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來自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ID:LBQYJS),作者:黃藥師,日本通經授權轉載。
在世界烹飪文明的演進歷程中,廚刀的形制演變堪稱一部微縮的技術史。現代各國料理體系的定型不過百餘年光景,而與之相伴的廚刀體系,則凝結了更為悠久的材料科學與力學智慧。中式的方正片刀、西式的流線主廚刀、日式的尖銳出刃,這三種典型形態背後,實則暗含著不同飲食文化對金屬工藝的獨特理解。本文拋磚引玉,稍作淺析,供諸君參閱。

典型的斜平面結構中式廚刀。理想廚刀鋼材不是越硬越好,硬度越高脆性越大,太硬的鋼材反而切割性欠佳,而是要追求被忽略的韌性。例如廚刀異類—陶瓷刀,它的硬度乃刀具之最,但沒韌性很容易「碰瓷」,不經摔啊,更不能劈砍骨頭硬物
中式料理中要用到大量的瓜果蔬菜,要想將它們快速切成薄片、細絲,需要特別的刀,所以才產生獨有的中式料理片刀。其實手握刀保持切東西的姿勢,讓刀尖向前、刀身垂直向下、手部放鬆,此時運用手腕使刀口向左、向右微微偏歪。如果是中式菜刀很容易感覺到刀口的偏差,而西式廚刀要刀身越長、刀背越厚的才有感覺,日式廚刀要刀背越厚重的才越有感覺。刀口稍微偏歪斜即有感覺,說明能精準切薄片、細絲!中式片刀、剁刀面積大,擁有適當的重量,落刀時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可以大幅提升精準的剁切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每個愛好廚藝的吃貨和名廚們都渴望擁有一套稱心如意的好廚刀
廚刀的刀身結構,大體以最簡單的斜平面結構(日本稱為平造)為代表,即中式長方形菜方就是最基本的斜平面結構。刀身從刀背的最厚處向刀口微斜變薄,刀身兩面都是如此。如果兩面微斜的角度不同,刀身切入較硬的食物後,刀口前進方向會自動偏斜,很難控制方向,用來切肉類等就會沒有感覺。斜平面幾何結構設計廣泛運用在中式、西式的廚刀上,古代中國的大刀、朴刀廣泛採用了這樣的設計。而西式、日式刀刃冷兵器卻較少使用。在今天強調切削、劈砍功能的各種西方獵刀、折刀,甚至世界各地土著的開山刀、柴刀等,多數都是採用這樣的構造。

西式廚刀外觀跟中式廚刀差不多,只是刀型較為狹長、刀柄一體、或有鈍刀尖,刀口弧度較圓潤,而中式廚刀刀口較平直,在深切肉塊時,由於被粘黏面積比中式廚刀小,西式廚刀更容易掌握所切肉塊的厚薄均勻度
斜平面構造以往採用古老的鍛造方式製造。製作中式廚刀時,由刀背往刀口方向鍛打鋼料,使刀口方向的鋼料變薄,鋼料變薄後面積就會加大,刀口部分的鋼料朝前後兩端延展,長方形鋼料逐漸變成近似斧頭的梯形狀,將多餘的部分切掉再呈長方形,再把刀身兩面磨平、磨光滑,片刀的刀身就算完工了。

最名貴的廚刀:Nesmuk鍛造師以最佳手工技藝完成了這把由最精細的碳鋼打造640層大馬士革鋼刀鋒。刀柄由長達5千年橡木製成,套圈由鉑金製成,並鑲嵌有25顆昂貴鑽石,其售價8萬歐元
近來中式較優質的量產廚刀多採用三合鋼熱鍛技術製造,刀廠向鋼廠訂製這三合鋼,在刀身兩面的中間夾一層適合熱處變鋒利的精鋼(如日本VG-10鋼),外面兩層使用適當堅固的鋼料(如420不鏽鋼)。在用同樣溫度熱處理時,中間的夾鋼變為堅硬,而外層鋼變為堅韌,如此剛柔相濟,刀口不容易產生碎裂、崩刃與鋸齒狀小缺口。這技術稱為夾鋼、牙鋼等,屬於很古老的技術。刀廠從鋼廠拿到訂製的三合鋼板後,鋼料先裁切成需要的菜刀尺寸,燒紅放入熱鍛模具,一次或多次熱鍛成前述手工鍛打的斧頭狀毛坯,再把多餘的邊角料切掉。用精密模具熱鍛的刀厚薄均勻,外層鋼延展性佳,大幅減少了產生裂縫的可能。由於熱處理使刀口變硬了,完全沒有上一代量產廚刀可能產生的各種製造缺陷。

鐵匠製作廚刀也是一項技術活,很考功夫
但很多刀廠為節省成本,由於片刀鋼料薄,連熱處理過程都省掉了,直接用磨床磨成刀。廉價片刀連三層夾鋼都少有,更不可能是先進鋼料或高端複合大馬,而是用單質普通鋼料磨成均勻的斜平面,刀子易產生缺口。還有的為降低更多生產成本,只在刀口兩側2~3厘米範圍內磨成窄斜面,用這種刀切較硬食物咬刀較嚴重,切蔬菜時會擠壓菜葉產生細小裂縫,切出來的菜絲比較毛糙。這也是我們普通人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