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估值10億,港口無人駕駛快速滲透


記者|楊松

編輯|韓璐



「CEO乾的就是找人找事找錢。」


何貝是自動駕駛企業斯年智駕的CEO。9月初,他在接受《21CBR》記者專訪前,剛結束與投資機構的遠程會議,內容是關於新一輪融資。


作為清華大學電子系博士,何貝之前的工作內容,不太與投資人打交道。走出象牙塔後,他曾擔任百度智能汽車事業部無人駕駛科學家,以及自動駕駛創業公司主線科技CTO,也不管融資事宜。


現在,他成了初創公司的CEO。公司成立兩年,仍需要資金支持,在他的推進下,公司正以「半年一輪」的節奏實現融資。


斯年智駕已完成三輪融資,累計總額過億元,投資方包括位元組跳動、辰韜資本等,估值超10億元。





押注港口



當下市場環境複雜,對於研發投入巨大自動駕駛領域,投資人變得更為謹慎,更看重商業化落地。何貝估計要等到2026年,自動駕駛行業才會實現飛速發展。


越是冷靜期,市場越看重「營收」,即技術的商業化能力。


斯年智駕的創業方向,瞄準了港口自動駕駛,並堅信這會是率先實現商業化的細分領域。



何貝解釋,L4級別的無人駕駛技術要落地,首先過法律、政策關,而港口、礦山是全封閉環境,車輛算是工程機械,能降低准入標準。


國內礦山信息化程度落後,不同的礦山環境各不相同,無人駕駛技術的可複製性很低。


港口則不同,屬於全球貿易經濟一部分,國內港口信息化、自動化發展多年,甚至有全自動港口。站在前人肩膀上,斯年智駕的技術商用具有很大優勢,客戶的接受度也更高。


對無人駕駛技術,港口的確有需求。運營一輛車,超50%的成本花在人力上,如果採用無人駕駛技術,不僅省了司機費用,還能實現長時間內作業,預計對應毛利率可以超過50%。


斯年智駕計算過一個單車UE模型,一輛集卡年收入60萬元,作為運營方投入整車單價約70萬元(可融資租賃降低資金投入),感測器等改造成本15萬。


採用無人駕駛電車,僅有車輛折舊、經營等小筆開支,節省了司機人工30萬元,毛利有30.4萬元。


「智能化適合一些勞動密集型,高收入和高回報行業。」何貝稱,港口運輸車司機的工資,遠高於操作環衛清潔車的工人,從應用價值看,前者更值得落地無人駕駛技術。


今年初,國家相關部門推出利好政策,鼓勵智慧港口建設,要推進大連港、天津港、等港口既有集裝箱碼頭智能化改造。


一些上市港口企業,也將智慧港口建設提上日程。以寧波港為例,在2021年年報中表示,智慧港口步伐加快,梅山港區多泊位實現自動化作業模式,打造智能集裝箱碼頭樣板。





跑通模式



如果一切順利,港口能夠成為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場景,對剛起步的新公司來說,商務拓展依舊會是短板,港口企業偏傳統,說服對方花大價錢採購無人駕駛車輛,並不容易。


高管會議上,有成員認為既然此前無人成功,他們不會例外。何貝與該高管,都曾在主線科技工作過,一同去過港口企業推介無人駕駛技術,談判過程困難重重。


採購自動駕駛車輛,決策成本很高。但至少,他們發現港口對無人駕駛的需求是存在的。


比如,疫情影響下,一線工作招不到司機,也不好管理;高層則在乎港口的運營效率,以及如何調整策略,響應國家智慧港口的戰略。



何貝索性再向前邁一步,由斯年智駕直接提供無人駕駛集卡,到港口做「代運營」。


2020年5月,斯年智駕開始在寧波大榭招商國際碼頭,進行單車和多車實船作業測試,同年11月,4輛無人電動集卡投入運營。


何貝表示,之所以取得進展,在於技術產品能夠達到整個港口期望。「這不是一場測試,而是天天考試,是否真的實現L4級別自動駕駛。」


以停位為例,通過多重融合定位及精確停位系統,智駕自動集卡定位精度僅為5厘米,相較友商10厘米有較大提升。


做港口「代運營」,斯年智駕要自己採購車輛,親自下場參與港口運營,相較行業中提供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收取技術服務費「輕模式」,其資金與管理成本更大,模式更重。


何貝認為,「代運營」只是一個手段,目的是打開市場——證明公司的商業價值和財務模型,而不是靠PPT演示去說服投資人。目前,斯年智駕的自動駕駛集卡運營車效率,超過有人駕駛車90%,運營過程零事故。





千億市場



有了寧波港的案例,其他港口的推進變得相對容易。創業兩年半,斯年智駕拿到了5大港口的訂單,部署近百輛商用車輛,落地規模在港口賽道上排在前列。


斯年智駕也在豐富產品類型。


今年8月,公司與徐工港機聯合研發的無人智能平板運輸設備IMV(Intelligent Mobile Vehicle)落地廈門港,收單規模38台。


這是今年港口行業首個無人化運輸設備銷售訂單,預計在年底將交付港口投入作業。


斯年智駕的重資產模式,在客戶端很受歡迎,有同行也在參照,只不過這種模式對創業公司的技術、運營管理、商務等能力均是考驗,短時間內很難被超越。


隨著客戶增加,斯年智駕的營收實現爆髮式增長。2021年突破千萬,預計今年將會增至數千萬元。



港口無人駕駛仍處在快速滲透階段。以寧波港為例,1500輛集卡中,自動駕駛僅有20輛,滲透率不到2%。


國內港口內集卡牽引車保有量超過2.5萬輛。據斯年智駕測算,市場規模約300億元。港口與港口間,以及港口到園區、工業園的「港口間」市場規模為1200億元。


何貝告訴記者,公司港口無人駕駛業務已成熟,團隊70%成員在推進港口間產品研發,預計三年後會實現大規模產品落地。


在他看來,斯年智駕如果做透這兩大場景,公司的體量就能順利上市,市值可達幾百億。等技術成熟後,可進一步擴張更廣闊的自動駕駛幹線物流領域。


近年來,自動駕駛企業掀起造車潮。對此何貝認為,這個行業仍需要長時間來培育。從2017年就進入行業的他,對時機有著更清晰的判斷。


「我們還是選擇紮根在細分場景,推動無人駕駛技術的商業化,不會去造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