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入朝為官,是所有知識分子的最高追求,也是施展才華的最好的方式。但是自古伴君如伴虎,進入官場能讓那些讀書人一飛衝天,同樣稍有不慎不僅人頭落地更有人禍及家人。
剛正不阿、為官清廉,真心為國為民的忠臣如果匹配上賢明的君主,能夠發揮他們最大的才能,造福這個國家。但是如果遇到昏庸無道的君王,等待他們的結果只有一個,觸犯君威不得善終。

今天的主人公于謙,不是德雲社那個抽煙、喝酒、燙頭的于謙。而是明朝的第一忠臣于謙,于少保。他剛正不阿一生清廉,在明朝最困難的時候力挽狂瀾,但最終被明英宗冤殺。
在他死後,錦衣衛在他家裡搜查時落淚,太后為他水米不進,那麼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少年英才
洪武三十一年即1398年,于謙出生在浙江杭州府錢塘縣。於家是一個書香門第,他的祖父還是洪武年間的工部主事,所以他有很好的教育環境。他也不辜負自己的家庭條件,從小便刻苦讀書,志存高遠。

從一個人追的偶像,便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個性,于謙也有自己的偶像,他就是宋朝的文天祥。
他為了激勵自己向自己的偶像靠齊,便將文天祥的畫像掛在自己的座位旁邊。他八歲的時候便可以機智地應答別人的對子,在永樂年間便考取進士,入朝為官。
能力出眾,為官清廉,不願同流合污
于謙自幼飽讀史書並且聰慧異常,但是真正讓他發光發熱的是著名的蟋蟀皇帝朱瞻基。
于謙跟隨朱瞻基平定了漢王朱高煦的叛亂,運用自己的才思敏捷痛斥漢王的罪行,讓朱瞻基龍顏大悅,立即升他做江西巡撫,他也不負皇恩平反了許多冤案。

宣德五年,朱瞻基越級將他提拔到兵部右侍郎,並且開始巡撫河南以及山西。
他低調上任,積極地考察各地情況,提出自己的改革主張,並且真正為百姓做實事,遇到天災就立馬上報。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政時,也很重視於謙的奏疏,基本上很快就批複。
于謙為官清廉而且不願意溜須拍馬,所以在三楊過世後,當時的宦官王振掌權時,他就被排擠。也有人勸他即使不願意用金銀珠寶去進行賄賂王振,也可以用一些特產進行討好。

于謙哪裡肯放下自己原則,還很瀟洒地甩了甩袖子,表明自己兩袖清風,絕不行賄,並且還舉薦了兩位人才。
宦官王振自然懷恨在心,就讓手下的人藉機彈劾于謙,于謙就這樣被判了死刑。
幸好百姓們紛紛求情,于謙才被釋放出來,最後還是被降職,關押在山西。後來山西、河南的百姓及官吏再次求情,于謙就擔任了山西的巡撫。

直到他的父母過世,他才離開山西,回家辦理喪事。在正統十三年,于謙料理好家事後,官復原職,重新回到京城擔任兵部左侍郎。
人生高光時刻,挽救大明江山
于謙為官是兢兢業業,為百姓鞠躬盡瘁,但是真正讓他大展拳腳的時刻是在土木堡之變。
至於土木堡之變,各位可以去看一下前兩年很火的電視劇《大明風華》,主要講述了明英宗朱祁鎮帶領五十萬大軍出征不僅全軍覆沒,自己也淪為了階下囚,大明朝面臨大廈將傾的局面。

這時候,于謙站了出來,發揮他的才能,力挽狂瀾。
首先,于謙舌戰群臣怒斥那些主張遷都的大臣,說出京城的重要性。其次在眾人看到明朝精銳已去,自然是沒有信心,于謙有再次上書請調各地備戰軍隊並且調動糧草,在他的精心籌備下,朝廷才安定下來。
接下來便是剷除那些禍國殃民的王振黨羽,他在朝堂上出現忠義大臣直接擊斃奸臣時,主動出來勸導受到驚嚇的郕王,並且主持大局。就這樣很快就將那些奸臣黨羽清理乾淨,他也成為了朝廷的核心力量。

于謙知道國不可一日無君,但是太子只是個嬰兒的情況下,冒天下之大不韙,奏請立郕王為帝,用於穩定局面。
在郕王登基為明代宗後,他知道時局依然動蕩不安,瓦剌必然要捲土重來。於是他再次獻策,請求徵調民兵,工部打造器械,將百姓遷往安全的位置,提出的對文武大臣合理的任職方案,都得到皇帝的贊同。
果不其然也先軍隊很快再次入侵,明代宗讓于謙統領各個部隊,抗擊來犯之敵。于謙不但是個提筆治天下的文臣,同時他還是個排兵布陣,運籌帷幄的軍事家。

他先下了臨陣脫逃者斬的死命令,將士們只能背水一戰。接下來他便開始調兵遣將,兵分幾路抵禦也先大軍,很快就取得很好的結果。
于謙只知道一心一意為國,但是在人情世故上太過於正直,得罪的人自然不在少數。
在明朝的局勢逐漸穩定後,這些人就開始跳出來了,有的是因為妒忌,有的是因為怨恨,不斷地對他進行攻擊和誣陷。好在明代宗明白于謙為人正直,力排眾議依然重用他。

含冤而死,家徒四壁
1457年,明代宗重病駕崩,石亨等人再次擁立朱祁鎮為帝,史稱奪門之變。在朱祁鎮登基後,那些懷恨在心的奸臣,開始編織罪名誣陷于謙蓄意謀反。
朱祁鎮知道于謙是有功之臣,不忍殺害他,但是石亨等人以不殺于謙,登基無名為由,朱祁鎮只能狠心處死他。這些奸臣還想落井下石,族滅於家,最終沒能得逞。

天下人聽聞于謙含冤而死,無不為其傷心,都督同知陳逵知道于謙仁義,幫于謙收了屍。就連皇太后得知于謙的死,連續幾天油米不進為他哀悼。
于謙死後遭到了錦衣衛的抄家,但是他們翻箱倒櫃挖地三尺,沒有找到多餘的銀兩,錦衣衛看到這樣清廉的官員,都慚愧不已。
真理永遠都站在正義的一方,那些奸臣最終都不得善終。而于謙也最終也含冤昭雪,明憲宗為他平反,官復原職。之後明孝宗更是追封他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謚號肅愍。天下百姓對他的祭祀從來沒有間斷過。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于謙最廣為人知的一首詩。
正如詩中所書的情懷,于謙為了堅持他心中的理想,即使是身首異處依然堅持做自己,他的美名也被後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