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酒文化」,中國在全世界都時數一數二的,「紅泥小火爐,綠蟻新焙酒」的溫馨熾熱至今依然別具魅力。而根據《神農本草經》的記載,早在5000年前,中原大地就已經開始了釀酒和飲酒。
在數千年的發展和變遷中,我國的釀酒工藝一直在不斷精進,各地的名酒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隨著醬香白酒的出現,年份開始成為名酒身價躍遷的助力,醇香的陳酒似乎具備了別樣的魅力。不過常見的陳酒年份最多就是幾十年,時間過長的話保存難度會大大提升,口感也會添出些許苦澀。
但是在1996年,東北有幾個農民無意間挖出了超百年珍藏的「古白酒」,其口感堪稱絕品。
這些「古白酒」是何時被埋下的?它們之後的命運又如何?
酒文化
換廠挖出寶藏
上個世紀90年代,很多國企都在重組改制,能順利跨過這道門檻的幸運兒只有十之二三。
而位於錦州的凌川酒廠就是其中之一,它生產的優質白酒一直小有名氣,企業的發展日新月異。
到了1996年,凌川酒廠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它需要修建新的廠房,才能擴大規模,更好地適應市場的發展。從6月份開始,凌川酒廠的搬遷計劃正式開啟,老廠的拆除工作也在按部就班地進行。
6月9日,酒廠安排了幾個農民工處理雜活,這些人早早就來到了施工的現場,揮動鎬頭去重挖地基。所有人都以為這是普通的一天,誰知變故卻很快出現了。
酒廠
一個工人在廠區西側工作的時候,遇到了一點問題,好像下面有什麼東西頂著,弄起來特別吃力。一開始,他以為是自己的錯覺,並沒有在意。
不過等到挖到地下一米深的時候,鎬頭明顯碰到了奇怪的東西,感覺非常堅硬。
於是他擴大了挖掘的範圍,把周圍的泥土都刨開,隨後這個堅硬的物體露出了廬山真面目,原來竟然是一塊木板。因為擔心挖到一些不該碰的東西,這個工人把其他人都叫了過來,讓大家一塊研究。
工人們湊在一起後,左看右看都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只能繼續擴大範圍,最終挖出了一個長2.6米、寬1.米3、高1.6米的大木箱。這一下眾人放心不少,因為這個木箱看上去不像是埋葬品。
酒
把木箱抬出來的時候,眾人聽到了其中液體流動的聲音。考慮到它是在酒廠的地下被發現的,因此不少人猜測裡面會不會是古人埋下的酒,畢竟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的做法。
於是他們把酒廠的領導找來,想要讓他辨認一下箱子的來歷。
當時凌川酒廠的廠長張廣新就在附近,聽完工人的描述後,心中便隱隱有了猜測。
原來張廣新不只是酒廠領導,他還是當地一個釀酒世家的繼承人,對於古代的白酒文化非常熟悉。他初步判斷那個大木箱應該是古人用來保存好酒的一種器具,學名叫木酒海。
木酒海
想到有可能見到難得一見的對口文物,張廣新非常激動,他立馬奔赴現場,路上甚至還小跑了幾步。
去到現場後,只看了一眼,張廣新就激動地顫抖起來。
他懷著朝聖的心情,慢慢走到木箱前,小心翼翼地撫摸著,嘴裡呢喃著:「真的是木酒海啊,這可是寶貝啊!」
確認無誤後,張廣新命人打開了木箱的蓋子,一股醇厚的酒香瞬間就撲鼻而來,讓人忍不住沉醉其中。隨後他叫人封鎖了現場,等待文物專家來鑒賞品評。
酒
專家鑒定古酒身份
在等待文物專家的過程中,心癢難耐的張廣新取來器具,淺淺地盛了一盅酒。陳酒入喉的那一刻,研究了一輩子白酒的張廣新感受到了無比的滿足,那醇厚悠遠的口感實在讓人久久難忘。
市裡的文物專家很快就來到了現場,他們先是對「木酒海」進行了測量,發現它的空間極大,大概可以容納超過1噸的白酒。
隨後,專家們又對現場進行了仔細地勘探。很快他們就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在經過分析和計算後,找到了三個同樣大小的木箱,裡面也盛滿了美酒。
在木箱附近,專家還發現了一塊有些磨損痕迹的紙片,經過仔細辨認後,上面的字跡是「大清國道光乙巳」。
他們一致認為這個紙片應該就是木箱的封條。
酒
封條被發現後,美酒埋藏的年份就可以鎖定了,文物鑒定的難度大大降低了。所謂的「大清國道光乙巳」是道光25年,即公元1845年,距離它被埋下已經過去了整整151年。
這四個來自150年前的「木酒海」保存了超過4噸的醬香美酒,因為密封手段極為優秀,這些酒的品質未受到一絲影響,而且口感還更加醇厚。這樣大批量、高品質的百年原酒足以稱之為國家寶藏,絕對是當年錦州最重大的文物發現。
在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後,專家們找到了這批美酒的主人。
原來凌川酒廠所在的這個片區曾經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同盛金釀酒坊。
酒
後者在清朝初年極負盛名,是專門為皇家釀酒的御用作坊。也就是說,這4噸百年後重見天日的文物極有可能是當年的御酒。
在道光年間,同盛金釀酒坊的主人是當時備受景仰的釀酒高手——高林,他釀造的御酒具備了醇厚清甜的特點,一直深得皇家喜愛。
而這些被埋藏的「古白酒」應該是就是他的手筆。
看到這裡,想必有不少人會好奇,為什麼它們能保存超過150年,這其中有什麼訣竅?
