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如果你崇拜梁山好漢,那就別把《水滸傳》看完,只讀前七十回的故事就好了,其實這話不假,因為後五十回的劇情無論是精彩程度,還是單單只論文學性,都遠不如前七十回,尤其是那結局,著實難以讓人滿意。
誰能想到當初那幫無所不能的好漢們最終會落得悲劇收場,還有最難讓人接受的一點莫過於征方臘後活下來的好漢也都分道揚鑣了。

(水滸傳劇照)
說來奇怪,武松與宋江也算是最初一批認識的兄弟了,後來的他為何不願與宋江一同回朝廷接受封賞?施耐庵為何要寫出這樣的劇情?
一、兄弟情深
說武松是宋江最好的兄弟,那未必恰當,畢竟還有戴宗、李逵這些如同「忠犬」一般的存在,他們與宋江的關係遠比武松更為親密,但武松卻算得上是最早與宋江結識的兄弟。
當初在柴進府上,他們二人就「不打不相識」,宋江不小心踢到他的火鉗柄,他頓時火冒三丈,抬手就要打武松,好在柴進及時趕來,提到了對方的大名,武松一聽眼前這黑漢是宋江,瞬間服軟,倒地就拜。
後來宋江還接濟了武松十兩銀子,這以德報怨的做法是讓武松心服口服,從此武松便成了宋江的迷弟,後來雖然先在二龍山落了草,最終還是在三山聚義時歸順了梁山。
當然,也有人說武松與宋江不和,畢竟在群雄聚義時,武松就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當時氣氛一度變得火藥味十足。

(宋江、吳用劇照)
書中只道:「只見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們的心!』黑旋風便睜圓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鳥安!』只一腳,把桌子踢起,攧做粉碎。宋江大喝道:『這黑廝怎敢如此無禮!左右與我推去,斬訖報來!』」
你看,宋江似乎也對武松沒那麼「親」,明明是武松帶頭唱反調,他卻只責罰李逵,顯然,這是拿與自己更親的李逵開刀,裝模作樣的「殺雞儆猴」,其實他也知道,兄弟們會替李逵求情,也不至於把事情鬧到無法收場的地步。
但武松也很快就服軟了,可見他心中還是服宋江的,後來他追隨宋江一同征遼、田虎、王慶,也能證明他依舊認可宋江這大哥,他們還是出生入死的好兄弟。
而這也是最奇怪的地方,最苦的日子都挺過去了,到了要享福的時候,武松為何要走?
二、分道揚鑣
征方臘的過程中,武松被那包道乙斬斷了一臂,那也是他生涯的最後一戰,自打斷臂之後,武松就再也沒出手過。

(武松斷臂劇照)
直至征方臘結束,武松才與宋江道別。
此時二人有這麼一番對話:「當下宋江看視武松,雖然不死,已成廢人。武松對宋江說道:『小弟今已殘疾,不願赴京朝覲,盡將身邊金銀賞賜,都納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己作清閑道人,十分好了。哥哥造冊,休寫小弟進京。』宋江見說:『任從你心。』武松自此只在六和寺中出家,後至八十善終,這是後話。」
你看,武松雖然活到八十歲,但他的餘生基本談不上有多少「質量」,斷臂之後的他生活有諸多不便,更大的打擊在於心靈上,他是何等傲氣之人,如今卻落得這般田地,當真凄苦。

(宋江、武松劇照)
若隨宋江一同歸朝接受封賞,至少能夠得到更多的榮華富貴,物質上的優待多少能彌補心靈上的空虛才是,所以武松為何不去?
你不得不說,施耐庵是真心偏愛武松,而武松也當真是有遠見。
你且看後來的梁山之主是誰,也就知道武松為何要做出這般決定了。
三、梁山之主
後來的梁山之主是誰?
施耐庵並沒有寫梁山群雄離開梁山之後的劇情,至於《水滸後傳》《殘水滸》一類的作品,又不屬於「原著」的範疇,因此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續作,《水滸傳》的劇情在宋江等人死後,也就畫上了句號,似乎壓根不存在所謂的「後來的梁山之主」。
其實不然,原著最後一回中,施耐庵就提到了這麼一段設定。
那宋徽宗是在夢裡遇上了宋江等一眾好漢。
書中只道:「宋江奏曰:『此是臣等舊日聚義梁山泊也。』上皇又曰:『卿等已死,當往受生於陽世,何故相聚於此?』宋江奏道:『天帝哀憐臣等忠義,蒙玉帝符牒敕命,封為梁山泊都土地。因到鄉中為神,眾將已會於此。有屈難伸,特令戴宗屈萬乘之主,親臨水泊,懇告平日之衷曲。』上皇曰:『卿等何不詣九重深苑,顯告寡人?』宋江奏道:『臣乃幽陰魂魄,怎得到鳳闕龍樓。今者陛下出離宮禁,屈邀至此。』」
這即是真相,宋江等一眾兄弟死後,又魂歸梁山泊,成了這水泊梁山的「土地公」,也就是守護神一般的存在,此時梁山泊已經沒了「主人」,他們也就成了這梁山泊的主人。
而這就是武松要離開宋江的原因,因為他知道,古來鳥盡弓藏、兔死狐烹之事不在少數,武松的人設從來都不是空有一身武藝的莽夫,他是智勇雙全之人,他自然能看得透這一層利害關係。

(宋江劇照)
他早已知道,宋江註定會被朝廷里的那幫奸臣排擠,乃至被害。
後來事情的發展也果真如他所料,所以即便宋江提出各種條件,他也不為所動,寧死不願再追隨宋江。
縱觀全書,要說施耐庵最偏愛的角色,當屬「行者」武松,也難怪這角色能火出圈,他確實不負「如同天上將魔主,真是人間太歲神」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