大運河
在隋朝統一全國後,為便利南北方經濟文化交流,同時也為加強對南方地區的統治。隋煬帝下詔在隋帝國東部修建一條人工運河,將黃河、長江水系聯繫起來。

此詔一出,隋朝全國百餘萬勞工又聚集在帝國東部修建起了大運河。這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工程在今天看來都像是在痴人說夢。
可隋朝偏偏在短短38年的時間裡,將前幾代王朝的各個小運河打通,以人工運河的形式徹底打通了黃河、長江水系。
大運河的貫通,直接將兩種不同的文明連接在一起,使得南北交通更加便利,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逐漸融為一體。大大加強了中央對全國的統治。
大運河的開鑿為之後南北交流、人口流動、城市繁榮創造了不可估量的價值,唐代杭州、揚州城的繁榮,宋代造船業的興盛,直到現在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都離不開大運河功勞,因此便有了「隋朝開河,後世受益」之說。

令人瞠目回洛倉
據史料記載,在大運河開鑿的同時,為了加強南北經濟交流,隋煬帝下令在大運河沿岸修築糧倉。在古代沒有保鮮保溫技術的環境下,要想在水道兩旁設置糧倉儲糧是一件極具挑戰的事。
隋朝的工匠們選擇了諸多乾燥的緩坡,這些地段既保證了溫度濕度、也符合瀕臨水道的要求,其中要數最典型的便是回洛倉了。
「回洛倉」顧名思義,此倉是為了緩解東都洛陽的糧食緊缺而建的。據記載,整個回洛倉,長三百丈,寬百丈,算下來足足能裝得下2個鳥巢,裡面所裝的糧食經過粗略的計算足足有上億斤之多。

在農業社會的古代中國,回洛倉等糧倉的設立為國家的鞏固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考古隊員發現了隋朝時期的另一個糧倉含嘉倉里,仍存放著50餘萬斤穀物,可見隋朝糧倉結構的科學性和隋朝國力鼎盛時的富足與繁榮。
創造種種奇蹟的隋王朝自己也沒想到,大興城、大運河、糧倉這些驚為天人的宏偉工程,也將成為埋葬自己的惡果。這些龐大工程不僅使大隋國庫日漸緊縮,動輒百萬勞工的奔波也鬧得各地群情激奮,造反不斷。

最終在618年,隋煬帝在揚州被迫自縊而死,都城長安易主,天下再次陷入紛亂之中。隋朝雖然只有短短的38年,但它還是創造了後世難以企及的輝煌。
如今一千多年過去了,面對這些建築奇蹟我們仍能感受到隋朝的繁榮,也同時惋惜它的沉淪。
如今人們一提到隋朝,很多人都會想到它的橫徵暴斂,可它在短短38年的時間,也給中華民族留下無數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建築瑰寶。
它是那麼的短暫卻又那麼精彩,它結束了紛亂的時代,卻沒有等來自己的輝煌,這也許就是它真正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