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這個問題
某乎上有個高贊回答,感興趣的可以去看下。
老王從其他角度做點補充~
這個問題也可以換種說法:
為什麼秦統一六國會在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才拉開序幕?
01
首先嬴政之前的秦王,都沒有想過統一戰爭。
可以從內外兩方面來考慮:
外部:
夏商周三代,走的都是分封建國的路子,爭霸滅國這一套玩了快1000年,沒人有集權的概念。
說到底,商周王室也就是個小方國而已,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根本管不了多大的地盤。
內部:
嬴政之前,秦國有5代秦王,分別是:
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
惠文王和悼武王兩代,屬於戰國中期,雖然現在教科書上對商鞅變法大吹,但當時列國個個都在變法,互相不服氣。
一流強國中,秦齊楚三強爭雄,秦國遠遠沒有笑到最後的底氣。
秦昭襄王九年(前298年),秦國還遭遇到了自商鞅變法後的最大生存危機:
齊將匡章率齊魏韓三國聯軍,攻下函谷關,咸陽危急。
秦昭王只能割讓河東地,才使三國陸續退兵。
而秦孝文王在位三天就掛了,所以有能力去搞統一的時段,只有昭襄王和庄襄王兩代。
02
秦人統一之路上
3個近乎無解的問題
【問題1】
母家勢力太強。
說起來很搞笑,歷代秦王繼承大位不靠嫡庶之分,也不看賢明與否,更不論年紀大小,而是靠親媽的話語權。
上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下聯: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橫批:不服不行。
秦武王是惠文後捧上來的;
昭襄王他媽是大名鼎鼎的宣太后(她的另一個為外人熟知的名字叫羋月,也有學者考證叫「脾」),昭襄王當了四十多年的「乖寶寶」。
宣太后是楚國人,整個秦廷有半數都是楚系大臣。
當然,並不是說這些人會為了楚國,出賣秦國的切身利益;
恰恰相反,昭襄王時代的秦國對楚國下刀子最狠。
但是如果嬴稷敢在朝堂上把「滅楚」的意思挑明,宣太后也不介意另立他的兩個親弟弟為王。
日常出兵打楚國,擴充實力是可以的,畢竟大家都靠掙軍功混日子;
插手楚國內政,換個聽話的楚王也是可以的,你的一大幫實在親戚根子全在楚國,你想辦事兒,找他們幫忙啊,大家把價碼談攏了,結果肯定包你滿意。
但你說你要斷我們的根?
楚國立國都八百年了,比你們秦國時間長多了,你丫說滅就滅啊?
所以,宣太后死了,他才敢起用范睢跟舅舅魏冉開戰...
孝文王、庄襄王以及嬴政早期,後宮都是華陽夫人說了算。
庄襄王就更不用說了,他嬴異人庶子一個,早早就被打發到趙國去當人質,啥根基都沒有。
不是楚系的華陽夫人幫他說話,他能當上孝文王嫡子?繼承大統?恐怕八輩子也夢不到這好事兒啊!
你看,他連名字都改成子楚了,楚國人的兒子,這十級舔功啊。
但這個問題,在嬴政那裡,根本不是問題。
嬴政他媽趙姬,雖是趙國人,卻身份低賤,跟趙國王室掛不上檔;
而且因為在邯鄲的那段日子裡備受欺辱,所以對趙國沒有絲毫認同感。
兒子滅不滅趙,她無所謂。
相反,在趙國滅亡之後,嬴政還專門親自跑了一趟邯鄲,把認識趙姬和知道他小時候故事的人全給殺了,史書痕迹也被塗抹的亂七八糟。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
秦王之邯鄲,諸嘗與王生趙時母家有仇怨,皆阬之。
估計在嬴政看來,自己這麼干,還是有孝心的一種體現。
【問題2】
自古干大事者,以找替身為第一要務。
一旦發動滅國戰爭,身後的繼承人,就會缺少舅族的扶持,根本坐不穩王位。
因為按戰國婚喪嫁娶的既定規則,同姓不婚,這就代表太子的正妻得從外國挑。
況且,聯姻也是各國最重要的外交手段之一,不可能求娶平民。
在這方面,嬴政自己就是個失敗的例子。
嬴政的大老婆在史書里沒有留下任何記載,但按常理推測,她應該也是個楚國人。
因為嬴政繼位時,強勢的華陽夫人還沒死,她和朝堂上的昌平君(時任丞相)都不會把後宮得權力讓渡給楚國以外的政治勢力。
對於嬴政來說,這筆買賣也是包划算的,他正好可以借著這股勢力剷平嫪毐和呂不韋,成為實權君主。
我們甚至可以大膽假設,扶蘇,就是嬴政與楚國宗室女所生。
這樣,後面發生的一切,就基本可以解釋的通了。
比如,王翦為什麼拒絕領兵伐楚?
