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何明俊
5月23日,濱海能源(000695.SZ)再次漲停。
這是濱海能源自本周一(5月19日)復牌後的連續第5個漲停板。在當前反覆震蕩的A股市場中,濱海能源已堪稱「妖股」,5個交易日的漲幅已達61.06%,距離翻倍並不遙遠。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時代財經注意到,濱海能源股價上漲或與兩個消息有關:一個是濱海能源「蛇吞象」式的併購,併購標的為控股股東旗下公司;另一個則是濱海能源前些年收購的子公司正式簽署了6000畝土地的項目合同。
就併購等問題,時代財經以投資者身份致電濱海能源董秘辦,相關工作人員表示,「這是一個正常的重組項目,可能後續會有一些協同。」
「旭陽系」動作頻頻
早在4月底,濱海能源便披露公告稱,公司擬發行股份購買旭陽集團、旭陽煤化工、深創投新材料基金、農銀資產合計持有的滄州旭陽100%股權並募集配套資金。本次交易構成關聯交易,預計構成重大資產重組,不構成重組上市。
根據重組預案,濱海能源計劃購買的標的資產——滄州旭陽,是濱海能源實控人楊雪崗旗下公司。而交易對手方旭陽集團、旭陽煤化工、深創投新材料基金及農銀資產中,旭陽集團、旭陽煤化工均為楊雪崗控制的企業。
時代財經注意到,作為以焦炭及化工起家的河北邢台富豪,楊雪崗家族以115億元人民幣財富排名《2025胡潤全球富豪榜》第2295位,排名較去年下滑346位。

圖片來源:胡潤研究院
從兩家公司的財務狀況來看,2024年滄州旭陽營業收入為103.11億元、凈利潤2.38億元,截至2024年末總資產138.32億元;同期,濱海能源營業收入為4.93億元、凈利潤虧損0.31億元,截至2024年末總資產12.79億元。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滄州旭陽總資產為145.80億元,濱海能源總資產為13.27億元。兩者之間,差距較大,滄州旭陽總資產約為濱海能源的11倍。
「滄州旭陽的盈利能力顯著優於濱海能源原有業務,注入後可能直接改善上市公司業績,推動估值修復。」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說,「不過,如協同效應不及預期,可能拖累整體業績。」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則向時代財經表示,由於標的一季度末總資產超過140億元,約為濱海能源總資產的11倍,這將顯著改變濱海能源的資產負債結構,可能提升其在市場中的議價能力以及融資能力。
「此次資產注入有助於濱海能源實現多元化經營,拓展其業務領域,尤其是在化工行業。通過利用標的公司的資源和技術優勢,濱海能源有望在競爭中佔據更有利的位置,長期來看有利於提高公司的競爭力和市場地位。」江瀚說。
有市場觀點指出,濱海能源收購滄州旭陽,實際上是「旭陽系」掌門人楊雪崗的資本運作。
自2025年以來,「旭陽系」動作頻頻。除此次濱海能源宣布併購滄州旭陽外,2025年2月,氫能上市公司億華通(688339.SH)公告稱,擬通過發行股份的方式向旭陽集團收購旭陽氫能100%股權及資產。收購完成後,億華通實控人將變更為楊雪崗。
「蹭上」固態電池概念
除此之外,濱海能源近日亦公告稱,公司子公司翔福新能源與商都縣土地儲備中心簽署《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土地租賃合同》,用地面積約6000畝,租期20年,到期後自動續租5年,土地租賃費用合計6000萬元。
據時代財經了解,該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是濱海能源為其年產20萬噸負極材料一體化項目的配套。根據公告,濱海能源曾為年產20萬噸負極材料一體化項目5萬噸前端及配套項目更換承包商。前述工作人員向時代財經透露,前端及配套項目預計將於今年完工。
這也令濱海能源「蹭上」當下市場熱門的固態電池話題。
2024年9月,濱海能源曾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目前固態電池匹配的負極材料主要有兩個方向,一個是以石墨+硅材料為主,另一個是鋰金屬負極。隨著能量密度需求的提升,硅的含量會逐步增加。固態電池技術的發展,能夠進一步拓寬鋰電池的應用場景,從而進一步帶動負極材料的需求量提升。
彼時,濱海能源還在互動平台上表示,公司一直關注並重視固態電池產業鏈的發展,布局了適用於固態電池的硅基負極材料的研發,包括硅碳和硅氧兩種技術方向,主要採用CVD氣相沉積技術與預鋰化硅氧復配石墨技術。
在2024年的年報中,濱海能源提到,將重點突破自主研發的多孔碳原料,持續優化氣相沉積工藝,儘快實現硅碳負極產品的批量出貨。
對於固態電池硅基負極材料的研發進展,5月23日,濱海能源在互動平台上回復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公司現正推進適用於各體系(包括硫化物)固態電池的硅碳負極材料研發工作,目前正在推進中試試驗並適時開展客戶送樣工作。
既要注入優質資產,同時又推進重點項目,二級市場開始炒作濱海能源。
同花順iFind顯示,自5月19日至5月23日的5個交易日,濱海能源區間總漲幅為61.06%,振幅為51.06%,換手率為20.80%。
「公司股價連續5個漲停顯示出市場對此次資產注入持積極態度,認為這將為濱海能源帶來正面的影響。然而,這種短期內的股價上漲也可能部分反映了市場的過度樂觀預期。」江瀚表示,「市場情緒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一旦市場對此次資產重組的預期未能兌現,可能導致股價迅速回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