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3743億!家電巨無霸國外撈金國內花,賺國外1426億養10萬員工

「頭條首發,禁止搬運,違者必究。」在閱讀此文前,辛苦您點擊右上角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 來源/首席商業智慧
  • 作者/首席商業智慧



引言:美的準備二次上市?這個來自佛山順德的家電龍頭,已經在A股上市了十年,近期又在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


比起格力董事長董明珠的高調,美的的先後兩任掌門人,就十分不顯山不露水了。



在互聯網上,我們似乎很少看見有關美的或者它的創始人的營銷。


可如果想要購置家用電器,尤其是空調,美的卻是首選。


按照市值來算,美的集團也是當之無愧的家電龍頭,以3743億的市值,穩坐家電行業中的「老大哥」之位。



按照銷量和收入算,即使是把範圍擴展到全球,美的也是當之無愧的全球第一,稱得上「家電巨無霸」名號。


所以,在A股安安穩穩待了10年的美的,為什麼選擇又一次去港交所敲鐘?


01、市值蒸發3796億,增速掉隊,美的危機感驟增



美的在家電行業中的地位看似穩固,市值甩了第二名將近一半,但美的也有自己的煩惱。


2022年,美的營業收入與凈利潤還保持著全國第一的規模,可比起海爾與格力的營收增速來說,就顯得有些不夠看了。



海爾與格力的歸母凈利潤增速都高達17%,美的卻僅有6.65%,這也是7年來,美的營收、凈利潤增速最低的一年。


在2021年巔峰的時期,美的總市值高達7539.96億元,可到現在,已經縮水了超過一半。




諷刺的是,恰巧在美的股價達到巔峰之時,抱著滿滿信心,美的集團於2021年2月24日開啟了「A股史上最大回購案」。


回購的意思,就是公司自己購買自家發行在外的股票,這要麼意味著公司高層看漲自家的股票,要麼是一種抵禦危機的防禦性措施。



最終,美的公司花了86.64億元回購了1億支股票,這場交易僅用時兩月就完成,這得有多急迫。



可自那之後,美的股價卻不斷下跌,到現在市值已經蒸發過半。


直至如今,美的控股有限公司仍然是美的集團最大股東,持股比例高達30.85%。



這就不知何時才能解套了。


今年以來,美的也在不斷醞釀子公司的上市計劃。


2023年4月,美的旗下的照明子公司美智光電,向深交所提交IPO申請,可因為在上一場次申報時主動撤回,這一申請受到了阻礙。



今年9月29日,美的表示要推動物流子公司安得智聯在深交所上市。



這一次在港股遞交招股書,或許也是美的自救的一步棋。


02、一年賺外國人1400億元,養活10萬員工



美的集團遞交港股招股書,可能不只是為了融資,也是為了能夠更好併購海外品牌。


A股規定,境外投資者不得持有超過30%的A股上市公司股份比例,而在2020年,美的就因為外資持股過多而被限購。


在美的披露的信息中,美的境外法人的持股比例,已經達到21.89%。



想要繼續引入外資,可能真的得港股上市了。


另一方面,美的也在持續併購海外公司。


一般的網友,可能只知道美的集團中有美的這一個品牌。



但實際上,美的集團的子公司已經遍布全球各地,收購的品牌包括但不限於歐洲COLMO日本東芝義大利的Master Kitchen等。


僅僅在2016年至2017年,就進行了五次大型併購,併購企業包括德國庫卡、義大利沃萊克、尤里卡等。



這也可以理解,畢竟美的如果想要走向海外,直接收購這些在本地已經有口皆碑的品牌,更容易打入當地市場。


另一方面,源於部分國人對「洋貨」就是高端、質量好的刻板印象,美的收購的這些品牌自帶高端的品牌形象。


通過將美的高端產品換標貼牌,「出口轉內銷」也相當方便。


美的的全球化布局進展,可以說已經相當迅速了,美的業績也能說明這一點。


2022年,美的海外收益為1426.45億元,佔比總收入41.48%。



而在今年,美的海外擴張的步伐仍然未停,適應海外市場需要,美的針對海外市場痛、難點,推出了自己的產品。


美的旗下的科陸電子美國儲能公司在今年9月12日正式成立,就已經獲得美國、南美大單,售出了不少集裝箱式電池儲能系統。


在今年廣交會上,針對海外用戶,美的推出了「artic系列R290熱泵」,主打一個環保ZZ正確。



對於歐洲能源危機加環保需求,美的也推出「i EasyEnergy Solution」的解決方案。


03、家電企業「副業」多,專家:美的已經迷路了


美的去年的增速放緩,一方面有大環境的問題,也有美的自身的硬傷存在。



家電企業和房地產行情,往往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


一提到近幾兩年的房地產行情,想必大家都懂了,全國幾大房企相繼暴雷。


房市低迷伴隨的就是家電行業的寒冬。



所以美的現任掌門人方洪波,也早就預料到這樣的結果,表示未來3年將是最難的三年。


對於美的自身來說,美的新推出的家電品牌,也沒有其預料的那麼受歡迎。


2019年,美的推出互聯網品牌「布穀BUGU」,直到現在好像都沒有激起什麼水花。



美的對此的解決方案就是:房地產不行了,就換條路走。


在美的官網,主營業務有智能家居、工業技術、樓宇科技、機器人與自動化、數字化創新這5項業務。



美的的智能家居已經走進了不少人的家庭,想必這個概念想必讀者們都知道是什麼意思了。


其他幾項業務,卻令人摸不著頭腦。


雖然都說要多元化發展,但美的業務的布局,未免過於長遠。


值得一提的有工業技術業務,範圍涵括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晶元、電機等業務,甚至是鋰電、OLED面板等。



