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長時間來看,2025年至今,國際金價更已上漲超18%。2024年至今,黃金價格連續多次創下歷史新高
文|《財經》記者 康愷
編輯|張威
繼突破3000美元/盎司關口後,北京時間3月31日,國際金價再破3100美元/盎司大關。當日,倫敦現貨黃金價格一度漲至3110.81美元/盎司的高位。
3月,國際金價累計上漲逾8%。拉長時間來看,2025年至今,國際金價更已上漲超18%。2024年至今,黃金價格連續多次創下歷史新高。
「與此前相比,國際金價上破3100美元/盎司的原因並無二致,依然是美國經濟衰退、美國總統特朗普再征關稅以及地緣政治衝突加劇。」歐洲礦業基金Commodity Discovery分析師李岡峰對《財經》表示。
不只是黃金,在關稅陰雲下,市場於北京時間3月31日遭遇了「黑色星期一」。當日,歐亞股市重挫,日經收盤跌幅超4%,美債、日元等避險資產飆升。
展望黃金後市,李岡峰表示,受美國經濟、關稅和地緣政治因素影響,未來國際金價有望繼續走高,有機會升至3200美元/盎司。
本月,多家國際投行均已上調黃金目標價。高盛預測,到2025年底,國際金價將從3100美元/盎司升至3300美元/盎司。瑞銀則將國際金價的目標價上調至3200美元/盎司。


央行、投資者跑步購金
諸多分析認為,目前美國總統特朗普不斷施加多輪關稅、加劇貿易爭端,推動了投資者買入避險資產,這使得國際金價不斷上漲。
「在美國宣布對等關稅前,市場的焦慮情緒一直在增強,黃金作為防禦性資產的需求日趨旺盛。」KCM Trade首席市場分析師Tim Waterer表示。
據新華社報道,3月26日,特朗普在白宮簽署公告,宣布對進口汽車加征25%關稅,相關措施將於4月2日生效。此前,他已宣布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徵收25%關稅,並計劃自4月2日起徵收「對等關稅」。
從央行購金角度來看,高盛在近期發布的一份研報中表示,2025年,各國央行購金需求有可能平均約70噸,高於此前預估的50噸。
上述報告還表示,自俄羅斯的外匯儲備遭到凍結以來,各國央行(尤其是新興市場的央行)自2022年以來的黃金購買量增加了約四倍。高盛稱,這是各國儲備管理的結構性轉變,短期內不會出現逆轉。
從投資者角度來看,目前,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寬鬆,使得美債利率下降,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升了金價。一般而言,黃金被視作不生息資產,美債利率下降降低了持有黃金的成本。
世界黃金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月,全球黃金ETF連續第三個月實現流入,推動其資產管理總規模(AUM)和總持倉於月內分別增長4.1%和3.1%。
上述數據還顯示,2月當月,全球實物黃金ETF大幅流入約94億美元,實現自2022年3月以來最強勁的月度表現。
從中國市場的表現來看,雖然中國的黃金交易所交易基金(ETF)規模小於其他地區,但不斷的資金流入已令其所佔的份額有所上升。
世界黃金協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市場黃金ETF共流入約310億元。2024年是中國黃金ETF需求最為強勁的一年。其中,2024年四季度,中國市場黃金ETF需求流入約150億元,創下有史以來最強勁的季度表現。

多家投行依舊看漲金價
在金價不斷走高同時,多家投行依舊看漲金價。高盛預測,到2025年底,國際金價將從3100美元/盎司升至3300美元/盎司,預測範圍在3250美元/盎司—3520美元/盎司之間。瑞銀則將國際金價的目標價上調至3200美元/盎司。
中信證券研報稱,當前黃金行情難言結束。從資金面看,目前黃金交投規模以及熱度並未達到歷史「最擁擠」區間,資金仍有進一步加倉空間。
高盛稱,目前,各國央行對黃金需求高於預期,黃金ETF資金流入強勁,這些因素均在推動金價不斷走強。
從央行購金角度來看,高盛預計,未來3年—6年,亞洲大型央行買家可能會持續購金。
瑞銀則表示,有跡象表明,2025年,全球央行購金意願和需求仍然強勁,全年購買量可能再次接近近幾年來的每年1000噸的水平。
從黃金投資角度來看,瑞銀稱,黃金ETF資金流入以及對金條和金幣需求或繼續推升金價。
不過,高盛則提醒稱,黃金投機性倉位或日趨正常化。
對於投資者將如何購金?高盛稱:「我們重申對黃金交易的長期建議。如果兩個潛在事情發生,將提供更加有利的購金入場點。」
該行表示,首先,雖然當前黃金供需結構性進展的局面不易改變,但俄羅斯與烏克蘭如果達成和平協議,可能會引發黃金投機性拋售;其次,從資本流動角度來看,潛在的大幅股票拋售也有可能影響金價。
有市場人士建議,如果看漲黃金,個人投資者可以長期定投黃金ETF品種,這樣就可以攤平成本。因為只要黃金價格整體重心持續向上,便會有收益。
與此同時,他也提醒稱,目前基於黃金所衍生出的互聯網上的投資產品的確比較多,這顯然也反映出了人們對於黃金的持續關注。不過,對於這些品類繁多的投資標的盡量不要用過多資金進行嘗試,應儘可能選取信用風險比較低的品種進行投資。


責編 | 楊明慧
封圖來源|視覺中國