兵力不夠只是借口,更深層的原因是,你嬴政不給我王家足夠的安全感,我可不敢真替你賣命。
萬一你身子骨不行,過幾年就嘎了,扶蘇上位,就該拿我開刀了。
嬴政一開始不信邪,當真覺得離了你王屠夫,朕就得吃帶毛豬呢?
直接派李信硬幹,結果昌平君在前線叛變,把20萬秦軍的人命全給填了進去。
甚至可以說,王翦後來應該是得到了嬴政的某種保證,比如身前不明確繼承人,再比如廢掉中宮,還有聯手本土派打壓驅逐楚系大臣...
才答應出山指揮滅楚的。
可是這麼一搞,扶蘇就完蛋了。
本來扶蘇可以接著拉攏楚系大臣里的年輕一輩,組成自己的政治小團體,而且他又占著長子名分,坐等接班即可。
結果呢?
羽翼被他老子硬生生折斷,本人絲毫沒有話語權,更是在最後因為說錯幾句話被放逐到了上郡跟蒙恬吃沙子。
而嬴政自己的解決辦法也很搞笑,他把希望寄托在了尋找長生不老葯上。
這裡面的邏輯,十分簡單粗暴:
老子一天不死,秦國一天不亂,朕都煉成不死之身了,還要繼承人干屁啊!
至於後面的事兒大家都知道了:
胡亥和趙高這對兒卧龍鳳雛,壞了秦國一鍋粥。嬴政死後三年,大秦灰飛煙滅。
【問題3】
其實也可以歸在第二個問題里,但還是有必要拿出來單獨說明一下。
那就是:
滅了六國之後,除了繼承人以外,你把其他寶貝兒子們放在什麼位置上。
本來,按丞相王綰和那些儒生博士的意見,嬴政可以依照路徑依賴,分封諸公子前往關東各地為王,裂土臨民,拉攏原六國的舊貴族,把他們慢慢消化成秦人。
因為當初西周滅商之後就是這麼乾的。
但是後果也很清楚,過不了幾代,地方諸侯王和朝廷的關係淡了,就會出現一大批的獨立山頭威脅中央統治。
所以嬴政採取郡縣制,搞集權。
這套辦法相當先進,咱們一直推行了兩千多年。
但秦國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政體,前面沒有絲毫作業可以照抄,反而成了出頭的椽子先爛了。
胡亥也沒什麼政治頭腦,一股腦兒全給殺乾淨了。
這小子大概是天天看他爹殺人,覺得挺威風,直接照搬了。
憑什麼我爹殺得,我就殺不得?
而後面的兩漢為什麼能活那麼久?
就是因為補丁打得好。
朝堂權臣獨大?扶太監啊!
太監專權?有外戚啊!
外戚再搞事?那就拉上老婆斗老媽。
所有的一切,都是皇權的延伸,你們全都為我所用就可以了。
03
綜上:
統一會面臨這麼多棘手的問題,甚至王位不保,所以歷代秦王都是以滅國增強自身實力為目標。
只有出身、性格、婚姻、能力都處於恰當位置的祖龍,開逐步開啟了秦國混一天下的偉業。
為我們定下了後2000多年的基調。
不然現在的也就是個大號的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