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朋友圈就像咱們手機里的「線上生活廣場」,人人都能在這開闢一塊屬於自己的小天地。有人拿它當日記本,隨手記錄生活碎片;有人把它當展示台,分享自己的才藝和成就;還有人把它看作社交樞紐,通過點贊、評論和朋友互動。
在朋友圈發內容這件事上,網友們分成了兩大陣營。愛記錄、主張「想發就發」的人覺得,朋友圈就是自己的地盤,吃頓美食、拍個路邊的花,哪怕半夜emo發點小感慨,都是在記錄獨一無二的生活。他們才不管什麼「發吃喝沒追求」「發感悟太矯情」的說法,甚至還會用分組可見、清理好友等方式,把那些愛指指點點的人「屏蔽」在外,瀟洒地說:「想看就看,不想看就拉黑,觀眾沒幾個在意你的!」尤其年輕網友,還流行「發瘋式」記錄,用直白甚至帶點「懟人」的話,盡情表達情緒。
另一撥選擇減少分享的網友,心裡的顧慮可不少。年紀稍大些的人,總擔心發出去的內容被人誤解,一句無心之言,被親戚、同事過度解讀,徒增煩惱;還有些人,因為工作單位有要求,或者職業性質特殊,不敢隨意分享,生怕說錯話丟了工作。性格內向的人也更傾向於「沉默」,他們覺得生活是自己的,沒必要都攤開給別人看,更願意把真實情緒藏在心裡。
關於「朋友圈是否應該想發就發」的討論,不同人群的態度和策略存在顯著差異。有支持「想發就發」還有面對「發吃喝被嫌沒追求」「發感悟被疑思想滑坡」等隱形規則,更多人選擇打破束縛。通過技術手段如分組可見、定期清理好友等,過濾負面社交關係,強調「自信點,觀眾沒想像中多」,甚至直言「不想看可屏蔽或刪好友」。以及年輕用戶偏好「發瘋式」記錄,用語直白甚至帶有挑釁性;年長用戶因「怕被誤解」減少分享。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社會學教授徐雙敏在採訪中告訴記者,「想發就發」和「一言不發」與職業習慣與性格有很大關係,有的人因職業習慣不願在朋友圈發表言論,可能是因為單位有明確紀律約束;有的人因為從事自由職業,如學生或務工人員沒有約束,可以自由分享生活的點滴。
在性格方面也分外向型和內向型,外向型人格更願意公開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內向型人格則不願意流露自己的情感與生活行程。
在發布朋友圈時,需要注意保護個人隱私和避免侵犯他人的肖像權和隱私權。例如,不要發布他人的照片或涉及他人隱私的信息。
來源:經視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