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5月16日,特朗普結束中東訪問回國,帶回萬億美元投資,並且表示希望訪問中國,但他也沒有得到中方的邀請,只能「悻悻然」地飛回華盛頓。
僅兩天後,對美國特定商品加征74.9%的反傾銷關稅,遠高於對歐盟和日本的稅率。
中方為何出手反擊?貿易博弈又將如何演變?
七成重稅出擊,美企難言苦衷
5月18日,中國商務部發布2025年第25號公告,正式對原產於美國的共聚聚甲醛徵收74.9%的反傾銷稅,而同時對歐盟和日本的稅率僅為24.5%-35.5%,對台灣地區則更是僅徵收3.8%。這一"差別對待",讓美國企業猝不及防,如同一記重拳直擊美國化工巨頭的軟肋。
這份公告看似平淡無奇,實則暗藏玄機,中方早在2024年5月就啟動了相關調查,歷時一年才做出最終裁定,而這個時間點卻恰好與特朗普中東行結束後重疊。
這種時間上的巧合,讓原本單純的貿易措施平添了幾分政治色彩,美國泰科納聚合物公司等幾家主要供應商受到直接衝擊,它們的產品一夜之間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幾乎被腰斬。
根據商務部調查,這些美國企業傾銷幅度普遍超過30%,這種不正當競爭行為嚴重擾亂了中國市場秩序,中方的反擊不僅符合世貿組織規則,也是對自身產業的正當保護。
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本土共聚聚甲醛企業產能下降70%左右,部分工廠被迫裁員甚至倒閉,對美國企業而言,這道"稅牆"幾乎堵死了它們在中國市場的低價傾銷之路。
然而,這場關稅博弈的影響遠不止於此,美國企業面臨進退兩難的窘境—— 繼續出口則利潤驟減,放棄中國市場則意味著失去全球最大的需求方之一。
每年高達30萬噸的進口需求背後,是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巨大市場,這種看似普通的工程塑料,為何成為中美經貿摩擦中的新戰場?
小小塑料,大國角力暗戰場
共聚聚甲醛看似只是一種普通塑料,實則是現代工業體系中的"隱形冠軍",這種材料具備機械強度高、耐疲勞性與耐蠕變性強等卓越性能,廣泛應用於汽車配件、電子電器和精密儀器等領域,儼然成為現代製造業中不可或缺的"工業維生素"。
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對這種材料的依賴度可想而知,據統計,中國每年對共聚聚甲醛的需求高達80萬噸,而國內產能僅有49萬噸,供需缺口高達30多萬噸,這一缺口主要依靠進口填補,而美國恰是主要進口來源地之一。
美國企業利用技術優勢和規模效應,以低於市場價格近三成的方式大舉進入中國市場,這種傾銷行為直接導致中國本土企業舉步維艱。
對中國而言,這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產業安全的重要課題,在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核心材料受制於人意味著產業鏈的脆弱性。
汽車零部件、手機電子元件、醫療器械等行業都離不開這種材料,其戰略意義不亞於晶元或稀土,有業內專家指出,如果美國突然斷供,中國多個行業將面臨"斷臂"風險。
面對這種局面,中國一方面通過反傾銷措施保護國內產業,另一方面也在加速共聚聚甲醛的國產化進程。
2024年以來,中國已投資建設多個共聚聚甲醛生產基地,預計到2026年國內產能將接近70萬噸。
這些努力正逐步改變產業格局,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布局,而在全球產業鏈博弈中,特朗普政府卻似乎低估了中國維護產業安全的決心與能力。
橄欖枝VS關稅棒,特朗普算盤落空
特朗普從中東回國後,態度突然出現180度大轉彎,在訪問沙特、卡達和阿聯酋期間,他還在機上叫囂中國"搶走美國機會",揚言不會讓類似局面再次發生。
然而僅僅過了不到24小時,他便在電視節目中表示:"我當然希望去中國,中美關係很重要",這種反差之大,簡直讓人目瞪口呆。
特朗普的突然"示好"並非沒有原因,中東之行雖然為他贏得了超過一萬億美元的投資承諾,但這些大多是長期協議,短期內難以兌現。
而中美之間的經貿往來規模龐大,任何關稅戰都將對美國經濟造成巨大衝擊,數據顯示,美國5月通脹率已攀升至6.2%,關稅戰引發的價格傳導效應正在侵蝕普通美國消費者的購買力。
然而,特朗普的"橄欖枝"並未換來預期的回應,中方並未發出訪華邀請,反而用一紙關稅通知表明了立場。
中美關係正處於90天關稅"休戰期",但美方始終以芬太尼等為借口,堅持對華施壓,這種單方面關稅威脅很難贏得中方信任。人民日報曾直言,"通過一兩次談判解決問題不現實",中方對談判的複雜性有清醒認知。
特朗普此次中東之行的真實目的之一,恐怕是為了遏制中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然而,中方與中東國家的貿易聯繫已存續多年,雙方合作穩固且互惠互利,無論在經濟還是文化領域,這種聯繫都非一朝一夕可以切斷。
特朗普的如意算盤最終落空,而中方的這記"重拳"也向世界表明:在公平貿易和國家利益問題上,中國絕不會退讓,這場關稅博弈正在重塑全球貿易格局,成為大國競爭的一個縮影。
貿易戰新格局,中國應對有底氣
在全球化面臨挑戰的今天,中美經貿摩擦已不僅是雙邊問題,而是全球貿易體系重組的催化劑。
中國正通過一系列戰略調整增強抗壓能力,2025年3月,中國減持189億美元美國國債,同時增持黃金儲備,這種金融"去美元化"策略為應對潛在風險提供了緩衝。
與此同時,中國積極推進多元化貿易布局,與東盟、歐盟的自由貿易協定加速落實,2024年中國與東盟貿易額同比增長12%,有效對沖了美國市場的不確定性。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在2025年已覆蓋亞太地區60%的貿易額,而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卻因缺乏實質性關稅減免而進展緩慢。這種"西方之外"的貿易網路正在改變全球經濟格局。
國內市場也成為中國應對外部壓力的重要支撐,通過減稅和消費補貼刺激內需,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3%。
同時,國內產業升級也在提速,共聚聚甲醛等高端材料的國產化率穩步提升,這種內外聯動的策略使中國在關稅戰中展現出更強的韌性和戰略定力。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雖然也被中國加征了共聚聚甲醛關稅,但德法企業正通過中歐班列等陸路運輸渠道規避部分影響。
2024年中歐班列貨運量同比增長15%,這種務實合作與美國的對抗姿態形成鮮明對比,即便在關稅摩擦加劇的背景下,中歐貿易仍保持著相對穩定的發展態勢。
中國以實際行動表明,面對複雜國際環境,既能堅決維護自身利益,又能保持開放合作的大國姿態,在規則與實力的博弈中,中國正在贏得更多主動權和話語權。
結語
關稅爭端背後是中美經貿關係的深度調整,規則與實力的較量遠超單一產品範疇。
中國依法維護自身利益,同時以開放姿態面向全球,展現大國責任與定力。
合作共贏還是單邊主義?您認為未來貿易格局會如何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