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陳博文
圖片 | 網 絡
版權歸原作者
「滸灣油麵進汴梁,方河米粉去湖廣,黃通冬筍滿省跑,四海聞名藕絲糖。」
在江西撫州金溪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謠,傳唱的便是滸灣油麵、方河米粉、黃通冬筍、藕絲糖四大特產,其中以藕絲糖名列前茅。
藕絲糖在糖餅、子糖、空心糖、灌雪糖等基礎上逐漸發展成型,是一種以糯米熬制、拉成的棉糖。
《金溪縣誌》記載,金溪藕絲糖最早產於明萬曆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關於藕絲糖的傳說也是眾說紛紜,據傳金溪還沒有建縣時,有位要飯的老頭,乞討稀糖吃,做糖的師傅打了一勺稀糖用碗盛給他,他卻伸出手不停的去抓,竟拉出了又白又細的糖絲,把糖絲向師傅們一拋,人卻消失不見了。
做糖的師傅把糖絲放口中一抿,糖絲落口即消,師傅大喜之後突然醒悟,原來那是神仙鐵拐李下凡。
師傅按大仙的指點,把飴糖抓拉成細絲,包上豆粉、芝麻、桂花、桔餅末等配餡,外形似一團潔白細嫩的藕絲,固稱之為「藕絲糖」,素以甜、脆、香、酥而著稱。
飴糖是藕絲糖的主要成分,所以具有古方「大小建中湯」 補中益氣,生津潤燥、消痰止咳的功效。甜而不膩,補而不壅,是冬令糕點中的營養佳品。
點擊視頻查看完整製作技藝
傳統的金溪藕絲糖採用金谷岩的金包銀糯米和翠雲寺馬尾泉的泉水來製造,據說如此味道更佳。
精選的金包銀糯米、麥芽,經浸泡、蒸、發酵、濾漿,熬製成飴糖。
採用祖傳手工藝與熟黃豆粉、花生粉扒絲而成細絲,再一團團包以芝麻、桂花、香油、白糖、桔餅成形後包裝而成。
藕絲糖的製作標準相對較高,對調料、入窖、發酵溫度、熬糖時間、火候、氣候等都需精準掌握,且一年中只有在冬季才能生產。
發酵過長,火色老了,不僅無絲,味道也偏苦,非常影響藕絲糖的口感。
因其製作技藝複雜,金溪藕絲糖傳統手工技藝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甜而不膩,脆而不碎,落口消融,餘味綿長的藕絲糖深受金溪人民的喜愛。
在明萬曆年間,每逢迎神賽會及春節前後,小販們就會走街串巷,挑著糖擔,敲著小鑼叫賣。
在舊時,秀谷、珊城、滸灣、琅琚等地是藕絲糖的主要生產地。因藕絲糖只能在冬季製作以及15℃環境下儲存,產量和銷量深受制約。
建國以後便開始大規模生產,改進包裝與技術,使之能運輸,儲存。
如今,金溪藕絲糖不僅多次被評為省、地優質產品,還成為了金溪人民致富的「金鑰匙」。
在金溪禮義門村的冬季來臨之時,上百戶家庭都以藕絲糖為主業,村民們在家中趕製藕絲糖,運往上海和浙江、江蘇等地銷售,產值可達千萬元。
金溪藕絲糖無論在何時何地,總與甜蜜息息相關,這是人們體驗甜味的另一番境界,也是金溪人民關於糖的傳承幸福。
請分享
請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