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費增長步入「新常態」:溫和復甦與結構性分化並存
2025年第二季度,中國消費市場延續了以個位數增長為特徵的「新常態」。儘管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放緩至4%左右,但市場並未陷入全面收縮,而是呈現出溫和復甦與結構性分化並存的複雜格局。
數據支撐:
1. 總量韌性:202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8.8萬億元,同比增長3.5%;2025年1-2月增速回升至4.0%,其中家電、通訊器材等品類受益於以舊換新政策,零售額增幅達10%-26%。
2. 服務消費崛起:服務消費增速(6.2%)快於商品消費,文旅、冰雪經濟、即時零售等新業態貢獻顯著。例如,2024年冰雪產業規模達9700億元,預計2025年突破萬億大關。
3. 區域與群體分化:農村居民收入增速(6.6%)高於城鎮(4.5%),但一線城市低收入青年因就業與房產貶值壓力,消費信心持續低迷。
核心矛盾:
消費者對經濟前景的謹慎預期與部分領域需求釋放的並存。麥肯錫調查顯示,2025年消費增長預期為2.3%,與2024年持平,主要依賴城鎮化率提升(67%)與家庭戶數增長(0.9%)的邊際貢獻。然而,家庭收入增長預期從2.5%降至1.4%,疊加就業焦慮(36%受訪者擔憂職業穩定性),抑制了消費潛力完全釋放。
二、消費信心:從「普遍低迷」到「結構性趨穩」
儘管整體信心仍低於疫情前水平,但政策干預與收入改善推動部分群體信心企穩。
政策效應顯現:
2024年四季度以來,以舊換新、消費券等政策拉動家電、汽車等大宗消費增長。例如,家電零售額增速達12.3%,傢具類增長3.6%。
央行刺激政策使81%受訪者對宏觀經濟前景信心增強,農村地區受益於鄉村振興政策,消費信心顯著提升。
群體分化特徵:
1. 樂觀群體:Z世代、三線富裕中老年、一線銀髮族更關注性價比與體驗消費。例如,銀髮群體在保健、寵物消費領域滲透率指數達135-165。
2. 悲觀群體:一二線新中產、低收入千禧青年因房產貶值(48%城鎮居民擔憂資產縮水)與生活成本壓力,消費意願持續受壓。
消費行為變遷:
消費者決策從「信心驅動」轉向「收入驅動」。例如,富裕城鎮家庭計劃2025年增加2.6%日常支出,重點投向住房裝修、汽車及體驗服務,部分動用儲蓄維持消費水平。
三、消費分級:降級與升級的辯證共存
市場熱議的「消費降級」實為**消費分級**的體現,即不同群體、品類呈現差異化趨勢。
降級現象:
平替與白牌崛起:80%消費者自認「消費降級」,拼多多白牌商品營收增速超50%,抖音白牌美妝單月成交額達10億元,遠超傳統品牌。
非剛需收縮:化妝品消費同比下降26%,煙酒、家電等品類被列為「風險品類」。
升級動力:
1. 質價比競爭:消費者追求「低價≠低質」,會員店通過高質價比產品(如100%果汁均價低13%)實現21%銷售額增長。
2. 情緒價值消費:30%消費者為情緒療愈付費,穀子經濟規模達1689億元,寵物經濟、悅己消費成新增長點。
3. 高端品類韌性:汽車市場中,20萬元以上車型因智能化升級需求,市佔率持續提升;高端新能源品牌加速替代傳統豪華燃油車。
四、前瞻性洞察:企業破局三大戰略方向
在「新常態」下,企業需從**人群細分、場景創新、價值重構**三方面應對挑戰。
1. 人群精細化運營
銀髮經濟:針對3.1億老年人口開發健康、適老化產品,如智能穿戴設備、康養旅遊。
Z世代與情緒消費:通過IP聯名、社交裂變(如霸王茶姬萌寵營銷)增強情感鏈接,提升用戶黏性。
2.全渠道與場景融合
即時零售與下沉市場:天貓、京東通過大件物流包郵覆蓋西北五省,帶動傢具成交暴增500%。
AI賦能營銷:利用生成式AI提升內容生產效率(點擊率+1.5%,成本-60%),構建個性化消費體驗。
3. 價值錨點重塑
品牌信任體系:強化質控與售後服務,如泡泡瑪特通過私域運營貢獻90%營收,山姆會員店續卡率達50%。
低碳與可持續發展:儘管支付意願下滑,高收入群體仍願為低碳產品溢價,長期需依賴社會共識深化。
五、結論:韌性中的結構性機遇
中國消費市場雖面臨增長收窄與信心分化的挑戰,但其超大規模市場(14億人口基數)與持續迭代的創新動能(如冰雪經濟、國潮、AI電商)仍蘊含巨大潛力。未來,能夠精準捕捉消費分級趨勢、深耕細分場景、構建情感與功能雙重價值的企業,將在「新常態」中佔據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