其他業務中,也有電梯、能源、機器人、物流、醫療等看似和家電八竿子打不著的業務。





味精行業造晶元,美的更是啥都造,這「副業範圍」,著實有點廣泛。


就連受中國經濟網報道的相關專家,都評價美的:「美的已經看不清自己的方向了。」



但這可能也是美的衝擊全球科技巨頭的野心


畢竟2022年我國家電市場份額8352億元,美的作為市佔率第一的企業,增長潛力已經不高。


而2022年家電行業整體市場更是都表現低迷,僅有生活家電品類取得了比較低的增長



想要獲得第二增長點,只能另尋他路。


今年1至9月,美的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收入為213億元,同比增長25%。


智能建築收入為212億元,同比增長19%;機器人與自動化收入為229億元,同比增長17%;這些「副業」合計收入為654億元,佔比美的總收入的22%。



今年來,在「副業」上,美的似乎確實做出了成果,並且成功帶來了美的第二增長曲線。


04、三年寒冬,三次裁員



去年5月,美的宣布大規模裁員,有傳言稱裁員30%,也有傳言稱是裁員50%。


根據2021年年報,美的在職員工總數為16.58萬人。


而在中商情報網的數據中,美的的公司員工構成為96418人。



這似乎證實了美的真的裁員了30%。


面對市場危機,方洪波選擇裁員、收縮業務範圍,集中力量發展核心業務。


在美的發展史中,共有3次大裁員,都是方洪波一手主導,去年這波,就是第3次裁員了。



就在去年傳出裁員消息時,內部老員工的一封信,讓美的陷入輿論聲討中。


這位老員工為了工作不顧身體健康,留下了一身傷,為了公司效益甚至沒有向公司討要工傷補償。


可在這次的裁員中,作為傷病在身,一個工作能力不那麼優秀的員工,他卻被無情地「優化」了。



方洪波親自回復,大意為:感謝你對公司的貢獻,但公司效益不好,還是得你來奉獻。


而前兩次的裁員,成功讓美的走出當時的困境。


1997年,美的空調業務銷量大幅下滑,第一次陷入嚴重危機。



當時還不是掌門人的方洪波就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淘汰了空調事業部的成員。


有的即將被裁員的老員工,還是當年跟著美的創始人何享健一起「打天下」的,方洪波也想出了「淘汰」這些人的辦法。


方洪波表示,誰會使用電腦,誰就能留下來。



這讓那些「老幹部」們面面相覷了,電腦在那個時候還是新鮮玩意,他們沒一個人會。


在裁掉了這些不利於集團發展的員工之後,方洪波又大量引進大學生,建立起了體系化的營銷模式,成功讓美的集團渡過了難關。


第二次,則是在家電下鄉」補貼之後,家電需求退潮。



2012年,失去了「家電下鄉」補貼的美的迎來了負增長,營收銳減300億元。


這一年,美的裁員7萬,管理人員也裁掉了近1萬,還縮減了產品規模,原本2000款產品,只剩下了不到1000款。


方洪波裁員的手段顯得十分不近人情,也十分有爭議性,可也確實讓美的一直走了下來,甚至讓美的的凈利潤回到了高速增長模式。



05、營收增速逆轉,家電企業如何度過行業寒冬?


美的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作用似乎十分明顯。


全球化布局、裁員到籌謀港股上市,雖然美的股價並不樂觀,距離曾經巔峰的92.64元一股,還是差了不少。



但在營收上,美的已經一轉2022年的頹勢。


而今年前三季度,相比增速慘淡的去年,似乎也有了新突破


今年1至9月,美的營收為2911億,同比增加了7.67%,歸母凈利潤為277億,同比增加了13.27%。



即使如此,方洪波在今年五月的股東大會上,仍然表示:「未來三年將是家電行業的寒冬。」


看如今的房地產狀況,方洪波的判斷或許並沒有錯。


謀求港股上市,或許能讓美的平安度過這場危機。



也希望美這家家電巨無霸,能夠平穩度過這次動蕩,也希望美的能夠不再大規模裁人,讓老員工們失望。


你對美的提交港股招股書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



百萬商界精英讀本!熱點時事辣評,商界資訊,財經趣聞,互聯網的那些事,更多優質內容,歡迎關注@首席商業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