酒
它為何能保存百年
對於這個問題,當時也有不少媒體提出了疑問,而專家給出了非常詳細的回答。他們認為這批「古白酒」之所以能保存得如此完好,有三方面的原因。
最直觀的一點就是「古白酒」有著非常高的度數,對酒文化比較了解的人都知道,白酒的度數超過53,就很適合進行長期的保存。
而且這樣的高度白酒在窖藏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微妙的化學反應,其中偏澀偏硬的物質會逐漸消失,脂類物質會慢慢變多。
而後者就是陳酒清香撲鼻、口味醇厚的關鍵。
酒
其次,並不是所有的白酒都適合進行長期保存,市面上主流的白酒有兩種,分別是清香型和醬香型。
其中清香型的白酒適合當年釀造當年喝,保存時間超過5年,口感就會斷崖式下降。
醬香型白酒則不同,很適合長久保存。因為它的釀造工藝更加複雜,而且是在高溫環境中進行的,不僅殺滅了很多有害菌,還揮發掉了很多低沸點的雜質。剩下的酒分子都有比較高的沸點,整體結構更穩定,自然能長期保存。
而凌川酒廠發現的這批「古白酒」就是醬香型,因此它能在地下沉睡超過百年,開啟後還有撲鼻的酒香。
凌川酒
當然這些都是比較基礎的內容,凌川酒廠發現的「古白酒」會有如此高絕的品質,和它的存儲環境有很大關係。它在被找到之前一直存儲於「木酒海」之中,而後者幾乎是古代窖藏工藝的巔峰。
別看挖掘出來的「木酒海」簡單質樸,結構也似乎不是很複雜。但是它的製作工藝相當繁瑣,實用價值極高。
根據史料的記載,「木酒海」的製作需要一年時間,要耗費大量人力參與其中。
它使用的是密閉性很好的松木,後者在使用過程中會分泌油脂,具備強大的抗腐蝕能力。
「木酒海」在製作的過程中需要使用超過1500張宣紙來進行密封,而且每一層的粘貼技法都很有講究。所有的宣紙層疊起來會有超過5厘米的厚度,密封效果非常出色。
木酒海
「木酒海」使用的粘合劑也是特別考究的,包含了蛋清、蜂蠟和鹿血等材料,具備極強的抗滲透和防腐蝕效果。這些粘合劑和宣紙一起使用能起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耗費如此心力製作的「木酒海」具備了不少現代手段都達不到的密封性,自然能妥善地保存這些「古白酒」。
最後,張廣新認為「老白酒」的保存地點也很重要,它位於廠房的倉庫下。在一個廠區中,倉庫是通風效果最好的地方,埋在它下面的「木酒海」一直都在比較乾燥的環境中。
由此可見,這些「老白酒」能夠跨越150年的時間阻隔,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酒廠
「古白酒」去向何處
看到這裡,相信不少人肯定好奇,這些「老白酒」被挖出來後如何處理了?它們去了何處?據悉,凌川酒廠挖出的這些「白酒」在當年就被認為是重要的文物發現,1998年,它還成功申請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申請成功後,凌川酒廠特意拿出了其中的10公斤原酒和一隻「木酒海」贈與了中國歷史博物館,成為珍貴的文物。
其餘的原酒都歸屬了凌川酒廠,後來因為社會上愛酒人士的不斷邀請,酒廠在1999年對外拍賣了其中的86公斤原酒,最終以350萬的高價成交。
這批原酒流入市場後,很快就被爭搶一空,隨後更是得到了無數愛好者的一致好評。
考慮到群眾的呼聲非常強烈,凌川酒廠在2003年再次以558萬元的高價出售了93公斤原酒。
酒
而剩下的原酒則被珍藏下來,深入研究其中包含的釀酒工藝,在幾年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隨後,凌川酒廠在這些工藝的基礎上開發了一款全新的產品,它的名字就叫——道光廿五。
這款新品很快就在全國範圍內打響了名氣,成為了錦州數一數二的名酒,被列入了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如今它被公認為滿族釀酒工藝的代表,獲得了無數人的喜愛。
對凌川酒廠來說,1996年的老廠搬遷絕對是改變企業命運的轉折點,工人們從地下挖出的「老白酒」成為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讓企業在新世紀繼續蓬勃發展。
酒
結論
「老白酒」的重見天日不僅催生了一個全新的名酒品牌,更向世人展示了老祖宗強大的智慧。
它蘊含的精湛釀造工藝和出色的窖藏技術至今依然能給後輩帶來指引。
由此可見,華夏的五千年文明早已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隨便一個領域,都能發現其燦爛輝煌的歷史與文化。
參考資料
《傳統白酒釀造技術》——余乾偉
《酒的中國地理》——李尋、楚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