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你是否吃過「人心果」,可能不少消費者會想到下圖這個水果:
好多商店裡、電商平台上,都有把這個水果標註成「人心果」的,當然更多的人更加習慣叫這個水果是「人蔘果」。
但是,人心果和人蔘果真的是同一個水果嗎?
人心果不是人蔘果
人蔘果的名字聽起來可能跟《西遊記》中鎮元大仙的「人蔘果」有點關係。不過,實際上,這僅僅是我們在推廣水果時,「附庸風雅」地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而已。
它與《西遊記》中的人蔘果沒有半點關係,這跟菊薯被叫成雪蓮果一樣,菊薯跟天山雪蓮也是沒有半點關係。
人蔘果原本的名字叫「香瓜茄」,它是茄科茄屬的植物,你也可以把它當成一種可以生吃的「小茄子」。人蔘果大約是1985年引入我國的,在我國的時間非常短,算是一個火起來不久的水果。
種植人蔘果比較出名的產區是雲南石林,年產人蔘果大約25萬噸。在市場上,如今人蔘果已經大量上市了,以北京新發地為參考,精品人蔘果的批發價格大約是4-6元/斤,價格不算太便宜,也不算昂貴。
人蔘果有些商家叫它「人心果」,不知道是如何叫成這個名字的。這個名字很容易讓消費者認為它真的是「人心果」。
我國原本已經有一個水果叫「人心果」了,是下圖這個水果。
如果離近了看,它看起來有點像土黃色的雞蛋,其貌不揚。
但如果離遠了看,它看起來則有點像「心臟」的形狀,一顆顆的掛在樹上。這可能就是人心果名字的由來。
人心果同樣不是我國原產的果樹,它起源於南美,只是很早就已經引入我國種植了。
它是山欖科鐵線子屬常綠熱帶果樹,在我國廣東、廣西等地都有種植。不過,人心果的知名度遠遠沒有人蔘果高。在水果市場上,如今非主產區也已經很容易見到人蔘果了,可非主產區見到人心果的次數還比較少。
人心果是可以當成水果直接來吃的,吃起來清甜可口,果肉也比較多汁。可在一些人心果的主產區,卻不僅僅是把人心果當成水果那麼簡單。很多吃人心果的人都會拿人心果來做菜,比如用來炒肉片、用來涼拌、用來煮雞湯、用來蒸著吃......
這麼看起來,人心果倒是比人蔘果更像「茄子」了。
人心果和如今市面上的人蔘果沒有什麼親緣關係。但有人說人心果是《西遊記》中的人蔘果的原形,這個從引入我國的時間來看,人心果的確是有可能,至少它的引入時間要比香瓜茄早很多。
不過,這類事情很難說明,還有待進一步考證吧。
樹上掛三百天方可摘果
人蔘果栽植起來大多數都是採用人工扦插的方法,把人蔘果的枝條插入土壤,大約一個半月就會開花,然後結果,從開始結果到果實大約要70多天。
市場上的人蔘果不少都是沒有完全成熟透的,吃的時候可能放一下吃味道會更香甜。有消費者吐槽人蔘果吃起來除了一股黃瓜味外,一點兒也不甜。以我吃人蔘果的經驗來看,這有很大的幾率是不熟的原因,等它完全成熟了,吃起來味道才比較清甜可口。
相對於人蔘果的生產周期,人心果的生產周期則非常長。
人心果從實生苗開始栽培,一般要3年以上才能掛果,4-5年的時候才能豐產。這跟大多數果樹都差不多。
但人心果比大多數果樹更狠的是,人心果的果實發育周期非常漫長。
有多漫長呢?
很多人估計都想像不到。
人心果的果實發育是「跨年」的,而且是一邊開花,一邊結果,開花和結果是可以「並存」的。
一般情況下,假設人心果在今年7月份開始結果,就不要想著今年能吃上人心果了,因為等人心果的果實發育成熟,至少要到明年的4-5月份了。
人心果的果實發育周期大約要9-10個月,也就是說人心果的果實大約要在樹上掛300天才可以進行採摘。
這個掛果時間太過於漫長了。
人心果不火,但它的價格相對人蔘果還是高的,非主產區的一斤零售價格大約能賣到15-20元。不過,這個價格可能也比較虛,因為本來在非主產區賣人心果的就不多,參考性不大。
在名字上吃了大虧
人蔘果的成功,與取一個好名字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叫「香瓜茄」的話,估計人蔘果的推廣就很難這麼迅速了,叫成「人蔘果」至少會引起大家的一時好奇,去嘗一嘗它的味道。
人心果本來也是想叫「人蔘果」呢,有些果樹從業者已經開始考證「人心果與西遊記中的人蔘果的淵源了」,但還沒有完全考證好,那邊香瓜茄就開始不講武德,直接在市面上取了一個「人蔘果」的名字,搶先一步把「人蔘果」推向了市場。
後邊,人心果再想叫「人蔘果」,意義就不大了。
這是人心果在改名速度上吃了的一個大虧。
那麼,人心果原本的名字不好嗎?
可能主產區的小夥伴不太在乎「人心果」這個名字。
但不少沒有吃過這個水果的人還是比較在乎這個名字的,總覺得聽起來怪怪的,尤其是別人問你吃什麼的時候,你說正在吃人心果,就有點彆扭。
這些情況在水果商業推廣上都要考慮。
所以,人心果還是要取一個更有親和力的商品名字。
這樣在推向市場的時候,可能更加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